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地质板块 松潘古城

行书房

一、那山那水 (一)地理环境<br>松潘古城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的松潘县境内,处于川西民族走廊东部、<font color="#ed2308">岷江峡谷流域</font>。 古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平面跨崇山,依山顺势略呈三角形,东部崇山之下河谷部分为长方形,外城毗邻内城南面的河谷下坝,有城门与内城相通,平面为长方形。城墙总长6.2千米,用本地烧制的青砖砌成墙身,内土石而成,高12.5米,厚12余米,<font color="#ed2308">以糯米、石灰、桐油熬制的灰浆</font>粕连勾缝,坚固如铜墙铁壁。 松潘古城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迄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宁州卫指挥高显来到松潘主持筑城事宜,历经五年,古城初步成形。至明嘉靖五年(1526年),松潘总兵何卿再度主持增筑外城1000余米,至此,松潘城的规模得以确定。 松潘古城现存四道城门。北城门在历史上被称作“镇羌门”,现存高度达6米,进深31.5米,<font color="#ed2308">比北京故宫的城门洞</font>还要深1.5米,堪称中国明代城门之冠。南城门名为“延熏门”,宽6米,高8.8米,进深31米,<font color="#ed2308">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门</font>,并且保留着完好的瓮城,松潘古城最厚处达31.5米,平均厚度30米,拱形城门跨度为6米。 1986年,松潘古城墙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松潘古城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高适败北于雎水关的情节,其取景地便是松潘古城。 (二)旅游资源<br>松潘古城墙<br>松潘古城墙始建于明朝,当时所用的<b>青砖长50厘米、厚12厘米,每块砖重达30公斤</b>,所用的灰浆由糯米、石灰加桐油熬成,因此城墙异常坚固。城墙高10米、宽30米、长6200米,是中国墓屈一指的古城墙遗址。 位于城东、城南、城北的三座城门顶部均呈半月形,门基大石上镂刻着各种别具匠心的浮雕,古色古香,保留着远古的韵味。<div><br>古战场遗迹<br>自古以来,松潘都是兵家必争之边陲重镇。如今,<font color="#ed2308">岷江河谷、涪江河谷沿</font>岸大量的关隘、兵屯、靖墩和烽燧烽火台等古战场遗迹仍然随处可见。 </div><div><br>城门<br>松州古城城墙围长6.2千米,最高处12.5米,最厚处31.5米,平均厚度30米,拱形城门跨度为6米。城墙、城门的设计壮观精致,浮雕、石刻精美细腻,是中国古城墙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原有城门11座,分别是东门(觐阳门)、南门(延薰门)、西门(威远门)、北门(镇羌门)、西南门(小西门)、外城南门(埠清门)、外城西门(临江门)和4道瓮城门(东、南、北三门的瓮城门及外南门的瓮城门)。城门均用长1米、宽0.4米、厚0.4米的平行六面条石拱券和长0.55米、宽0.22米、厚0.1米的砖砌成,顶部呈半月形,门基大石上有流云、奔马浮雕,城门正面施马面,有贴壁石门楣,柱础雕莲花,两旁大石上雕刻“鹿鹤同春(六合同春)”一类吉祥寓意的浮雕。整体布局依地形、山势、水流构筑,雄浑壮美。 </div><div><br>古松桥<br>古松桥位于松州古城中部偏南,横跨于岷江河上,是连接南街和中街的交通要道,北望“镇羌”门(即北门)城楼,南看“延薰门”(即南城门)。是连接县城南北两部的重要桥梁。 </div><div><br>红军长征纪念馆<br>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位于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是去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风景名胜区的必经之地。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占地面积19.27万平方米,由主碑、大型花岗石群雕、陈列室三大部份组成。主碑41.30米,耸立于元宝山顶,由红军战士铜像、碑体,基座组成。大型花岗石群雕高12.5米,长72米,宽8米,用1160立方米计1440块红色花岗石精雕细刻组合而成,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是中国规模空前的现代艺术群雕。 </div><div><br>文化活动<br>松潘古城花灯会<br>2016年7月12日至2017年2月12日,松潘县举办首届花灯会。以“千年花灯照松潘”为主题,分四大灯区,有49组原创灯组亮灯。其中,俊美松潘灯区的“茶马互市”灯组引人注目,展现松潘古城曾为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纽带。和美松州灯区规模最大,由24组灯构成,涵盖多种内容。此次花灯会全面展现松潘古城历史文化及民族融合历程,彰显其作为中国最美小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神韵。 </div><div><br>2017年7月22日晚,第二届松潘古城花灯会在松潘广场开幕,主题为“品味千年松潘・感悟民族之魂”,80组原创灯组亮相。 [7]灯组依据松潘独特文化设计,展现其作为最美小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神韵。 [7]灯会期间,松潘县举办了国际美食狂欢节、电商展销会、非遗作品展、房车露营游、山地车挑战赛等活动。 [7]7月23日,还举行了奇峡沟冰雪欢乐谷试营业体验活动,有滑草、漂流等项目。</div><div><br>舞狮<br>在雪域高原的松潘古城,舞龙耍狮耍牛是新春传统习俗。佳节之际,藏羌回汉各族儿女在古城十字街口自发进行民俗活动欢庆春节。松潘民族花灯舞具浓郁本土特色,在松潘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汇聚多元民族文化和厚重历史韵味,展示独特非遗魅力。</div><div><br></div> 二、那人那城 <div>(一)历史沿革</div><div>据《松潘县志》记载,</div><div>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平羌将军丁玉平叛后进驻松潘,上书朱元璋提议设军卫,朱元璋因松潘山多田少、地处荒漠未批准。丁玉再次上书阐明松潘军事重要性,当年朝廷批准设立“松潘卫”和“潘州卫”,后合并为“松潘卫”,此为“松潘”得名之始。</div><div><br>松潘是中国古代军事重镇。</div><div>前三世纪,秦始皇设湔氐县。此后历经各朝,唐朝置松州、都督府,有“千年古城”之称。</div><div><br>魏晋南北朝,这里是商贸节点与军事重镇及“松州之战”发生地。<br>松潘古城始建于唐武德元年,后经战火被毁。 </div><div><br>洪武十二年(1379年)复建,嘉靖五年形成规模。古城曾遭日军轰炸。<br>洪武十七年(1384年),开始在土城内外立面及顶上包砖,砖长50厘米,宽25厘米,厚125厘米,重30公斤,灰桨用石灰、桐油、糯米熬制而成,砌成高13.5米,厚35米的砖石城墙,护城河深6.3米,宽10米。</div><div><br>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至1449年),佥御史寇琛主持将城墙西延筑至山巅。</div><div><br>到明嘉靖五年(1526年),松潘总兵何卿又主持增筑外城1000余米,至此形成松潘城规模。 </div><div><br>2003年,成立松潘古城恢复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是年,开始县城拆迁整治工作,恢复南门城楼两侧部分城墙。拆除北门至东门城墙外和城墙内10米以内所有建筑物,亮出城墙,并恢复重建。 </div><div><br>2004年,成立松州古城文化开发工作小组,恢复北门至东门城墙837米,按照明清建筑风格对全城街道建筑物进行仿古改造,完成房屋风貌改造4.9万平方米。改造古城内主要道路2200米、铺设人行道仿石材地砖8800平方米。新建广场43800平方米,增设广场、松州茶马互市、唐蕃和亲等处雕塑。建设城区防洪堤710米、城市绿化8918平方米、改造城市道路11.8千米、人行道5887平方米、管网建设及三线入地7.37千米。</div><div><br>2005年,实施松潘古城恢复二期工程,恢复古城墙1348米,拆迁单位10个、居民83户,拆迁建筑2.5万平方米。恢复南门1.1千米古城墙,修筑防洪堤5.2千米。</div> <h5><u>本栏目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内容编辑部分来自网络收集,版权归原作者,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因无法联系原作者,若涉及不妥,敬请联系,即可删。</u><span style="font-size: 17px;"><i></i></span></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