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博物馆(二)

记录和分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谢方军老师的讲解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充满激情。他善于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每一处展品都仿佛有了生命。他不仅有知识的广度,更有文化的深度,还能提供情绪价值,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收获满满。</span></p> <h1>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对周礼非常熟悉了,尽管已经掌握了礼制的细节,他仍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在初次参加太庙祭祀时频繁提问以深化理解。这种对知识的渴求体现了他"不懂就问"的学习精神,为他后来成为周礼传承者奠定了基础。</h1><h1> 孔子推崇周礼不仅源于其年轻时的熟悉,更因周礼在借鉴夏商二代基础上发展得更为完备,能促进社会秩序与个人恭敬之心的培养。他强调礼制应随时代变革而裁剪,在尊重传统的同时适应现实需求。</h1> <h1>  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是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两家创始人的重要思想交流,现存文献主要记载了三次会面:</h1><div> 一、洛阳初晤(孔子约30岁时)‌</div>‌问礼论水‌<br>孔子向老子请教周礼衰微的困境,老子未直接回应,而是引孔子至黄河边以水喻道:<br>"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柔弱胜刚强,因其无定形而能迂回穿石。"<br>强调收敛锋芒、顺应自然的重要性。孔子叹服:"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br>‌临别赠言‌<br>老子告诫孔子:<br>"聪明深察者濒危,因好讥人之非;善辩通达者招祸,因好扬人之恶。为人之子勿自高,为人之臣勿自上。"<br>提醒其克制批判欲与张扬之态,以避祸保身。 <br> 二、沛地再会(孔子中年时)‌<br>‌论仁辩道‌<br>孔子提出"仁义源于人性",主张以礼乐教化推行仁义。老子反驳:<br>"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仁义乃大道废弃后的补救,过度倡导反生虚伪('击鼓寻逃者,鼓愈响则人愈远')。"<br>主张顺应自然之理治国,反对强施人为规范。 <br>‌处世分歧‌<br>老子批评孔子"强推仁义如逆水行舟",孔子虽未信服,但反思道家"无为而治"的深意。 <br>‌ 三、晚年问道(孔子50余岁)‌<br>孔子周游列国受挫后,复向隐居的老子求教。老子于溪边垂钓,喻示:<br>"道不可言传,如水顺应地势、昼夜不息。去骄气与多欲,心如古井,则齐万物、同是非。"<br>孔子领悟到超脱荣辱、随顺自然的境界,再次感叹:"先生之道,犹龙不可及!" <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众多展品中,黄玉马尤其引人注目。这件战国时期的玉器出土于1978年,现收藏于孔子博物馆。它通长4.5厘米,宽1.8厘米,通高5.7厘米,采用黄玉雕刻而成,局部带有青黄过渡色及棕褐色沁斑。雕刻融合阴线刻、浅浮雕和圆雕技法,实现了360度无死角的观赏效果。最特别的是它那“蜜汁微笑”的面部造型,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让人忍不住驻足细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谢老师用他的热情与专业,为这次参观增添了无限光彩。他不仅是一位导游,更是一位文化传播的使者 ,是游客心中的向导,更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榜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镶金银质猿形带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战国镶金银质猿形带钩是战国时期的银质鎏金文物,现藏于孔子博物馆,长16.6厘米,宽7.0厘米,以长臂猿为原型,采用錾刻凹槽、鎏金、镶嵌等工艺制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形制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器物以长臂猿侧身攀援姿态呈现,前臂伸展抓握,后肢屈曲蓄力,头部微昂,双目镶嵌蓝色料珠,耳部通过细密凹槽表现毛发细节。躯干肌肉线条饱满,鎏金纹路模拟毛发渐变效果。 ‌‌1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艺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银胎成型‌:以银为基底铸造猿形轮廓,确保器物强度与延展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发刻画‌:表面镌刻约0.2毫米深的平行凹槽,形成毛发纹理基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局部鎏金‌:在凹槽内填充金箔并打磨,增强视觉层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细节装饰‌:眼部镶嵌直径3毫米的钴蓝色玻璃料珠,瞳孔采用点刻工艺强化立体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功能与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该带钩既是战国贵族腰间革带的实用组件,也反映了当时工艺水平。