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国的胶东半岛,在大爱之城乳山之南,在神秘的堕崮山下,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银滩。这里紧贴黄海,一水的碧海蓝天,满目的白浪银沙,怎么看都让人心情舒畅。这么好的资源,不可能永久被闲置,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此地相继冒出了两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楼盘,每年的夏秋两季,定有大量的候鸟从全国各地聚集到这里,只为了享受一段极悠闲、极舒适的慢生活。</p> <p class="ql-block"> 从我们客居的窗户看出去是背向大海的方向,远处那座如金字塔般的山峰叫做垛崮山。图中这些房屋是早期开发的多层度假房,当然,这些并非我今天想要分享的内容。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只是图中高楼周边那些的低矮的民居。在这些低矮民居里面住着的,才是此地的真正主人,这里是银滩原住民一直以来的家园,村名叫做宫家村,这是银滩范围内比较大的一个渔村。</p> <p class="ql-block"> 这张图片看得更清楚,这栋小高层房屋后面的那些红顶平房都是宫家村村民的住房。宫家村现有村民约1600余人,他们跟西边一公里左右的宫家庄同属于一个老祖宗,一个叫宫家村,一个叫宫家庄,这两个村庄原来的土地正处于银滩最核心的地带,从大拇指广场到福如东海文化园这一带都曾是这两个村的土地。别看现在的银滩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但唯有住在这些低矮民居里面的宫家村和宫家庄村民们才称得上是这里的真正主人。</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主人,他们至今保留着自己的生活习惯。虽然度假区内到处都有各种超市,但丝毫不影响村民们逢集必赶的习惯。每逢旧历的三和九,都是这个宫家大集赶集的日子,此时,该村前面的几条大道都会被蜂拥而来的人潮堵得水泄不通,异常热闹。周边各村的人都要过来赶集,当然,宫家村的村民在其它日子里也会到附近的集市赶集,现在,旅居银滩的许多候鸟也成为了各个集市的积极参与者,不仅仅充当购买者,在一些流动摊位上,操东北口音的卖家已经不少。</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场面,就是宫家集集市上的常态。集市上的东西应有尽有,除了新鲜的蔬菜水果外,更有刚刚捞上来的各种海鲜,非常诱人。比如又大又肥的扇贝,在内地应属于上档次的食材了,但在这里,居然是十元钱三斤甚至四斤的大路货。在国内享有盛名的乳山生蚝,最大个儿的也不过一元钱一只。此外,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床单枕头,身上穿的,屋里用的,海边玩耍所需的,随便你想到了需要什么,集市上大都能够找得到。</p> <p class="ql-block"> 感谢银滩原住民,感谢宫家村(也包括宫家庄),感谢你们的无私奉献。你们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土地献了出来,才有了银滩时下的靓丽风采。所以,我想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宫家之功</p><p class="ql-block"> 不言之中</p><p class="ql-block"> 腾笼换鸟</p><p class="ql-block"> 改变时空</p> <p class="ql-block"> 不过,这些依然不是我今天想要分享的主要内容。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发生在这个村庄里面的一段不该淡忘的历史,透过这段历史可以发现,这个宫家村的村民们历来就有识大体、顾大局的优良传统!</p> <p class="ql-block"> 大家一定都知道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的三所学校之一。其中的抗大主要是培养军事人才,鲁艺主要是培养文艺人才,而陕北公学则着眼于培养优秀的政治干部。少有人知道的是: 几乎就在同一时期,我党在胶东地区也创建了一所干部培训学校,名字叫做胶东公学,这所干部培训学校同样业绩斐然,也培养出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叱咤风云的知名人物。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地处敌后的胶东公学特别艰难,在十余年的办学时间里,多次被迫迁移,曾经的办学地点遍及胶东半岛的好多个地方,而我们旁边的这个宫家村,就是曾经的办学地点之一,还是办学时间最长的一处。面对日伪武装的疯狂扫荡,宫家村村民们不惧风险,勇敢地接纳和保护了我党的数百名精英。近日,得知近在咫尺的这个胶东公学纪念馆已经对外开放,我当然要第一时间过去一探究竟。这地方本不该如此低调,这个曾经为我党培养过大量优秀干部的革命摇篮,恐怕大部分来银滩度假的候鸟至今都不知道。我今天分享这篇短文,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宫家村,了解他们这段不应该被忘却的历史,他们父辈的所作所为真的很值得尊敬。所以,我更要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宫家之功</p><p class="ql-block"> 名震胶东</p><p class="ql-block"> 护佑火种</p><p class="ql-block"> 保卫父兄</p> <p class="ql-block"> 这个近在咫尺的渔村,对我们来说应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这个村就在我们的旁边,走出家门后,我们跟村民之间免不了会经常相遇。说陌生则是因为我们跟村里的老乡们基本上没机会往来,除了集市上有买卖交流外,基本上是各自生活在两条平行线上,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是知之甚少。今天的我有点儿小激动,因为我今天将要正式走进这个跟自己的生活有所关联的古老渔村。</p> <p class="ql-block"> 我原来以为,村民们的住房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一样的白墙红瓦,一样的坐北朝南,一样的洋溢着乡土气息,一样的胶东渔家风格。走进来后发现,差异化是肉眼可见的。有的房主或许已经离开了本地,房屋明显呈无人管理的状态。