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尚书》称青州,徐州两地为“海岱”,“海”是渤海,“岱”是泰山。“海岱”从此成了山东的代称。2023年,山东省博物馆推出了全新的海岱日新通史展,通过2000多件文物,5000多平方米的展出面积,展示山东地区的人类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 山东是上古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区之一。从新石器时代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青铜器时代早期的岳石文化,山东地区史前文明序列完整,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距今约60万年前,山东境内有了古人类活动的踪迹。如有最古老的沂源猿人的头盖骨和牙齿化石。</p> <p class="ql-block"> “三足石灶”(后李文化距今约9000-7000年)</p> <p class="ql-block"> 北辛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这一时期的经济形态表现为以农业为主,家畜饲养。狩猎采集为辅的农耕经济模式。出现了较为先进的锄耕农业。制陶技术开始发展,发明了陶鼎等三足器,在生产活动中已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分工。</p> <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延续到距今约4400年,大汶口文化分布范围包括整个山东以及苏北,皖北,河南部分地区。是海岱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城邑和礼制的发展,山东地区逐渐进入文明时代。</p> <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红陶双联鼎,鼎中连体儿。 </p> <p class="ql-block"> 山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大汶口文化红陶兽形壶”,兽形壶以猪为蓝本塑造,它的尾部可注水,嘴部可往外倒水,四足支架可供支撑加热。上面还有把手。看上去像是跟主人讨要食物的小猪,造型可爱又实用。</p> <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时期在日常使用的饮器基础上加以规范,陶制礼器组合日趋完善。这一时期还出现各式酒器。</p> <p class="ql-block"> 山东省博物馆唯一一件禁止出国文物“八角星纹彩陶豆”。彩陶豆表面以白红褐彩绘八角星纹,三角形等图案,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是史前彩陶艺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八角星纹与凌家滩玉鹰等器物上的纹饰相似,可能代表了太阳和天国地方等含义,推测为祭祀礼仪用具。</p> <p class="ql-block"> “大口尊”,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图像文字已发现20余例,约存八种个体。这些图像文字发现于大口尊或其残片上,普通采用单线条阴刻技法,同时附以压印法。大多笔顺工整流畅。大口尊上的图像文字对中国文字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文明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 大汶口遗址出土的不同形制的鼎,既有食器也有礼器。作为史前文化的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已经孕育文明和礼制的曙光,除了食器,不同遗址还出土了多件乐器。</p> <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单元陈列了十几件各种造型的陶鬶,红陶,白陶,黑陶,灰陶,褐陶兼而有之,都有个共同点,就是有鸟的造型。</p> <p class="ql-block"> 东夷崇拜凤鸟,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陶器,玉器中都能见到鸟的形象,鬶源于山东,是古人煮水的工具,展柜里的陶鬶都带有鸟嘴形壶嘴,体现了东夷人的凤鸟崇拜。</p> <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先民用玉石,骨角等制作装饰品,加工技术飞速发展。其中这“象牙梳”(复制品)为禁止出国文物。(原件在国家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之后是龙山文化,延续至今约3800年,和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对应,是山东史前文化的高峰。龙山文化技术领先,影响范围远达陕西,辽东,江苏。比大汶口文化更具影响。</p> <p class="ql-block"> 龙山文化的“兽面纹玉圭”,表面浅刻有兽面纹。</p> <p class="ql-block"> 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击如磬的“蛋壳黑陶杯”,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这只高柄杯,1973年出土于山东东海峪遗址,距今4400-4200年,史学家推测其为龙山文化早期祭祀礼器。</p> <p class="ql-block"> 杯高26厘米,口径9.4厘米,浅敞盘口,杯身直筒圆底,器柄中空,內含陶球,并有镂空装饰,圆足形器座,器璧薄且光滑,如蛋壳般,因此称“蛋壳陶”。高柄杯最薄处不过0.3厘米,最厚处也不足0.5厘米。整体重量不超过70克。这件蛋壳黑陶高柄杯是出土百余件蛋壳黑陶杯中最精美的一件。</p><p class="ql-block"> 这杯子代表“山东籍”文物登上了统编版初中教材里。</p> <p class="ql-block"> 山东是黑陶的发源地,大汶口文化后期黑陶制作工艺逐渐成熟,后来发展为龙山文化蛋壳陶,这些黑陶高柄杯均为旋转体造型,表现当时已经使用陶轮制作陶器。</p> <p class="ql-block"> 在山东史前社会的漫漫历史长河中,龙山文化作为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在距今4400-3800年的鲁东大地留下了此后四千年都无法超越的黑陶技艺,而高柄杯也成了中国制陶史巅峰时期的沧海遗珠。</p> <p class="ql-block"> 龙山时代丁公遗址出土陶文形式比大汶口图像符号更抽象,被认为可能是龙山时代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 “丁公陶文”刻于一件陶盆底部,残存5列11字,全文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它的发现为探讨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起源等重大历史课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岳石文化距今约3800-3400年,其年代与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大体同时。分布范围北起鲁北冀东,南达江淮之间,西自鲁豫交界,东至黄海之滨。发掘的遗址有30多处,重要的有山东章丘城子崖,平度东岳石等。</p> <p class="ql-block"> 岳石文化分布范围与龙山文化时代近似,此时山东进入了早期青铜时代。岳石文化可能受到了辽河流域先民的影响,和龙山文化相比,岳石文化的陶器没有那么精致。</p> <p class="ql-block">(2025.8.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