其仿生设计突破几何造型范式,将器具提升至艺术品高度,背部钉状钮装置为研究古代服饰演变提供实物例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保存现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器物表面保留约85%原始鎏金层,料珠镶嵌完整无缺失,银质基体有轻微氧化痕迹,现采用恒温恒湿展柜保存并定期维护。 ‌‌</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公元前499年,孔子成为鲁国宰相。他一心以德政辅佐鲁国国君,在他的努力下,鲁国政治清明,国力增强。然而这一切使邻国齐国非常不安。齐景公早就听闻孔子才能非凡,他十分不想鲁国强大起来,于是采用离间计,让孔子和鲁国贵族之间产生嫌隙。鲁国国君果然开始冷落孔子,不受重用的孔子失望了,他辞去官职,在公元前497年这一年,带弟子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在列国周游的旅程,并且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h1><h1> 孔子到达的第一个国家是卫国。虽然卫国的国君卫灵公对孔子非常友好,但他并不接受孔子的学说,于是,孔子黯然神伤,离开了卫国。离开卫国后,孔子和他的学生们遭遇到了许多危险,还差一点因此丢掉性命。当时,孔子和学生们走散了,他一个人来到郑国,站在城门口等待他的学生们。他的学生们四处寻找孔子,正好也来到了郑国。他们逢人便问,有人说:“东门外有一个人,两腮长得像是尧帝,脖子长得像是皋陶,肩膀长得像子产,腰以下的身体长得像大禹。但是整个人看起来就像是一条丧家犬。”学生们赶紧来到东门,果然找到了孔子。学生子贡把提供线索的人的话,说与孔子听,孔子听后,苦笑道:“是啊,是啊,我真是像一只无家可归的狗。”</h1><h1>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来,一共见过七十多位国君,虽然他的学说没有得到任何一位国君的接受,但他的名声却因此传遍了天下,很多人开始称呼他为“圣人”。天下各个诸侯国的人,都前来拜孔子为师,他的学生有三千多人,其中出名、有德行的一共有七十二人。</h1><h1> 在孔子出现以前,普通百姓是没有资格与机会读书学习的,因为当时的学校都是官府创办的,只有贵族的孩子才能读书,是孔子第一个在民间开办了学校,让平民百姓的孩子可以像贵族孩子一样读书学习,把知识从贵族那里带到了民间。从推行政治理想和求仕上看,周游列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但是从教育教学来看,周游列国则是无比成功的,其意义就在于开创了老师带弟子游历的教育形式和弟子的从游学习方式,这在官学中是没有的。 游历教学不是“说”的教育,而是“做”的教育。它致力于通过实践来尽可能地改造社会,实际上也部分地改造了社会。它以事实说明孔子及其弟子是多才多艺的,是道德高尚的。在游历中,时间和空间常常是不确定、随时变换的,遇到了什么人、遇到了什么事,随即进行教育,弟子们也在孔子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许多。这种教学方式和读书相比,让学生多了许多的亲历,印象深刻,难以磨灭。师生处于同一时空,朝夕相处,共同经历,共同成长。师生间的多方交往、深人了解,为教师因材施教和弟子因教而学打下了基础,教学更加有针对性。 </h1><h1>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从未放弃教育弟子的职责,形成了中国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开创了注重游学的传统,也体现了孔子对教育事业高度的使命感。这一经历影响了此后的教育家孟子、荀子,以及书院的教育。孟子曾带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游历,荀子带弟子游于稷下学官。历代书院教育对此也多有延续。游历教学也成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之一。</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次感谢谢老师给我们奉献的精彩讲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多记录一些谢老师的精彩讲解,我们多拍了一些视频。受美篇的篇幅限制,只好分成三个美篇,尽可能多展现谢老师讲解的风采。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金牌导游谢方军的讲解风格的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幽默诙谐:谢方军的讲解风格幽默风趣,善于通过俏皮的话语和生动的故事演绎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聆听讲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互动性强:他擅长通过提问等方式与游客互动,调动游客的参与感,使游客不再是被动的倾听者,而是能更深入地融入到旅行体验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充满激情:谢方军讲解时充满热忱,能够将自己对景点的热爱传递给游客,以饱满的情绪感染游客,让游客更易沉浸在他所讲述的内容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深入浅出:作为首届全国优秀导游,他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能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讲解,让不同知识层次的游客都能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内容丰富且真实可信:他有着求真求全的学习态度,讲解内容丰富多彩、真实可信,引经据典丝丝入扣,还能根据游客兴趣灵活调整讲解内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