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四位丞相:三位被杀,一位善终!

中雁山人

<p class="ql-block">丞相,作为中国古代官名,位列百官之首,权力之大,足以撼动皇权。正因如此,自秦至明朝初年,历经一千六百余年,丞相制度始终处于断续之间,真正作为官名存在的历史并不久远。在明朝初年,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彻底废除丞相之职,明朝仅短暂地出现了四位丞相,结局却令人唏嘘——三位被杀,仅有一人得以善终!</p> <p class="ql-block">一、徐达</p><p class="ql-block">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人。明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p><p class="ql-block">徐达出身寒微,是朱元璋起兵之初的重要将领,位列“淮西二十四将”之一。</p><p class="ql-block">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他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成为明朝建立前的临时丞相。</p><p class="ql-block">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此后任破虏大将军,率军北伐,攻入大都,终结元朝统治,立下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洪武六年(1373年)起,他长期镇守北平,训练士卒、修筑边防,为明朝初期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太子少傅,封魏国公。</p><p class="ql-block">徐达虽居丞相之位,却始终以武将身份行事,未过多介入朝政,这或许正是他得以善终的原因。</p><p class="ql-block">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病逝于南京,年仅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亲自为其撰写神道碑文,赐葬钟山之阴,画像供奉于功臣庙,配享太庙,荣耀至极。</p> <p class="ql-block">二、李善长</p><p class="ql-block">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定远(今属安徽省)人。明初名臣。</p><p class="ql-block">李善长自幼聪慧,饱读诗书,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投奔朱元璋,成为其早期谋臣之一。</p><p class="ql-block">在朱元璋攻占采石、太平、集庆、镇江等战役中,李善长屡献良策,参与军机要务,制定赏罚制度,堪称明朝开国的“萧何”。</p><p class="ql-block">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封宣国公。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李善长被任命为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北伐期间,他留守南京,保障军饷供应,功勋卓著,被封为韩国公,位列诸公之首,官至中书左丞相、太师。然而,李善长晚年未能明哲保身,与胡惟庸关系密切。</p><p class="ql-block">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株连甚广,但李善长依然如故。</p><p class="ql-block">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有人告发其弟李存义为胡惟庸党羽,又指其知情不报、心存观望,最终被朱元璋下令处死,一代功臣,结局悲凉。</p> <p class="ql-block">汪广洋</p> <p class="ql-block">三、汪广洋</p><p class="ql-block">汪广洋(?~1379年),字朝宗,江苏高邮人,明初宰相、重臣,元末进士出身,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曾受朱元璋重用。</p><p class="ql-block">明朝四位丞相中,汪广洋的名气最小,也难逃悲剧命运。朱元璋曾称赞他“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其比作张良、诸葛亮。汪广洋早年便追随朱元璋,参与军务,历任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等职。</p><p class="ql-block">明朝建立后,他历任山东、陕西、广东参政,后升任中书省左丞、右丞相,封忠勤伯。</p><p class="ql-block">洪武十二年(1379年),汪广洋因牵涉胡惟庸毒杀刘基一案,被贬海南,途中被追罪赐死。史家认为,汪广洋虽知胡惟庸所为,却选择沉默以保官位,最终难逃一死,成为权力漩涡中的牺牲品。</p> <p class="ql-block">四、胡惟庸</p><p class="ql-block">胡惟庸(?-1380年),字子中,南直隶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明初宰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p><p class="ql-block">胡惟庸早年追随朱元璋,深得宠信,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知县、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职。</p><p class="ql-block">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他升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晋升左丞相,成为百官之首。</p><p class="ql-block">随着权力的膨胀,胡惟庸日益骄横,擅自决断官员任免,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人,密谋起兵造反。</p><p class="ql-block">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涂节上书告发其谋反,胡惟庸随即被以谋反罪处死。胡惟庸为相多年,凭着明太祖的宠信,瞒上欺下,结党营私,为所欲为。手中操纵着生杀黜陟之大权,忠臣义士敢于直言者,皆遭胡惟庸陷害。</p><p class="ql-block">他的死不仅终结了自己性命,更促使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深刻影响了明朝乃至清朝的政治格局,成为皇权专制的标志性事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