<p class="ql-block">昨晚入住的酒店很欧式,我们的房间是白色调的,虽然很小,但很干净,窗户百叶可以打开,内窗很有意思,一整扇,竟然可以180度旋转。</p> <p class="ql-block">酒店正门</p> <p class="ql-block">酒店门口的小吧</p> <p class="ql-block">壮汉司机正等电梯</p> <p class="ql-block">我们约好了一起出去转转</p> <p class="ql-block">旁边的披萨店人很多,我们也有几个家庭在这里相遇,点了披萨和啤酒,融入街区生活体验也是蛮好的一个项目,哈哈哈,惬意……</p> <p class="ql-block">披萨真是好吃,薄脆嫩,还有烤的香味,上面的配料添加点糖,口感更好,啤酒有点后劲,没敢喝完,</p> <p class="ql-block">今早的早餐也很丰盛……</p> <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在这里,新的行程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坐轻轨</p> <p class="ql-block">乘城市公交</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达圣母百合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无疑是世界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家族之一。这个家族曾是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家族,控制着整个欧洲的金融,鼎盛时期长达200年。虽然1737年随着最后一位成员的去世而终结,但他们在佛罗伦萨的影子依然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主教堂的乔托钟楼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座哥特式建筑,由文艺复兴初期艺术家乔托设计。作为主教堂的附属钟楼,其规格约13.7米见方、84米高,始建于1384年并于三年后竣工。该建筑群包含主教堂、钟楼及八边形洗礼堂,三者共同构成广场空间,其中洗礼堂直径达27.5米。</p> <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主教堂,一处建筑人心中的圣地,《花之圣母玛丽亚》(Santa Maria del Fiore)才是她的芳名,因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乃是百合。如果说,梵蒂冈的圣彼得(San Pietro)是地道阳刚之气的象征的话,那么翡冷翠的这一位倒更像是一朵纯洁的百合花,幽幽散发着母性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圣母百花大教堂:世界第三大教堂,以其直径45.5米的布鲁内莱斯基穹顶闻名,被誉为“文艺复兴建筑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主教堂是意大利的建筑,1296年动工,1431年完成穹顶,1470年完成采光亭,整体竣工。两端各为一钟楼和一穹窿顶,有着幽雅的外观轮廓,是许多艺术家工作的成果。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被公正地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第一个作品,新时代的第一朵报春花。</p> <p class="ql-block">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的,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它的设计和建造过程、技术成就和艺术特色,都体现着新时代的进取精神。</p><p class="ql-block">1296年动工,造成了主教堂的大部分之后,要建造这个穹顶,技术十分困难,不仅跨度大,而且墙高已经超过了50m,连脚手架和模架都是很艰巨的工程。在当时,万一工程失败,工匠们不但要被判罚款,而且还要受到宗教的诅咒,真是“罪孽深重”。但是,勇敢的工匠们百折不回,坚决不放弃建造大穹顶的愿望,从1367年起,集体研讨,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模型。</p><p class="ql-block">15世纪初,伯鲁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1379~1446年)着手设计这个穹顶。他出身于行会工匠,精通机械、铸工,是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工艺家和学者,在透视学和数学等方面都有过建树,也设计过一些建筑物。他正是文艺复兴时代所特有的那种多才多艺的巨人。</p><p class="ql-block">为了设计穹顶,在当时向古典文化学习的潮流中,他到罗马逗留几年,废寝忘食,潜心钻研古代的拱券技术,测绘古代遗迹,连一个安置铁插榫的凹槽都不放过。</p><p class="ql-block">回到佛罗伦萨后,作了穹顶和脚手架的模型,制定了详细的结构和施工方案,还设计了几种垂直运输机械。他不仅考虑了穹顶的排除雨水、采光和设置小楼梯等问题,还考虑了风力、暴风雨和地震,提出了相应的措施。