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泉州(3)25.7.11(完)

千里草

连日的台风雨,把我们美好的泉州行计划,全都打乱了。因为返程机票已订,我们只能抓紧时间,尽量多的看景。2025年7月11日,我们冒雨游览了洛阳桥和南少林寺。 记得都江堰鱼嘴前的“安澜桥”,摇摇晃晃的索桥,行人不绝的,粗粝牢固的,如今记忆犹新。而这个“洛阳桥”,尚未看到桥,巨大的牌坊,“万古安澜”的鎏金大字,就显出其极宏大的气势! 不过,远远的看到一座塑像,我就猜,是造桥者吧? 走近一看,居然是宋代名人蔡襄。我对他有印象! 洛阳桥,位于泉州洛江区桥南村与惠安县洛阳镇交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又名万安桥。这里的洛阳,是与河南洛阳同名。应该是中原移民忘不了自己的故土,在此移用的名字。 记得最早知道蔡襄,是在高中教材《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注释中,他的著作《荔枝谱》里,有关于荔枝的植物学信息。而这部《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div>这个福建人,与欧阳修同时代,比苏轼略早。两次当泉州知府,做了很多事实,政绩卓著。</div> 蔡襄(1012-1067 )字君谟,兴化仙游人(福建兴化人),宋天天圣八年进士。历知谏院,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出守福州、开封、泉州、杭州,拜端明殿大学士,谥忠惠。为官清正,爱国忠君,惠施亲民。蔡襄至和、嘉祐间,两知泉州。兴文教,劝农桑,倡貨殖,政績卓著。嘉裕四年建洛阳桥,撰《万安桥记》,勒于岸左。工诗文,有《蔡忠惠公文集》、《荔技譜》、《茶録》传世。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div>这是塑像下的介绍。<br><div><br></div></div> 从北边的洛阳桥头看右边,是一个崭新的建筑。看半天才发现,是高铁站!哈哈,复兴号的车头形状,奔驰感满满! 横跨在洛阳江上的这个桥,始建于1053年。1059年,在太守蔡襄的主持下终于修成。 泉州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唐后期,泉州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北宋时泉州港帆墙林立,百舰争流,中外商贾荟集,各地货物集散。<div>然而,当时此处只有万安渡,渡口成了福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极大障碍,交通问题远远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万安渡建桥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div> 看着这个近出海口的宽阔江面,很难想象,千年前的工匠,是如何把巨石堆砌,成为联通南北的石桥的。 蔡襄等人先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置了大量的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然后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筑桥墩,这种石基的开创,是桥梁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称之为“筏型基础”,"浮运架梁"。他还种海蛎以固桥基,于桥上下两侧滩涂上,植石以附蛎,以减缓江流速度,使水不致动摇桥墩两侧基础,这叫"养蛎固基"。这一招,被认为是世界上生物学运用于建筑上的先例。<div><br></div> 而这三个被当代人总结出来的专业技术,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因此,洛阳桥,成为古代大型石桥建造的工程杰作。 看看,这个石板,厚重、坚韧、耐用,固实。今天,经过近千年的风雨,战争,地震,依旧能发挥日常功能,不得不感慨先人的智慧。 洛阳桥现存长约731米,宽4.5米,有桥墩45座,桥南、北保存有4尊11世纪修桥时所立的护桥石将军,7座石塔以及历代修桥碑记。桥南有蔡襄祠,桥北有祭祀海神通远王的昭惠庙。 我们在雨中,细细地品味着,慢慢独步,仿佛要与这千年老人喁喁细语,倾听她的低声呢喃! 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之地,洛阳桥是体现宋元泉州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 从北岸,我们走过桥去。因为下雨,几乎没有游客。 我与守桥的石将军,合个影。感谢他,守在这里,900多年,还将继续坚守下去! 洛阳桥独有的神兽——狻猊。它是与狮子同样的一种猛兽。 有狻猊在,任何鬼怪,巨兽,都无法侵犯洛阳桥了。 700多米的距离,我们走了近一个小时呢!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桥中央,有很多摩崖石刻。狻猊望着石刻大字,不但护桥,也守护着一方百姓,守护来往商贾,更守护多元的文化! 伸向河边的半岛上,伫立着的女神,应该是妈祖吗?不是,是观音。 回来后才发现,这是传说中协助蔡襄造桥的南海观音!在资金紧张的时候,南海观音化身为美女,声称“谁用钱投中我,我就嫁给谁”,收集万金给蔡襄,而没有人能“投”中她哦!<div>看看,这观音倾瓶赐福,与万安桥,与泉州,与万民!</div> 洛阳桥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在泉州运输网络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为宋元时期泉州造桥浪潮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我总是感慨这旺盛的生命力。这破石再生的树根,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力量哦!就如同黄山上,那些在绝壁上挺立的大松树! 