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家在哈尔滨,从小生活在松花江边,喝着松花江水长大的。</p><p class="ql-block"> 自从中东铁路开始修建,哈尔滨这座城市就飞速发展壮大起来,很快就成为中国北方的国际化城市。松<span style="font-size:18px;">花江水就像是哈尔滨的血脉,滋养着这座城的豪迈与灵秀;而哈尔滨则赋予了松花江生命,让江水有了故事。城因江而灵动,江因城而厚重,彼此成就,构成了一幅流动的北国风光的壮丽画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沿江公园里,古老别具一格的欧式木结构酒吧中,人们高举酒杯、欢声笑语,空气中弥漫着啤酒的清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音乐长廊下,一支小型乐队正演奏着俄罗斯乐曲“三套车”,那忧伤、苍凉的旋律把人们带进了寒冬中西伯利亚草原和伏尔加河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人民广场上,十几位白衣白裤,鹤发童颜的老人,正表演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太极拳。整齐划一、刚柔相济的动作吸引了大量游人驻足围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冬泳池旁,在零下二十几度、凛冽刺骨的寒风中,勇敢的冬泳者飞身跃入松花江,让被羽绒服包裹严密的南国小土豆们目瞪口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这座城,这条江在我的心中早已融为一体,这就是我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七十余年来,目睹哈尔滨城区不断扩展,逐步走向现代化。江边堤岸不断加高加固,漂亮的公园一个连一个,江边风景也越来越美丽。</p><p class="ql-block"> 我深深的爱着我的故乡,我为她的繁荣兴旺、美丽如画而感到自豪,我也为她经济落伍,人口流失而伤心落泪。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什么时候,更不管她的兴衰荣辱,我都会永远眷恋着她,因为这里是我的家,有我儿时的记忆、少年的憧憬、充满激情与梦想的青春年华、碌碌无为潦倒的中年岁月、还有所剩不多聊的来的老年挚友。</p> <p class="ql-block"> 城市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建筑物也在更新换代:有些永久的消失了,有些适时更新了,更多的是新建的豪华建筑。</p><p class="ql-block"> 但是小时候曾经的记忆却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并且经常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友谊路中央大街交口处的圣母报喜教堂;</p><p class="ql-block"> 南岗博物馆附近的喇嘛台-圣.尼古拉教堂;</p><p class="ql-block"> 晃晃悠悠、叮叮当当穿街而过的有轨电车;</p><p class="ql-block"> 热闹拥挤,对馋嘴孩子充满诱惑的八杂市;</p><p class="ql-block"> 道外北七道街的客轮码头上,北京号、海城号转动着大大的水轮悠然驶向遥远的佳木斯、富锦;</p><p class="ql-block"> 小心翼翼、慢慢行驶在中央大街光滑石头道上的2路公交车;</p><p class="ql-block"> 还有车辆工厂每天上下班时,那准时准点令人震撼的汽笛声……。</p><p class="ql-block"> 这所有的一切,相信老哈尔滨人都会记忆在心。</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哈尔滨的美,总与松花江紧紧缠绕。冬日里,冰封的江面是天然的冰雪乐园,雪雕与冰灯在江畔绽放光芒,江风裹挟着寒意,却也吹来了这座城独有的北国风情;春日破冰后,江水潺潺,岸边新绿渐生,相继开放的榆叶梅、丁香花为城市添了几分温柔;夏日的江畔是避暑胜地,晚风拂过,吹散燥热,也吹活了岸边的烟火气;秋日里,江与城同披金辉,静谧又壮阔。</p> <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都是用相机拍摄照片,无论是单反还是微单,都用的遂心应手。只是这几年随着年纪增加,体力逐年下降,无法承受长时间拍照的劳累。时间一久,不仅腰酸腿疼,就连端起相机来手都发抖。而背着相机到处走也已经真正成了负担。</p> <p class="ql-block"> 所以为了能出游时随意拍照片,就买了一个拍照好一点的手机。这次回到哈市,认认真真的用手机拍了一些松花江边的照片,做成美篇。不知道朋友们对照片是否满意,反正我是基本认同了,除了一些特殊场合出片还差一些,平常生活用手机拍照基本符合要求。关键是照片的色调比较鲜艳,大家都喜欢。</p> <p class="ql-block"> 阳明滩大桥西侧堤顶路旁的萨克斯雕塑名为“金色萨克斯”,是一座高13.8米的金色钢质结构主题雕塑,于2016年10月13日建成。该雕塑与哈尔滨“音乐之都”的城市定位相呼应,成为展现欧陆文化气息的标志性景观。 </p> <p class="ql-block"> 阳明滩大桥是带有欧式风格双塔自锚式悬索桥,北起松北区世茂大道,南接三环高架路,主桥长7.133千米,于2011年11月6日正式通车。</p> <p class="ql-block"> 阳明滩大桥下外滩公园里,种植了大面积的马鞭草,花开之际,一片紫色的花海,美丽得令人窒息。