有人居住的房屋,则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有些民房完全颠覆了我对于偏僻渔村的认知,他们毫不掩饰地彰显着富丽堂皇,向人们展示着自己发自内心的满足和快乐。</p> <p class="ql-block"> 走进宫家老街,感觉这地方特别接地气。我就喜欢这样的环境,我知道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人们都特别沉得住气。</p> <p class="ql-block"> 一些村民家的院墙上爬满了绿植,这些绿植不光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为主人奉献鲜美的果实。上图墙头上有一个金黄色的大南瓜,下图的墙上挂着好几个新鲜的大葫芦。</p> <p class="ql-block"> 这户人家气度不凡,竟然自称宫府,莫非他们曾经是村里的大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 宫府的门前停着自家的小车,他们的生活显然已经跟时代接轨。门口这两只大水缸,应该也是防患于未然的私家“消防水池”。</p> <p class="ql-block"> 这一家号称宫家老酒馆,如今是否还卖酒本人尚未可知,但是,这样的格局我还是挺喜欢的。假如我本人住在这里,老酒倒是不必,一杯清茶足矣。坐在这小小的天井里面,透过头顶的瓜藤就是蓝天白云,定然会有天地融为一体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是有兴趣进入这家民俗村的,但人家既然没有开门,我也就不强求了,并且,我今天的目的是奔着“胶东公学”来的。</p> <p class="ql-block"> 说话间,胶东公学纪念馆已经来到了眼前,旁边还有一个游客中心。看起来,应该是有接待游客的打算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38年4月,中共胶东特委在离此处不远的马石店村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所胶东公学,为我党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政治、有政策水平的优秀干部。</span>胶东公学于1938年8月正式创办,最初的办学地点在离此处两三百里地的黄县(今龙口市境内),办学目的就是“实施抗战教育,培养抗战人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提到的马石店村也是乳山市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马石店村曾经在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中付出过极其惨重的代价,如有可能,我也希望能走进去实地探访一下。当然,这又属于后话了,咱们先按下不表。</p> <p class="ql-block"> 1942年11—12月,日寇实行冬季“拉网”扫荡,学校被迫转移至文登、荣成两县的边区。自1943年3月起,胶东公学的师生们又辗转于牟海县境内的珠塂、峒岭、徐家、宫家、南口一带游动办学。这里提到的牟海县即现在的乳山市,因乳山处于牟平县之南,海阳县之东,所以,一度被称为牟海县,上面提到的宫家正是眼前这个宫家村,这里曾是那段时期中胶东公学最稳定的一处办学地。</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些虽然简陋却洋溢着革命激情的民房,我的思绪也被拉到了那个如火如荼的岁月。那时期,这些简陋的教室里面每天都活跃着许多二十来岁的热血青年,他们在这里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学习革命道理,从这里走出去后,再用从这里学到的知识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干革命。</p> <p class="ql-block"> 院内一棵棵硕果累累的树木,向我们昭示着胶东公学曾经铸就的丰硕成果。</p> <p class="ql-block"> 是啊,严格地讲,胶东公学虽然仅仅存续了十余年,却为我党培育了六千多名革命干部。这些干部里边,许多人在残酷的战争中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更多人一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在解放后的首次授衔中,从胶东公学走出来的开国将军就有28位,还不包括已经离开部队从事行政领导工作的若干位省部级领导。</p> <p class="ql-block"> 从胶东公学走出来的著名文学大家也有好几位。包括著名诗人臧克家,著名语言学家和宗教学家罗竹风,著名剧作家,著名戏曲评论家马少波,以及《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等等。如果进一步探究,包括著名作家老舍也跟胶东公学有着历史渊源,因为老舍先生曾经在胶东公学的前身(山东省立乡师二校)当过教员。陈列馆里面内容丰富,有大量图片和文字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和邻居们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前去细细研读,我这里只是给大家做个引导而已。</p> <p class="ql-block"> 在办学区域内比较靠中心的一个院子里边,还有一口大吊钟悬在那儿,难道,他们当时上下课也要敲钟?假如在偏僻的渔村里有钟声呈规律性敲响,会不会容易暴露?</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条件确实艰苦,堂堂校办公室也就十来个平方米的面积,设施之简陋就更不用提了。</p> <p class="ql-block"> 陈列馆里边的一面墙上,贴着一张字迹模糊的《胶东公学校歌》,仔细研读,依稀可辨如下内容: 这里是我们的文化发祥之地,我们又在这里团结。民族的命运全担在我们的双肩,我们要努力努力努力……</p> <p class="ql-block"> 在陈列室里边,我看到有十多位领导干部为胶东公学留下的题字。我拍了这两幅,是因为有些惊讶,没想到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和军委副主席迟浩田的书法还有如此深厚的功力。</p> <p class="ql-block"> 这里提到的鲁东大学,便是胶东公学的传承者(正如人民大学是对陕北公学的传承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