洛阳桥,是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设施的典范,体现了官方、僧侣等社会各界对商贸活动的推动和贡献。她也是宋元时期泉州海洋交通设施发达、海洋贸易活动繁盛的历史见证。 查到网上资料,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这座中国首座海港大石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p class="ql-block">似乎是与开头的牌坊相互呼应,南岸的摩崖石刻,伴着佛塔的铁马吟,奏响着千年乐章,你,听到了吗?</p><p class="ql-block">这块石头叫“猪母石”,由来是:蔡襄造桥时,要趁潮水退去时打好桥基,可造到一半,石头不够了。吕洞宾刚好路过,挥舞他的佛尘,变周边山上的石头为“猪”赶来补救。但最后一只“猪”因拐了脚,跑得慢, 到这里,桥基已完成,它就只能趴在这里了。哈哈哈······</p> 这一通通石碑,记载的是历史,是人情,也是自然!<div>据说,蔡襄妈妈怀他的时候,曾在这“万安渡”经过,差点倾覆的渡船上空,忽然传来“蔡大人在此,怎敢作怪”的警告!妈妈当时想,夫家姓蔡哦!暗下承诺,如果生儿子,今后要让儿子在这里造一座桥。</div> 蔡襄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历尽艰辛,终于兑现诺言!<div>这是一个简易的桥史馆。小但全!</div> 神话归神话,现实里,确实在江底,捞出了最早造桥时的狻猊!你说神奇吧?近千年了哦! 桥史馆里,我看到了蔡襄亲笔的《万安桥记》。介绍说,这个桥是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成果。我发现,传说里,还有乞丐、僧侣,几乎都为桥的建成出了力。而蔡襄的《万安桥记》石碑,被称为文、书、镌“三绝”的杰作。 从此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洛阳桥,在福建以及东南沿海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地位。 此处,洛阳桥是泉州北上南下的交通节点。<div>洛阳桥建成后的960多年间,历代屡有修缮,包括明代晋江巨商李俊育和僧人正淳的增高大修,明代泉州知府姜志礼的震后重修,以及20世纪90年代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局部性复原维修。1961年洛阳桥被列为福建省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 这个展示的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泉州22个经典文物遗存。小小的桥史馆里,也保存了丰富的内容呢!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江接海的重要桥梁,洛阳桥与泉州城的兴起一脉相承,洛阳桥的历史是一部泉州海上贸易发展、经济繁荣的历史。"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已经成为泉州人的精神气质,代代相传,述说着泉州先民的智慧和精神,谱写了泉州向海而生的辉煌历史篇章。<div>这是展览结束语,写得真好!</div> 这个石碑,年年描红,年年更新,会一直陪着桥的;这些树根,在无声地宣告着年轮:江声轰鸣,江浪涛涛,海风吹拂,白帆点点······ 烟雨蒙蒙中的桥与寺。 守桥的石将军与狻猊。 再回首,再展望,再回忆:这就是蔡襄出任福建路转运使时,修建的,中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万安桥(洛阳桥)。现代桥梁专家茅以升称她为“福建桥梁的状元”。 接近北岸的江堤。 北岸的昭惠庙,因雨太大,我们没有去。南岸的蔡襄祠,应该不能错过了吧?沿途寻觅,终于找到了。 “架桥天地老,留笔鬼神惊。”这是蔡襄的后代对他的评价。<div>蔡襄,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地方官,也是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哦!即“黄”“苏”“米”“蔡”。黄庭坚的书法纵横拗崛,昂藏郁拔;苏轼的书法丰腴跌宕,天真烂漫;米芾的书法俊迈豪放,沉着痛快;蔡襄的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是文曲星下凡吗?</div> 郡守,端明殿学士,忠惠公:蔡襄。这是他赢得的崇高地位! 祠堂大门对面,有他的后代造的这个建筑,反正是用来纪念他的。 <p class="ql-block">祠里,我没有拍多少照片。仅仅参观宽敞的建筑。</p> 花园里,洛阳桥,被勒石为记了。 意外的,是在某个碑上,看到当时为佥事的洪承畴的名字。 下午,我们冒雨到了南少林寺。 高耸的山门! 大殿很古老! 金庸写的大字! 看看此图,就知道这个南少林寺有多大的规模了!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红墙,很有味道! 在寺内转悠,进了一个文史馆。 据介绍,泉州的这个少林寺,始建于唐代。屡毁屡建,至20世纪九十年代才又开始如今的建设。<div>这是收集的蓑衣等旧时工具!</div> 这个常定法师,就是如今寺庙的住持! 沿山而建的寺庙,气势宏阔! 新的寺宇也悦人心胸。 文殊阁,很漂亮。 普贤阁,也气派。 观音阁,自有妙处! <p class="ql-block">大殿为重檐庑殿顶,厚重端庄!中立宝塔,双龙相对,一派祥和!</p> 我们也虔诚地求了个飘带,许下最真诚的祝福! 冒雨回到泉州公安局后的民宿,再次体会房东那宽大、整洁、清爽的家的温馨。 出门吃了个早晚饭,我们就向晋江机场出发了。 <p class="ql-block">泉州游,结束啦!难忘,是因为民宿房东的热情,充满温馨的房间,便利的生活、交通;是泉州的众多古迹;是因为台风而未尽兴的遗憾……泉州,我还会再来拜访的!🌹🌹🌹</p><p class="ql-block">感谢读者朋友们的一路跟随!后会有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