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同事——龚牧

梦成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7日。龚牧的女儿牛焱在绿草如茵的带状公园旁《在水一方》请几个老同事聚餐。当然这不是一般的聚餐,对龚牧来说算是告别。对我们来说是送别。因为再过两天牛焱就陪着他妈去意大利了。故土难离?又不得不离。老徐难离?也不得不离。</p><p class="ql-block">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p><p class="ql-block"> 现今的状态意境,正与弘一法师100多年前写的千古绝句《送别》相吻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至右孟繁盛 徐锦铭 龚牧</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至右刘凤英 刘珂 牛焱 史月慧</p> <p class="ql-block">  龚牧是我的一个老同事,也是我们设计院的一个老同志。设计院是1952年成立的。龚牧1953年就来到了我院参加工作。资格够老了吧,查一查,我院现在还在世的也没有多少个?</p><p class="ql-block"> 龚牧的老家是湖北省武穴市,据说他家解放前是个小资本家。1953年她初中毕业。煤炭部2人去湖北招聘,龚牧被选中。然后来到了东北沈阳集中学习打字,一个多月后就分到了设计院,在出版所做打字工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年青时的龚牧</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打字工作用的是老式打字机,在字盘上找到你要打的那个字再提起来,打在蜡纸上。打字工作那时候需要识文断字,有点儿墨水的人。</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的龚牧聪明伶俐,谦虚好学,心灵手巧, 人也长得漂亮。两个眼睛炯炯有神,就像会说话似的。大家都很喜欢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论起打字工作龚牧是一把好手。在我院20多号打字人中她是出类拔萃的。她的排版、打字力度又快又好,还能帮撰稿人改错。得到大家的夸奖和领导的表扬,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上个世纪60年代军队实行大比武,各行各业也学解放军搞起了比赛。龚牧在煤炭部所属设计院的打字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哇塞!可惜那时候也没啥大奖。龚牧和大家一样讲的是奉献,讲的是力争上游,讲的是学习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龚牧多年如一日,在不同的岗位上热情高,干劲儿大,脚踏实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院长批准按副处级职称退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愉快的相互祝福交谈中。牛焱出去一会儿,进来时捧着一个生日蛋糕。说是给老爸(徐锦铭)提前过生日(提前两天)。</p><p class="ql-block"> 牛焱啊,老爸!老爸!叫的那个亲呐。</p><p class="ql-block"> 大家唱着《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徐老(九十二岁)闭目双手合十慢慢的许着愿。吹灭蜡烛时一片欢腾啊!</p><p class="ql-block"> 牛焱不但给老爸一个惊喜。也让我们刮目相看,她不单智商高,情商也高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龚牧徐锦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龚牧与牛祥林(龚牧的丈夫)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女儿牛焱,还有儿子牛力。牛焱工作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是金属材料高温防腐领域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入选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后来受意大利热那亚大学的邀请,作为访问学者在意大利。和一位意大利教授结为伴侣,有一个女儿现在读大学。</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龚牧和牛祥林为了帮助照看孩子常年住意大利。每年也随牛焱回金属研究所工作居住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 刚结婚时牛祥林龚牧</p> <p class="ql-block">  博士生导师牛焱</p> <p class="ql-block">  牛力沈阳电大毕业以后在我院工作,后来下海调到外单位了。