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热浪中的清凉寻访——青石碑前忆峥嵘

子了

<p class="ql-block">  末伏已至,重庆却依旧笼罩在酷暑的蒸腾之中。气温连日突破40℃,高温红色预警高悬。蝉鸣声嘶力竭地喊着“热呀!热呀!”,仿佛连嗓子都喊哑了。 </p><p class="ql-block"> 趁着休假,我们决定出门寻觅一丝清凉,最终将目的地定在了光雾和谷。与好友一拍即合,三人驱车出发,直奔四川巴中的光雾和谷。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车轮碾过滚烫的柏油路面,沥青在烈日下泛着熔炉般的光泽。城市的高楼渐渐远去,车窗外,层峦叠嶂的青山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远方的峰峦连绵起伏,仿佛一首穿透千山万壑的壮美诗篇。</p><p class="ql-block"> 行前做攻略时,同行的友人(后文称“友人”)发现,此行会经过川陕苏区将帅碑林——那里凝固着她红军父亲生命最终印记的青石碑铭,于是,我们决定顺道前往瞻仰。</p><p class="ql-block"> 按导航指引,驶出巴中南高速出口,沿蜿蜒山路上行约一公里,庄严肃穆的将帅碑林便映入眼帘。入口门坊上,“将帅碑林”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赫然在目——这是时任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将军的亲笔题词。</p> <p class="ql-block">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简称"将帅碑林")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南郊南龛坡山顶,占地面积120余亩,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红军主题碑林。该碑林始建于1993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兴建,现已被列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标志碑:</p><p class="ql-block">由三棱六面的梭镖头造型而成。一、二面由张爱萍上将题写“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碑名和红四方面军的军旗组成。</p> <p class="ql-block">”五、六面是红四方面军战斗历程路线图(1927-1937),它浓缩了从七里坪出发,到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从1935年红军开始长征到星星峡所走过的路程。</p> <p class="ql-block">”五、六面是红四方面军战斗历程路线图(1927-1937),它浓缩了从七里坪出发,到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从1935年红军开始长征到星星峡所走过的路程。</p> <p class="ql-block">  将帅碑林主体由十二大纪念区组成,包括: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碑林长廊、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红军陵园、楹联长廊、标志碑、观景台、刘伯坚烈士纪念像园、吴瑞林将军纪念碑、将帅碑林纪念馆及红军纪念碑。其中,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镌刻着13.8万名烈士的姓名,包括7.7万名红军烈士。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其中有7400位以"娃子""女子"为代称的烈士。这些朴素的名字背后,承载着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和奋斗史诗。</p> <p class="ql-block">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我们来到"壮国威"碑林长廊。友人很快找到了父亲王忠银的碑铭。随后穿过几道回廊,我也顺利寻获了红军爷爷吴光辉和红军婆婆杨辉夫妻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对于友人来说,这是第一次前来瞻仰;而对我来说,站在碑林前时,思绪万千。我知道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想到红军爷爷、婆婆当年正是隶属红四方面军,便确信一定能找到他们的碑铭。此刻,儿时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曾在两位老人身边生活数月的点点滴滴,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这对革命伉俪的经历尤为特殊:他们于1933年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影响下,他们三次翻越雪山、穿越草地,最终成为生死与共的革命伴侣。据史料记载,全国像这样共同走过长征的红军夫妻,总数不足两千对。</p> <p class="ql-block">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轻轻抚摸着碑文,指尖的触感仿佛瞬间接通了时光隧道——六十年代的夏夜,南充红军大院,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六岁小女孩,正依偎在杨辉婆婆温暖的膝头。晚风轻拂,婆婆操着浓重的四川苍溪口音,讲述着那些浸透血泪与信念的长征故事:</p> <p class="ql-block">红军时期的伙食状况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 在根据地时期,红军将士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百姓吃什么部队就吃什么。