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宁哥笔下的身边典型人物之十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跨越半个世纪的攀登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徐锡琨先生用行动诠释"人为峰"的真谛</b></p><p class="ql-block"><b>○吕道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画大师张大千曾获赠一副对联:"海到尽头天是岸,山至高处人为峰"。这幅气象宏阔的作品,揭示着永不停歇的攀登精神——一个人的境界与成就,最终取决于其不懈的攀登意志。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总有一些人以非凡的毅力和不懈的追求,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徐锡琨,便是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追梦者。他的成长历程,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生动诠释了“山高人为峰”的深刻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6年,徐锡混先生将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十周年的光荣时刻。在向"光荣在党50年"致敬的人生节点上,回望徐锡琨先生的职业生涯与公益之路,一座由信念、责任与奉献层层垒砌的精神高峰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逆境求索:磨砺铸坚韧,徐锡琨先生的成长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p><p class="ql-block">1951年,徐锡琨出生于广州西关,1953年随父迁居江门,在南芬里的百年华侨古村落中开启了人生篇章。那时的南芬里,青砖灰瓦间融合着西方建筑元素,蓬江河与蓬莱山见证着他的童年——在巷口空地上与伙伴玩泥沙,在凤凰树下的滑滑梯上欢笑,也在共用的厨房水井边体会着邻里温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童年的清贫并未消磨他的求知欲。六岁入学后,从海员小学到上步路小学,简陋的校舍里,他对“爬格子”的热爱愈发浓厚,作文常被当作范文。即便穿着哥哥们传下来的旧吊带工人裤,在老师巧妙“变妆”帮助下参加少先队活动,这份对学习的执着也从未褪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68年,初中仅读一年的他,随上山下乡洪流来到新会县大鳌公社。刺骨的水田中收获慈菇、砖厂担砖、古兜山建水库……繁重的劳作里,他从未放弃学习。1971年转战海南生产建设兵团后,写作成为他的精神灯塔——将连队好人好事投至团部广播站,用稿率居高不下。1973年调任宣传干事后,他更抓住每一次学习机会,采写的稿件跨越琼州海峡,登上《南方日报》、《解放军报》。1976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借调海南农垦局参与重大事件宣传,还与知青伙伴合作剪纸作品《沸腾的胶园》,被选入《上山下乡知青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1年知青生涯磨砺出的坚韧,成为他最宝贵的财富。1979年回城时,场部的鉴定书成了“敲门砖”,他以谦和态度进入江门无线电一厂,1981年当选工会主席,成为江门首位享受副职待遇的基层工会主席,带领工会获评“广东省先进集体”。</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峰峦初起:以笔为桥,拓展生命宽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完全掌控,但生命的宽度,我们可以自己作主。"徐锡琨先生常以此自勉。这份源自雷锋精神的信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构成了他职业生涯的底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江门日报社担任副社长并兼任党总支书记期间,报社长期形成的"扶贫助弱、热心公益"氛围深深感染着他。他不仅带领报社党员深入乡村慰问贫困党员,更敏锐地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制度化升级。当《江门日报》的"爱心桥"专栏成为帮扶弱势群体的知名品牌后,徐锡琨先生并未满足于媒体的"中介"角色。他指导报社团委成立了"江门市爱心桥志愿者协会",让新闻工作者从报道者转变为参与者,将媒体的道义责任转化为更直接、更持久的社会行动力,该协会后来获评"广东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心桥"专栏如同精准的枢纽,将社会暖流定向引向特困学子。新会区一位品学兼优的女同学,高考被广东警官学院录取却因家贫无法入学。报道刊出次日,妇联、街道、社区及企业家便纷至沓来,短短数日筹集3万多元。她在感谢信中誓言学成后回报社会。驻江门某部队官兵看到报道后,更是决心长期资助一名学生直至大学毕业,津贴虽有限,爱心却绵长。点滴之恩,暖人一生,"爱心桥"真正架起了一座"金桥",让干部、工人、商人、华侨等社会各界人士跨越地域与身份的界限,共同织就一张坚实温暖的爱心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锡琨先生的公益实践展现着清晰的进化轨迹:从零散的个案帮扶,到聚焦贫困学生群体,凝聚磅礴社会力量;从救助伤病者解燃眉之急,到资助贫困学子"培土施肥",着眼未来栋梁;从报社单打独斗的"爱心中转站",到联合政府、群团编织"爱心网";最终,报社自身也从"中转者"跃升为"亲为者",党员带头回访结对,让党日活动有了最温暖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勇攀新峰:传递心火,志愿之路星光熠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7年初,江门市义工联成立次年,"传递爱心,传播文明"的宗旨瞬间点燃了徐锡琨先生心中深植的感恩情怀。身为报社副社长,他毫不犹豫地以个人身份注册成为志愿者。无数个夜晚,他值守在"12355青少年维权和服务电话热线"旁,用温暖的话语为迷惘的年轻心灵奉上"心灵鸡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8年底,江门市义工联直属服务总队成立,徐锡琨先生被委以首任总队长的重任。