三十多岁因突发心脏病去世。英年早逝啊!牛祥林因脑血栓于二零一四年去世。安葬在面朝大海(祖国)的半山坡上。这样我想起了龚自珍“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是龚牧的人生低谷,是最难过的一段时间。但人还是要活着,日子还是要过。凭着坚强的毅力。龚牧坚强的走了过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龚牧一家四口</p> <p class="ql-block">  龚牧在意大利女儿家。女儿女婿整天忙着工作,外孙女儿又上学了。自己又不会意大利语,和当地人交流困难。真是无可奈何,又五脊六兽啊。</p><p class="ql-block"> 回到沈阳。虽然还是孤单一人,但还有好多原单位的老同事,老朋友。时常联系问寒问暖。徐锦铭就是其中一人。</p> <p class="ql-block">  徐锦铭今年92岁。上个世纪55年就从无锡就来到了设计院。和龚牧都在副楼上班儿。在设计院工作了一辈子。徐老的老伴儿因病已经走了好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刘珂也是我单位的老同事,对徐锦铭和龚牧都非常了解熟悉。看到两人非常孤单寂寞,又时常有电话联系。就撮合两人搬到一起住了。哈哈!虽然没有领结婚证,但也不是非法同居,是相依相携,白头偕老。</p> <p class="ql-block">  左四陈广达</p> <p class="ql-block">  他们两人在一起住了七八年了。两个人的退休金都不少,又没有多少负担。生活中的支出两个人都抢着拿。他们的性格也相似,两人和风细雨,相敬如宾。我看到每次聚餐龚牧都是坐在徐老旁边帮他布菜,徐老的手有点抖,照顾他吃好喝好。徐老也是忙前忙后围着龚牧转,唯恐行动出点儿闪失。</p><p class="ql-block"> 老夫老妻不过如此。不是新婚,胜似新婚。</p> <p class="ql-block">  疫情期间徐老阳了,急坏了龚牧。年龄大了,没有办法,没有体力照顾徐老去医院打针吃药,转由徐老的儿子照顾。他俩只好牛郎织女各住各家。龚牧也是时不时地带着带大口罩,拎着营养品爬楼梯去探望。看到徐老呼吸费劲,又和牛焱为徐老买来了吸氧机,齐心协力,战胜疾病,渡过难关。</p><p class="ql-block"> 过段时间,身体完全康复了,他们又同居了。</p><p class="ql-block"> “下雨了,我帮你撑伞。衣服破了,你帮我缝上”。相互搀扶,就这样的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  我是1976年分配到设计院的,开始在院办公室做秘书,办公室的文字工作很多,经常往打字组跑,和龚牧就是这么认识熟悉的。</p><p class="ql-block"> 年龄大了,眼睛花了,打字慢了。1985年左右龚牧又到了院办公室做收发工作。每天都有大量的报纸、杂志、信件的分发工作。她能够做到准确,及时。那时候一个星期只休息一天,星期天她还要从南塔跑来分发报纸(领导要求的),可她从不叫苦叫累。</p><p class="ql-block"> 订阅报纸杂志也是由龚牧负责的。由于这项工作量大、繁琐、占用时间很多,对应的部门也给工作人员发点辛苦费。龚牧每年都没有把这些辛苦费私自留下。而是向领导汇报后用这些辛苦费买一些礼品奖给各单位的办事员。当时我做办公室的副主任,我知道大家对龚牧的工作和这件事是满意和赞赏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老同事在设计院工作了一辈子。虽然退休了,但仍然关心和热爱着设计院。设计院也同其他老单位一样建立了离退休人员办公室,管理离退休人员。那时离退休的三、四百人,大部分都在设计院附近住。一些专家还被院返聘回来工作。设计院活儿忙不过来,退休人员也自告奋勇,返岗承担任务。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退休人员的业余设计,还为设计院在鲅鱼圈挣了一栋小楼。退休没退休都是一大家子人啊。</p><p class="ql-block"> 退休人员天天有人在老干部室活动,打牌、下棋、看电脑。还有一个舞蹈队。逢年过节也有走访慰问和组织游艺娱乐活动。每季都定期讨论退休人员生活困难救济的情况。每年春节前院领导都参加召开老干部的座谈会,听取意见。那时退休办就是退休人员之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左一于大方</p> <p class="ql-block">  疫情期间,为了防止冠状病毒相互传染,退休活动室封门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上级又下令把退休人员的档案全部移交给当地政府,退休人员尽量与原单位脱离关系,把他们交给社会。嗨!这样做虽然符合国家文件,似乎又缺少点人情味。以前有个集中活动的地方。就是老同志去世。也由离休办组织,有那么多一起工作的同事,又有那么多后来他带出的在岗新人,为他送行。有设计院租的大客车,还有许多人开着自己的车,几百米的车队浩浩荡荡,是啊,也是一道风景。是一个团结友爱模范的集体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可现在原单位两位院领导去世了,退休人员送葬人数都没超过两位数,冷冷清清。