</p><p class="ql-block">终于,1420年,在佛罗伦萨政府当局召集的有法国、英国、西班牙和日耳曼建筑师参加的竞标中,伯鲁乃列斯基获得了这项工程的委任,同年动工兴建。他亲身领导了整个施工过程。1431年,完成了穹顶,接着建造顶上的采光亭,于接近完工时逝世。1470年采光亭完成。伯鲁乃列斯基的墓被恭敬地建在主教堂的地下室里。</p><p class="ql-block">构造奇迹</p><p class="ql-block">结构为了突出穹顶,砌了12m高的一段鼓座。把这样大的穹顶放在鼓座上,这是空前未有的。虽然鼓座的墙厚到4.9m,还是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小穹顶的侧推力,减小它的重量。伯鲁乃列斯基的办法是:一,穹顶轮廓采用双圆心矢型;二,用骨架券结构,穹面分里外两层,中间是空的。这两点显然不仅借鉴了古罗马的经验,而且也借鉴了哥特式建筑的经验,但它却是全新的创造。在8边形的8个角上升起8个主券,8个边上又各有两根次券。每两根主券之间由下至上水平地砌9道平券,把主券、次券连成整体。大小券在顶上由一个8边形的环收束。环上压采光亭。这些都由大理石砌筑。</p><p class="ql-block">顶的大面就依托在这套骨架上,下半是石头砌的,上半是砖砌的。它的里层厚2.13m,外层下部厚78.6cm,上部厚51cm。两层之间的空隙宽1.2~1.5m左右,空隙内设阶梯供攀登。有两圈水平的走廊,各在穹顶高度大约1/3和2/3的位置。它们也能起加强两层穹顶的联系的作用。从上面一圈走廊,可以循内层穹顶外皮上的踏步走到采光亭去。</p><p class="ql-block">在穹顶的底部有一道铁链,在将近1/3高度的地方有一道木箍,都为了抵抗穹顶的侧推力。石块之间,在适当的地方有铁扒钉、榫卯、插销等等。</p><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是世界最大的穹顶之一。它的结构和构造的精致远远超过了古罗马的和拜占庭的。结构的规模也远远超过了中世纪的。它是结构技术空前的成就。</p><p class="ql-block">施工这个穹顶的施工也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它的起脚高于室内地平55m,顶端底面高91m(或说88m)。这样的高空作业,据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意大利画家、建筑师、传记作家)记载,脚手架搭得十分简洁,很省木材,然而又很适用。为了节约工人们上下的时间,甚至在上面设了小吃部,供应食物和酒。</p><p class="ql-block">又据说穹顶下部高17.5m(或说13.5m)的一段没有用模架,而上面一半的也很简便,可能是悬挂式的。伯鲁乃列斯基创造了一种垂直运输机械,利用了平衡锤和滑轮组,以致用一头牛就可以做一般要6对牛才能做的功。</p><p class="ql-block">因为这项工程的困难程度显而易见,所以当伯鲁乃列斯基提出他的设计方案时,曾经被人认为发了疯,竟至被撵出会场。工程开始后,又有人以为100年也造不成,但只用了十几年就造成了,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意外的事。</p> <p class="ql-block">弗洛雷大教堂,全称“圣玛利亚·德尔·弗洛雷大教堂”,佛罗伦萨的天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瑰宝,冠佛罗伦萨众教堂之首。大教堂始整个建筑呈圆柱形,全部用绿、白两种大理石砌成。1431年建成穹顶,1470 年采光亭竣工。教堂的八角形穹顶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之一。内径为 43米,高 30 多米,在其正中央有希腊式圆柱的尖顶塔亭,连厅总计高达 114米,巨大的穹顶依托在交错复杂的构架上,下半部分由石块构筑,上半部分用砖砌成。为突出穹顶,设计者特意在穹顶之下修建了一个 12 米高的鼓座。为减少穹顶的侧推动,构架穹面分为内外两层,中间呈空心状。大教堂建筑的精致程度和技术水平超过古罗马和拜占廷建筑,为减少穹顶的侧推动,构架穹面分为内外两层,中间呈空心状。大教堂建筑的精致程度和技术水平超过古罗马和拜占廷建筑,其穹顶被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第一个作品,体现了意大利人奋力进取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弗洛雷大教堂不仅以其建筑闻名,而且也是一座藏有许多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珍品的博物馆。收藏的珍品中有意大利雕刻家道纳太罗的作品《先知者》雕像,这是道纳太罗于 1423~1425 年在大教堂的钟楼凹龛上雕刻的大理石像。先知的光头秃者,虽其貌不扬却极富智慧,他略微低头,似乎在向观众诉说。大理石浮雕“唱歌的天使”是意大利雕刻家戴拉·罗比亚的作品,这是他于 1435 年在大教堂内唱诗席上雕刻的。几位天使身着大众服装,既无神圣光环又无背部翅膀。前面两位天使摊开赞美诗,互相搭肩正齐声高唱赞歌,其神态庄重但气氛亲切。此外,意大利雕刻家狄·盘果约 1420 年在大教堂侧门上雕刻的《圣母升天图》,也十分珍贵。大教堂内还陈列着各种壁画,许多画家都曾在此学习人体的透视画法和各种姿势,这些壁画被称为人体的百科全书。大教堂旁有一座由著名画家乔托设计的哥特式大钟楼,建于 1359 年,高85 米,由各色大理石砌成,晶莹清雅,颇为壮观。从里面 370 个台阶拾级而上,可直达顶楼,饱览佛罗伦萨市区风光。