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五年不易,十年是奇迹。” 冰锥般的医学判词,曾刺穿师祖扎西大师(我们心中永恒的师祖)的肺腑。那时她还叫东娃敢措,右肺两叶已失,仅存一叶也如风中秋叶,艰难维系着游丝气息。拐杖成了她身体里多出的一根硬骨,死亡的气息沉沉压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术后的祖师扎西大师被组织安排在西安市未央区的汉长安城遗址附近的民居休养,邻居王印琳一句“太极拳或许能救你”,成了深渊里垂下的藤蔓。她拄杖蹒跚挪到兴庆公园门口,早已疲惫不堪。未曾想,这偶然的邂逅,遇上的竟是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宗师、杨澄甫亲外甥赵斌先生。大师望见她眼中那簇不肯熄灭的光焰,笃定道:“只要你坚持,身体定能恢复!” 从此她每天清晨拄着拐杖,从住处乘第一趟公交车到兴庆公园,再步行40分钟到师父赵斌处学拳。因极度虚弱,这段常人只需四五分钟的路,她走走停停要四十分钟。学拳十日,久闭的胃口悄然松动;一月之后,浮肿的腿消了,拐杖被弃于墙角;半年光阴,脸色红润,彻底告别了药罐。赵斌恩师不仅赞赏她的毅力,更慧眼识珠,看出她对太极的非凡悟性,让她站在队伍前列领操,一招一式严抠法度。 深得恩师及前辈真传,她终得传统杨氏“松、正、舒、匀、稳、柔”的身法精髓。此后经年,西安动物园门前、咸阳湖畔、杨陵道场,凌晨四点的微光里,总有一个身影在天地间缓缓推手——纵使风雨如晦,从未中断。那仅存的一叶肺,在坚韧的吐纳中,将濒死之躯一寸寸重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祖的拳,是血肉的涅槃,亦是灵魂的奔涌。1986年金秋,全国首届太极拳剑赛于太原擂响战鼓。这位曾被死亡判词禁锢的藏家女儿,竟以行云流水、中正饱满之姿技压群雄,勇夺杨式太极拳银牌(第二名)! “西藏太极第一人”、“太极健身典范”、“太极女王”、“藏族第一位太极高手”——赞誉如潮,见诸《中国日报》、《体育报》、《武当》等各大报章。师祖却只谦卑垂首:“我只是个小拇指头,永远都是。” 在咸阳,她将这份谦卑与对党、对国家、对恩师赵斌的无限感恩,化作“一生无偿授拳”的庄严承诺。自1978年恩师授权起,她便在西安动物园门前设点义务授拳,来者不拒,倾囊相授。无论绝症患者,还是花甲长者,皆沐其恩泽。她以汗水播撒真诚与博爱,“恒、专、不骄”的虚怀若谷与朴素豁达,令万人景仰。恩师赵斌盛赞其为“第一贤良弟子”,亲书 “品高拳粹”相赠,实至名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命运的铁砧却再次砸下:1992年7月25日,在西宁工作的小儿子不幸遇难。老年丧子,痛彻心扉!一夜之间,青丝成雪。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她病倒,悲恸欲绝。然而,“报国恩、报师恩”的誓言在耳畔回响,拳友们渴求的眼神在眼前浮现。就在这痛不欲生之际,师祖以惊人之力站起,眼含悲泪,将丧子之痛尽数揉进拳架,重回拳场授艺,一度达忘我之境! 拳友们无不动容,她的生命,已与太极的教授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的拳架,身法中正、圆活饱满、虚实分明、轻灵沉稳、舒展浑厚、气势磅礴,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被拳界奉为传统杨氏之经典范本。《夕阳红》以 “播撒吉祥的人”专题报道其事迹,入选《中华武当武术家》、《中国民间武术家辞典》等典籍,荣膺 “太极大师”(1998年)、咸阳市 “魅力市民” (2005年)等殊荣,实乃 “德艺双馨”之典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8年,生命的河流迎来一次清澈的转向。秦岭腹地的太白县,以其“天然空调城”的清凉澄澈,召唤着珍视“一叶肺”的师祖。每年七、八两月,她如候鸟般准时飞临太白避暑休养。然而拳已入骨,德已入髓。山间小广场上,她沉缓舒展的拳架,便成了不期而遇的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有策划,没有功利。师祖只是将那份曾在西安、咸阳、杨陵践行了数十年的无偿大爱,自然地带到了这片青山绿水之间。