川陕革命根据地地处大巴山和秦岭交界,土地贫瘠,主要农作物是玉米、高粱、红薯等粗粮。长征途中,饥饿成为常态,连续数日断粮的情况屡见不鲜。</p><p class="ql-block"> 红军<span style="font-size:18px;">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饿得眼发昏,看到集市有吃的,也绝不能碰!吴光辉爷爷三过草地,他说湿草地处处是陷阱,看着是草墩,一脚下去就是吃人的沼泽。白天晒脱皮,晚上冻透骨,只能几个人挤在篝火旁取暖。他们那个连,120个战士,二过草地后只剩30多人……大多活活饿死啊!实在没办法,连前面部队扔掉的臭牛皮腰带,都煮了充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军当年的衣着状况如何?</p><p class="ql-block">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红军将士的着装条件极其简陋。起初,战士们还能穿着自编的草鞋行军。但随着物资耗尽,连编制草鞋的稻草都难以寻觅,许多人不得不赤脚前行——就这样光着脚翻越雪山,踏过草地,走完了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p><p class="ql-block"> 红军爷爷吴光辉的遭遇尤为典型。在松潘金银铺战斗中,他的军装被荆棘划得支离破碎,宛如一件破旧的蓑衣,团里承诺战功奖励过完草地后给他缝一套新衣服。然而就<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朴素的愿望最终都未能实现,爷爷他就穿着那身褴褛的衣衫,以惊人的毅力走完了整个长征。</span></p> <p class="ql-block">红军当年最缺什么物资?</p><p class="ql-block"> 盐巴和药品是红军最紧缺的两大战略物资。其中,食盐的短缺尤为严重,没有盐,人没力气,伤口更难好。为此红军专门发动了"仪南战役",目的就是夺取南部县的盐井资源。食盐不仅是军民生活的必需品,更是战地医院消毒的重要物资。</p><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药品的获取更为艰难。由于敌人对城市药品的严格管控,当时获取药品比获少取武器还要困难。这些医疗物资的匮乏,给红军伤病员的救治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多少伤员……婆婆声音低沉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红军当年的宿营条件如何?</p><p class="ql-block">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里,红军将士的住宿条件极其简陋。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无论是霜冻刺骨还是大雪纷飞,战士们大多只能在野外露宿。山林间、岩洞里、草地上,处处可见他们疲惫的身影。"天当被,地当床"——这句朴实的话语,正是当年红军艰苦宿营的真实写照。 </p> <p class="ql-block">  红军婆婆杨辉还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一个惊险故事:当红四方面军宣传队即将走出草地时,遇见一位因病掉队的营长报告说,前方有个寨子,里面情况不明,不知是土匪还是少数民族武装。队长听后决定让大部队后撤,自己则带领这位掉队的营长和杨辉婆婆三人进寨侦查。然而,他们还没靠近寨子,里面就冲出一二百人,手持武器,连喊带叫,索要粮食和钱财。面对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土匪,三人只有两支枪,形势危急。队长立即命令营长和杨辉婆婆先撤,但他们坚决不肯。于是三人一边开枪阻击土匪,一边掩护撤退的同志们。等战友们安全撤远,土匪也已逼近。队长低声说:‘咱仨都是团员,死也不能当俘虏!’我们仨心一横,转身跳进旁边一个水洞里藏着。土匪怕我们大部队来,闹哄一阵撤了。这才捡回条命……”。</p> <p class="ql-block">  红军婆婆杨辉,是川陕革命根据地2500多名女红军中的一员。她历经艰险到达延安,成为爬雪山、过草地后幸存的几百名长征女战士之一。受张国焘错误路线影响,红四方面军是唯一三过草地的部队,她也因此成为屈指可数的“三过草地”女战士。不仅如此,她还是位身负战伤的巾帼英雄——国民党反动派的子弹在她身上留下了永恒的勋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正是那星光摇曳的夏夜里,随着婆婆手中蒲扇的轻摇,那些故事一点一滴镌刻进我的血脉,浸润着革命理想的红色记忆。它们如同春风里播撒的种子,早已在我心田生根发芽。“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就此深植。这信念,如同当年的红军战士一般:纵使生活艰苦卓绝,革命意志却无比坚定。即便红四方面军一度受到张国焘错误路线的领导,导致指战员们两过、三过草地,军心也从未动摇。**正是靠着这坚如磐石的信念和意志,最终打出了一个穷人当家作主的新中国。</p><p class="ql-block"> 循着这份信念的指引,后来,我也参军入伍,头戴一颗红心、革命的红旗两边挂。而当我举起右手,对着党旗庄严宣誓时,眼前总能浮现婆婆欣慰的笑容,那笑容在历史的长廊里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我默默仰望着川陕苏区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它浓缩了红四方面军战斗于大巴山区、嘉陵江畔,转战于雪山草地、河西走廊的峥嵘岁月。在英名纪念碑身后,绿树掩映间,矗立着4300余方红军将士个人纪念碑铭。每一方碑铭,都承载着中国红军的历史与文化,铭记着那些为革命理想奋斗终身的英烈;<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们深情地守望着这片浸透热血的土地,无声诉说着不朽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9日20:30</p><p class="ql-block"> 写于四川巴中光雾和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