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11年春节后和南京的表弟等一行自驾去云南昆明,表弟以开车为主,我专事设计路线,表弟休息时我就开一段。我们第一天到湘潭,第二天到镇远古镇,第三天到千户苗寨,第四天到昆明。除第一天稍赶一点,后面几天就是边游览边赶路。第二天的行程第一站先到毛主席故乡韶山,吃过午饭(一定要吃毛家红烧肉),第二站到一个当年许多人听都没听说过的湘西小城芷江。<div>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追记一下那次芷江之行。</div> 沪昆高速芷江收费站 选择芷江当然是因为它是抗战胜利的标志之城,中国近代的雪耻之城、胜利之城,诗云“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那时还习惯称“八年抗战”);还因为它太顺路了,沪昆高速芷江出口下去不到5公里就到了。 <h1><b>参观芷江受降纪念地</b></h1> 参观是免票的,一进门口就可以看到的一座“受降纪念坊”,这座“凯旋门”式的受降坊,上端形如“山”字,有四柱三拱门,总体造型是一个“血”字,寓意一寸山河一寸血,警示后人不要忘记那段惨痛的历史。 <div>受降坊正面中间是蒋中正题写的对联:上联:克敌受降威加万里;下联:名城揽胜地重千秋;横批:震古铄今,正面两 边和 背面还有李宗仁、于右任、孙科、何应钦、白崇禧等人的题词、对联。<br></div> 《受降纪念坊碑记》说明纪念坊建于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在1966年10月损毁(这样的建筑逃不过1966年是不难理解的),1983年批准复建。因复建未还原历史,于2010年还原重建。这四个时间节点受时代影响基本是清晰的。我们这次来参观属于刚重建好的。 受降纪念坊的背面。 纪念坊进来的右侧不远,就是三座带有走廊的黑色木质平房,呈三面围拢建筑布局,是我国唯一保存下来的美式军营房,始建于1938年。看起来都是很普通的木质门框和窗户,漆色也有些脱落,显得斑斑驳驳,但是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这是芷江受降典礼会场旧址、 受降典礼会场内景,前方墙壁上就是国父孙中山的遗像和遗言。位于正上方的是中方的受降代表席,下方是日本的投降代表席。桌椅均为当年原物。 <h1><b>找到几张历史资料照片</b></h1> (历史资料照片)8月21日下午3点40分,投降代表一行,在新六军士兵荷枪实弹的押送之下,迈着沉重的步伐,来到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前,得到中方受降主官萧毅肃的允许以后,他们脱帽进入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日本投降使节——日本侵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的代表、中国派遣军副参谋长今井武夫(中间的光头),还有参谋桥岛芳雄中佐、参谋前川国雄少佐以及翻译官木村辰。 (历史资料照片)首先对投降代表所有身份进行一次验明正身,对他的身份进行察看。中方给日方1-24号备忘录,这备忘录就视同给它的投降命令。这是自甲午海战以来,日本国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向一个国家无条件投降,这个时间应该永恒定在1945年8月21日。 (历史资料照片)日军方面向中国受降官萧毅肃将军上交了所有在华的1283200人的海陆空兵力部署情况。“芷江受降、南京签字”,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国民政府在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了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实际上南京受降的相关准备工作都是在芷江受降中确定下来的。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旧址前留影。其实这个总司令部原来是在云南昆明的,就在受降仪式前刚跟着何应钦搬过来的。1945年8月23日下午,今井武夫得到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召见。进行谈话后,允许日本降使一行返回南京。 由于还要赶去贵州的镇远古镇,来不及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详细参观了,留点遗憾,门前留个影吧。 <h1><b>回程顺道游览了龙津桥</b></h1> 龙津风雨桥,位于芷江县,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历经沧桑400余年。历史上几毁几修(据说只有桥墩历经沧桑依旧),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道,也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最繁华的地方,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 这座标志性的风雨桥气势磅礴,如一条巨龙横跨舞水东西两岸,展现了侗族建筑的独特魅力。龙津桥,2000年12月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世界上最长的风雨桥。 (历史资料照片)抗战时期,为交通运输需要曾将桥上建筑全部拆除。36次遭日军轰炸,桥仍完好,堪称奇迹! 龙津桥现已成为城市步行街,桥头和风雨连廊中有许多商贩店铺。大都是地方小吃、衣物、百货等传统商铺。 <div>近些年来,知道芷江的人越来越多了,中华民族近代饱受外国入侵和帝国主义欺凌,遭受苦难、耻辱的纪念地大家都看了很多了,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值得中华民族永远骄傲和铭记,芷江这一中华民族的胜利之城值得一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