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项目暨中小学(幼儿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随记(第三天)

好事总会发生在下一个转弯

一日育见:从方法深耕到精神照亮 上午场 <p class="ql-block">  一上午的教学成果培育与申报培训,像一场清晰的“教育实践导航”。彭召云老师拆解的“三个读懂”“四个做好”,让我对“教学成果”有了全新认知——它不是冰冷的论文或奖项,而是扎根课堂的创造性实践:从联组教研的模式构建,到运算教学知识树的可视化梳理,再到成果从实践到理论的提炼,每一步都藏着“解决真问题”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是“实践检验”的要求:一项成果需经2年以上打磨,正如阿戛镇的联组教研,用8年时间从校际协作走到国家级奖项。这让我明白,好的教育成果从不是灵光一闪,而是在课堂里摸爬滚打、在问题中反复迭代的结晶。往后,我想带着“把日常教学做成研究”的意识,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成果生长的土壤。</p> 晚上场 <p class="ql-block">  夜幕里,刘秀祥老师的故事像一盏灯,照亮了教育的本质。从“千里背母上大学”的孝勇,到拒绝55万年薪回乡劝学的抉择;从10年骑坏8辆摩托车找回1800多个失学孩子,到用“鸡蛋写梦想”“家访做饭”的温暖育人——他的教育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一生只为一事来”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他说“教育是让看不见希望的人看到希望”,这句话戳中了我。比起教学技巧,他更教会我:教育的力量,藏在弯腰倾听孩子心声的耐心里,藏在拒绝浮躁、扎根乡土的定力里。往后站在讲台,我想多一份“燃灯者”的自觉,让课堂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奋斗改变命运”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的培训,像一场教育的“双向滋养”:上午的教学成果培训,给出了深耕教育的“方法论”,教会我们如何让实践有章法、有沉淀;晚上刘秀祥老师的分享,注入了教育路上的“精神源”,让我们明白方法之外,更需一颗“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从课堂实践的精细打磨,到教育情怀的赤诚坚守,二者共同指向一个答案:好的教育,既要脚踏实地的专业深耕,也要有仰望星空的精神照亮。这一天的所得,终将化作往后讲台前的笃定与温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