他倾力投入总队的组建与管理,团结带领志愿者们策划、组织、推动各类服务项目,并始终以普通志愿者身份参与其中。至2010年,他的志愿服务时长已逾500小时,成为省市五星级志愿者。他推动的"万名义工献爱心走进社区"系列活动成为闪亮品牌;"让爱长暖低保家"探访活动常态化开展;白水带公园的"江门义工林"郁郁葱葱;三个麻风病康复村和两个精神病疗养区,都留下了他和志愿者们深情的足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9年春节前夕,徐锡琨先生和志愿者们带着捐赠物资与问候,再次探访台山大襟岛的麻风病康复者。路途艰难:等待涨潮耗去一小时,交通艇劈波斩浪近四十分钟才登岛。当看到康复者们敲锣打狮、簇拥相迎,听到他们声声感谢党、政府和社会热心人,离别时他们不顾劝阻蹒跚相送至码头,久久凝望船只远去,徐锡琨先生和志愿者们无不热泪盈眶。这份超越疾病的牵挂与回应,是人道光辉最纯粹的闪耀。当年底,直属服务总队荣获"广东省志愿服务银奖集体",徐锡琨个人也获得广东省志愿服务铜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0年广州亚运会,是徐锡琨先生人生中一次珍贵的"巅峰"体验。经过争取,他成为江门十名赛会志愿者之一并担任领队。在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赛区,作为500多名志愿者中年龄最长、级别最高者,他满怀激情与责任感,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使命,其个人也被评为"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先进个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再越层巅:情系桑梓,云端家书慰乡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1年底,徐锡琨先生从江门日报社退休,旋即投身全国著名侨乡新会,参与《新会侨刊》的改革创新。这份创办于1958年的"集体家书",历经风雨,始终承载着连接海内外新会乡亲的使命。然而彼时它深陷"两缺一无"(缺经费、缺专业人才、无编制)的困境,年经费仅2.5万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锡琨先生临危受命,先后担任社长兼法定代表人、总编辑。他带领团队以清晰定位"摸着石头过河":弘扬正能量,歌颂侨胞爱国爱乡情怀,报道家乡巨变。精心设置"侨都赋能"、"桑梓情深"、"侨乡记忆"、"崖山文化"等特色栏目,深挖地方文化底蕴。面目一新的《新会侨刊》广受好评,连续获得第五届、第六届"广东省优秀期刊提名奖",被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澳门大学图书馆收藏,多篇作品获省级奖项。2024年7月,《新会侨刊》更作为21家广东省优秀期刊代表之一,亮相第34届香港书展,向世界展示侨乡风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纸质期刊时效性弱、覆盖面窄的"短板",徐锡琨先生以开阔视野拥抱新媒体时代。2012年开通官方微博,2017年创立"新会侨刊号"公众号,坚持工作日每日更新,第一时间链接至遍布全球的近二十个新会乡亲大群,如"芝加哥新会同乡会"、"新会人在多伦多"等,实现家乡资讯的"秒达"。更开创性地"借船出海":与加拿大《加拿大商报》、泰国《华人头条》、美国《芝加哥华语论坛》合作,开设"新会新闻"专版或"侨乡新会"专栏,每天提供鲜活图文,"让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的新会海外乡亲及时了解家乡的发展近况"。泰国《华人头条》上的专栏文章日点击量常达万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云端家书"开启新维度。2022年1月,《新会侨刊》电子杂志与纸质版同步发行。这份跨越时空阻隔的"家书"令海外乡亲振奋不已。美国芝加哥新会同乡会的乡亲们感叹:电子版链接发到500多人的大群,人人可即时点击阅读、转发分享,"传播时效更快,宣传面更广了"。旅加乡亲赵嘉平先生的诗句"天崖海角家书到,兄弟亲朋醉意深",道尽了游子捧读"家书"的浓烈乡情。2020年,《南方日报》更以半版篇幅刊发《<新会侨刊>里的桑梓情深》,高度肯定其工作。徐锡琨先生本人也于2019年、2022年两度荣获"广东期刊优秀工作者"称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峰光永续:赤诚不泯,青山夕照笔更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届七旬,遵照组织安排,徐锡琨先生从新会侨刊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岗位上光荣"解甲归田"。然而,对这位永不停歇的攀登者而言,退休只是转换了耕耘的"山头"。他依然笔耕不辍,持续为《新会侨刊》撰写文章,深情守护着这份海内外乡亲珍视的"集体家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望来路,他在新会侨刊的第一个五年出版了文集《不用扬鞭自奋蹄》,第二个五年结集为《笔底江山助磅礴》,书名恰是他精神状态的写照。山高人为峰——从党媒骨干到公益先锋,从志愿领袖到侨刊旗手,徐锡琨先生的每一次身份转换,都是向着更高精神境界的主动进发。他拓展生命宽度的公益实践,传递文明心火的志愿征程,情系桑梓、锐意创新的侨刊事业,无一不是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古训的深刻践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锡琨先生这座"山峰",其高度源于对信念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对奉献的执着。在向党的五十载赤诚岁月献礼之际,他依然在路上,身影笔直,步履坚定。山高,永远在攀登者的脚下;人为峰,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永恒证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吕道宁,1956年出生,属猴,热爱生活,爱好运动、摄影、旅游和写作,中共党员,高级编辑,资深媒体人,曾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公开出版过《新闻论谈录》、《新闻启示录》、《营销正能量》、《问鼎中国新闻奖》等新闻论著和新闻业务书籍。2016年退休后随女儿定居广东东莞。</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