大教堂对面则是一座八角形浸礼所,其建筑风格十分讲究,地板和天花板都用大理石镶嵌,看上去绚丽夺目,3 扇镀金的青铜大门富丽堂皇,门上富有生气的浮雕十分精致,是意大利画家和雕刻家洛伦德·吉贝尔蒂父子用了 48 年时间完成的,其中以“天堂之门”最为有名。浸礼所内则有后期拜占廷式的意大利最精美的镶嵌图案。</p> <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人对天主教的虔诚,体现在他们建造大教堂的漫长历程上。用了80多年才建好教堂的围墙,却发现无法封顶。这时,美第奇家族的第二代继承人科西莫·美第奇站了出来,不仅出资出力,还利用古罗马的圆顶技术,与布鲁内莱斯基一起,花了16年的时间,终于给大教堂盖上了圆顶。1436年,这座修了140年的教堂终于完工,标志着文艺复兴的开始,也向欧洲证明了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这座穹顶的历史意义是:第一,天主教会把集中式平面和穹顶看作异教庙宇的形制,严加排斥,而工匠们竟置教会的戒律于不顾。虽然当时天主教会的势力在佛罗伦萨很薄弱,但仍需要很大的勇气,很高的觉醒,才能这样做。因此,它是在建筑中突破教会的精神专制的标志;第二,古罗马的穹顶和拜占庭的大型穹顶,在外观上是半露半掩的,还不会把它作为重要的造型手段。但佛罗伦萨的这一座,借鉴拜占庭小型教堂的手法,使用了鼓座,把穹顶全部表现出来,连采光亭在内,总高107m,成为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这在西欧是前无古人的。因此,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独创精神的标志;第三,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施工上,这座穹顶的首创性的幅度是很大的,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普遍进步。</p><p class="ql-block">16世纪的传记作家、建筑师瓦萨里热情地说,这个穹顶同四郊的山峰一样高,老天爷看了嫉妒,一次又一次地用疾雷闪电轰击它,但它屹立无恙。</p> <p class="ql-block">位于阿诺河南岸的米开朗基罗广场是观赏佛罗伦萨全景的最佳地点。广场中央矗立着大卫像复制品,日落时分尤为壮美,可同时眺望圣母百花大教堂和老桥等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卫》是1501年—1504年间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创作的大理石雕塑,现收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p><p class="ql-block">此雕塑为大理石雕像,高3.96米,连基座高5.5米。该雕像展现了一个年轻有力的裸体男子形象,体态健美、神情坚定、肌肉饱满、有生命力,似乎能够感觉到人物身体血管的跳动,更突出了大卫作为一名英雄的高大形象。</p><p class="ql-block">《大卫》体现了人体的神圣美与大卫即将迸发出的巨大热情,从而成为西方美术史上值得夸耀的男性裸体雕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卫》雕像是一个赤身裸体、身材高大、肌肉健壮、发育很好的青年男性。他的站立姿态十分自然、优美:两腿自然张开,右手下垂自然放松,头部转向左侧。大卫的面孔看起来格外英俊,眼睛大而有神,鼻部很高,棱角突出,看起来很有立体感。</p> <p class="ql-block">《大卫》取材于《旧约》中的神话故事。大卫是一个圣经中的人物,公元前1010年至970年是以色列王。他在位时推翻了异族非利士人的统治,使以色列得到统一。这位英雄在年轻时有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当时,以色列王扫罗在位。非利士人入侵以色列,非利士人中有一位武士,名叫哥利亚,身高八尺,头戴钢盔,身穿铠甲,力大无穷,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以色列人死伤无数。哥利亚出战40余天,以色列人不敢出战。大卫的三个哥哥都到前线打仗了,他由于年幼不能参战,就去前线给哥哥们送饭。当大卫到达了前线时,他看到敌方的巨人哥利亚冲了上来,以色列人抵挡不住。这时,大卫满腔怒火要求出战,以雪民族之耻。扫罗王见大卫信心很大,就把自己的铠甲给他。大卫拒绝了盔甲,仍是一身牧童打扮,他率众走上战场,大声地痛骂哥利亚,等到哥利亚被骂的头昏脑胀时,大卫用甩石机甩出石头打昏了哥利亚。大卫冲上前去,拔出利刃割下了哥利亚的头,挽救了以色列。从此,少年大卫成了全国闻名的英雄。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从小便生活在意大利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幼时母亲的离世和父亲暴躁的脾气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和伤害,使他对生活充满了怀疑。米开朗基罗从小爱好绘画,却得不到家人的赞同,常因偷偷学习画画遭到父亲的毒打,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热爱绘画坚定的态度,他坚持自己的选择最终成为一位艺术家。正是由于幼时的经历,使得他的雕塑人物都气度非凡,结实有力,企图通过雕塑得到一丝安慰。