许多人在设计院工作一辈子,也就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走了。呜呼,哀哉!</p> <p class="ql-block"> 左三 寻凤兰</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国有1.4亿企业退休人员,孩子不在身边的生活是很无奈的。去比较好的养老院,经济上承担不起。去收费低一点儿的养老院。又不很理想。80多岁就显得非常孤独寂寞。尤其是单身一人的。</p><p class="ql-block"> 龚牧在与老同事和老朋友的人际关系上处理的很好。特点就是时不时的联系沟通,彼此关心问候,还可以唠唠家常。那年我记得牛祥林去世不久,龚牧从北京回来请选煤所几位同志吃饭,给参加的人每个人都带了礼物。想的非常周到,令人佩服。每次聚餐她都要抢着买单,说自己钱花不了,留着干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左二薛殿奎 左五陈増才</p> <p class="ql-block">  有人幽默的把退休人员分成10等人,虽然不全面,但也理清了退休人员所处的生活状况。你属于那一类呢?</p><p class="ql-block">一等退休玩相机,到处咔嚓和炮击;</p><p class="ql-block">二等退休玩乐器,延年益寿百病去;</p><p class="ql-block">三等退休无忧愁,天南地北去旅游;</p><p class="ql-block">四等退休精神好,养鱼种菜溜溜鸟;</p><p class="ql-block">五等退休好时尚,唱歌跳舞打麻将;</p><p class="ql-block">六等退休没啥事,闷在家里练写字;</p><p class="ql-block">七等退休挺可笑,无病花钱吃补药;</p><p class="ql-block">八等退休不得闲,返聘回去挣点钱;</p><p class="ql-block">九等退休最辛苦,甘为儿女当保姆;</p><p class="ql-block">十等退休缺钱花,看门打更赚补差。</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觉得,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退休了,都是平等自由的。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不谈人生价值,别讲年轻时的雄心壮志。你现在想做的事就是一等,你就是一等人。你完成了你的阶段性目标,你就会觉得自己很幸福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年6月份。我开车拉着龚木和徐老去沈阳市康复中心养老院去看陈广达等老同志。这个养老院的价位和服务水平挺好。适合设计院知识分子去养老。原来于大方寻凤兰夫妇俩在这也住过,现在回北京了。现在陈广达夫妇,陈增才、薛殿奎老同志在这里养老。</p><p class="ql-block"> 我们下车与服务员说找这几个人,服务员对他们非常熟。一说是设计院的,他们都很热情。原来他们几个人都是这里的知名人物。养老院的各种活动非常多。一有演出薛殿奎就负责伴奏。各种活动的照片都由陈广达整理。他们谦虚礼貌,有文化又随和,和大家处的非常融洽。</p> <p class="ql-block">  友人相见,分外亲切。像他乡遇故知,也像久别的亲人。薛工说,啊!娘家来人啦……!</p><p class="ql-block"> 龚牧想的细,给每个人都带了礼物。陈广达提前就让食堂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午宴。美酒美食,忆不完的陈年往事。聊不尽的家长里短。</p><p class="ql-block"> 人老了,似乎忘记了人生的意义。其实我们普通人每天、每年、直到现在的经历就是人生,对每件事的实践、鉴赏就是生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龚牧与陈光达老伴(退休前是医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  本篇许多照片都是陈广达整理的</p> <p class="ql-block">  龚牧这次去意大利做了回不来的思想准备。年龄大了,身体条件差了,坐飞机去意大利,一次就要10多个小时。再回来不知能否承受。</p><p class="ql-block"> 她在沈阳银行的存款全都取出来带走了。百年以后准备做遗产留给女儿和孙子。孙子牛天艺很出息,现在做京东公司下的项目经理。</p><p class="ql-block"> 我们很希望龚牧能保重身体,明年再回来相聚。</p><p class="ql-block">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p><p class="ql-block"> 送别老同事龚牧,心里别有一番滋味,对老年人养老生活很有感触。写下了这个美篇,留作纪念。</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八月十日</p> <p class="ql-block">  龚牧和女儿牛焱在意大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