围观者渐众,本地居民,远道游客,皆被那蕴含生命伟力的中正拳势所吸引。十年光阴(2008-2017),从最初随兴的指点,到凝聚成学员们口口相传、心向往之的扎西拳艺暑期义务培训班”。没有庙宇金顶,没有朱漆匾额,只有师祖那沉缓的呼吸与流淌的拳势,在天地间筑起无形的殿堂——学员们称之为 “秦岭深处的太极净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祖在太白的光芒,并非孤星闪耀。恩师雷艳玲(我们敬爱的师父)的身影,从一开始就紧紧相随,如影随形。 作为师祖晚年亲授、深得精髓的入室弟子,师父雷艳玲是师祖在太白最坚实的倚仗。她追随师奶系统精研拳艺,深悟师祖“法度严谨、中正平和、圆活饱满”的扎西拳风真髓,自2014年起,正式承担起太白暑期班义务教学的重任。随着师祖年事日高,师父雷艳玲日益成为教学的中流砥柱与组织核心。师祖如同定海神针坐镇场边,慈爱而严格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细节;师父雷艳玲则以其沉稳清晰的讲解、精准的示范、以及对“恒、专、不骄、感恩”扎西精神的透彻领悟,主导着日常教学。她严格恪守师祖 “完全公益、分文不取”的铁律,将85式传统拳、太极剑、刀、桩功等课程系统化、精细化。“练拳即练人”的理念,通过师徒二人无声的默契与言传身教,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学员心中。圣地得以维系、光大的重担,已由恩师雷艳玲稳稳扛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9年1月3日(戊戌年十一月二十八)上午10时42分,师祖扎西大师——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赵斌宗师“品高拳粹”的第一贤良弟子、将传统杨氏太极拳传入西藏与咸阳的第一人、咸阳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永远的会长、我们心中德艺双馨的慈祥师祖——功行圆满,安详西归,享寿八十有八。天堂多了一位恒专不骄的太极大师,人间少了一位播撒吉祥的慈祥老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白圣地的薪火永不熄灭!恩师雷艳玲和她的同门们,成为了“扎西道场”当之无愧的守护者与燃灯人。师祖离去后,恩师雷艳玲继续扛起大旗,每年七、八、九三个月,依然如约带领四方拳友汇聚太白。当她带领我们起势、沉肘、松肩,口中念诵的不仅是拳诀,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静、松、正、圆、轻、匀、舒、稳八字心法。每一个动作的校正,都传递着师祖当年挂在尿袋边调拳的体温与执着,映照着“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晚晴光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祖扎西大师以仅存的一叶肺,在秦岭之巅吞吐了数十载浩然之气。她将西安的病骨踏成基石,把失子泪凝作滋养拳苗的晨露。她并非战胜了命运,而是将苦难悲欢尽数化入拳势,与无常共舞,舞出了一条由死向生的长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恩师雷艳玲带领我们在太白的山风中起势推手,衣袂飘动——那是师祖绵延不绝的呼吸,在千峰万壑间,在起落开合的永恒韵律里,深深回响。这片被师祖点化的土地,这座由纯粹信念与无私大爱筑起的无形圣山,从此有了与天地共振的肺叶。师祖的“小拇指头”,已化作撑起这片净土的巍巍秦岭,而恩师雷艳玲,正是这圣山最坚定的守护者,让这生命的呼吸,这“恒专不骄”的精神之光,永续绵长,泽被苍生。</p> 雷艳玲师父演练传统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第一段 雷艳玲师父演练杨氏太极剑五十一式 <p class="ql-block">撰文:任新海</p><p class="ql-block">审定:太白雨田</p><p class="ql-block">音乐:《感恩的心》</p> 欢迎阅读 感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