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完全的写实,同时会进行想象的加工,这种独具风格的作品最终成为那个时代雕塑的典范,达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雕塑的最高峰。</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他精心刻画了大卫临战前的刹那神情: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面容英俊,头部微微转向左方,双目紧紧凝视着敌人,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他左手持握肩上的投石器,右手自然下垂,略握拳状;右腿坚定地屹立于大地,左腿则略显休闲地微屈。</p><p class="ql-block">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情景的习惯不同,米开朗基罗在这里塑造的是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态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得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整个雕像体魄雄伟强健,肌肉起伏有力,外轮廓刚毅健美,脸部显示出高尚、勇敢、坚强的神情和不可战胜的气概。这些正是当时受外来侵略者所蹂躏的意大利人民所渴望的。雕塑家在大卫身上寄托着人民的希望和爱国者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在佛罗伦萨的佣兵凉廊下,有一座充满动感的雕塑作品——《强掳萨宾妇女》,这是文艺复兴后期雕塑家Giambologna的杰作,也是矫饰风格的典范。雕塑所使用的大理石是当时体积最大的一块,而且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上的裂缝,将其融入雕塑的人体线条中。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博物馆里还收藏了这件作品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强掳萨宾妇女”的故事源自古罗马神话。在罗马建城不久,年轻男子想要建立家庭,但年轻女性的数量太少。附近的萨宾城邦人口众多,于是罗马人多次谈判希望与萨宾人“大融合”,但萨宾人不愿意将自家女儿嫁给他们。于是,罗马人趁海王节时硬抢,大家忙着庆祝时,罗慕路斯给了士兵一个信号,他们便开始暴打萨宾男人、抢夺萨宾妇女。</p> <p class="ql-block">这座广场用以纪念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点缀着一些他留在佛罗伦萨的著名作品的复制品,例如在广场中央的青铜大卫像,以及佛罗伦萨圣老楞佐大殿的美第奇小教堂的寓言。这些复制品均用青铜制作,而原作为白色大理石。1873年6月25日,使用了九对牛,才将这些复制品运送到此处。波吉设计了广场上控制性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凉廊,现在是一座全景餐厅。起初计划在此开办展出米开朗琪罗作品的博物馆,不过此计划未能实现。在凉廊下方阳台的墙上有如下铭文:“佛罗伦萨建筑师朱塞佩波吉,这里是他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中午法式牛排意面餐,还配了红酒……</p> <p class="ql-block">返程公交车早下了一站,只好步行一公里左右,到达轻轨站,虽然累点,但真是啥都体验了,小意外也是不寻常的经历啊!</p> <p class="ql-block">两个小时后又到达白露里治奥古城,地处维泰博省,位于罗马北方约120公里处,是宫崎骏笔下《天空之城》的原型‘,由于地震、水土流失等原因已蜕变成陆地上的“孤岛”,被列入全球“100个最濒危遗址”。</p> <p class="ql-block">建于2500年前,位于山顶,只靠一条狭窄长桥与外界相连,从远处看像一座空中的城堡,因此被称为“天空之城”。此城曾荒废了几百年,也被称为鬼城。而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制作的一部著名的动画电影《天空之城》的灵感就来自此城堡。</p> <p class="ql-block">这个古老的小村庄位于陡峭山谷中一座巨大的石灰岩上,只通过一条长长的石头人行桥与外界连接,很像天空之城里面的场景,灵动,梦幻。古城不大,不用半个小时就能走完,岛上居民一般夏天旅游旺季居住,其它时节都会比较冷清,小城里基本没有住户,好多都是大门紧锁着。</p> <p class="ql-block">步行村落到停车场大约20分钟.……我们边走边看</p> <p class="ql-block">独特的地理位置、绝无噪音的自然环境和美丽的风光吸引了有心人士前来置业,一些房屋被改建成度假屋,尽管坚守城内的常住人口仅有12人,但夏季旅游高峰时最多可达200人。昔日荒凉颓废的小镇如今成为影视界的宠儿,电影《Contestazione Generale》(意大利)、《耶稣受难记》、《木偶奇遇记》和意巴合作电视连续剧《Terra Nostra》等都选择这里作为外景地。这一街景就出现于《木偶奇遇记》中……</p> <p class="ql-block">下台阶便到达停车场了</p> <p class="ql-block">大约乘车一个半小时便到宾馆,今天晚上吃中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