</p><p class="ql-block"> 马鞭草为唇形科植物,其花穗呈细长状,花朵密集,多为紫色,因花序形似马鞭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外滩湿地公园大面积的花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 “音乐长廊”广场位于友谊西路,建于2012年,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采用欧洲巴洛克式建筑风格,主体由淡黄色墙身、墨绿穹顶组成,建有百米长廊及41米高塔。广场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主题,通过历史沿革、乐器雕塑、名曲展示等元素呈现艺术特色,与音乐厅、音乐公园等共同构成城市音乐地标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音乐长廊江堤下面的湿地每年都种植大量的百日草,每当开花之际,都会招揽大批游客来这里打卡、拍照。</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音乐公园是中国首个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主题的公共空间,设计上分为东方园与西方园两大区域,通过雕塑、建筑、绿化等元素展现音乐历史。</p><p class="ql-block"> 公园沿松花江岸线布局,全长3.7公里,包含“迎宾序曲”、“盛世华章”、“城韵未央”三个主题乐章,形成音乐与自然融合的景观带。</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外滩雪人码头是位于道里区友谊西路与上江街交汇处北侧的德嘉码头内,占地约15.6万平方米的冰雪主题乐园。该景区依托冰封江面和码头岸线资源,融合赏雪、休闲、娱乐为一体,是哈尔滨市内的大型综合主题公园。 </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德嘉码头远眺</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德嘉码头</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于1983年5月动工修建,1986年8月30日竣工,1986年9月20日投入使用。</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主桥长1198米;桥行车道宽19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5米,总宽24米;</p><p class="ql-block"> 历经二十多年运营后,正值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大桥出现明显拥堵,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于是决定对大桥扩建。</p><p class="ql-block"> 2010年5月,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扩建工程开工建设,2011年9月,扩建工程提前40余天建成通车。桥梁全长1191米,宽度为21米。</p> <p class="ql-block"> 夏日的松花江像一条流动的玉带,蜿蜒曲折奔流不息。粼粼波光从阳明滩一直铺到滨州铁路桥,江风卷着水汽扑在人脸上,带着甜丝丝的凉意,把岸边的热浪扫得一干二净。</p><p class="ql-block"> 公路大桥下,游泳的老人们依旧不少,他们从哈尔滨各个角落汇集在这里,成群结队,背上跟屁虫,畅游在大江之中。闲暇之余,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人群中都是老年人,几乎没有年轻人的身影。有时看着这些步履蹒跚的老人们突发奇想:二十年后当这些老人们都退出人生舞台后,岸边还会有这么多的游泳爱好者吗?</p> <p class="ql-block"> 八月七号立秋了,九号又进入了末伏。虽然白天天气依然很热,但是早晚时分,哈尔滨已经感受到了秋风的凉意。立秋那天早晨去游泳,江面水平如镜,蓝天白云、秋高气爽。那种宁静,那种美丽,叫你有一种融入其中的冲动。连忙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刻美好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游到江中,当你躺在水中凝望这蔚蓝的天空,看着不断变幻形状的白云时,就会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愁。真的觉得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的感觉是那么纯净、那么逍遥、那么美妙、那么沉醉、那么令人神往。</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真的幸福极了……。</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太阳岛斜拉桥(又称太阳桥)建成于2000年10月。</p><p class="ql-block"> 太阳桥位于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区金水河口,全长228米(主跨140米),造型似天鹅翱翔。</p><p class="ql-block"> 差不多一公里的距离,手机拍的还算清晰。</p> <p class="ql-block"> 这条连通松花江两岸的索道始建于1997年,横跨于松花江上,索道两端融合了拜占庭风情的建筑像童话中灰姑娘的城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索道全长1156米,塔架距江面70余米,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 手机拍摄一公里外的建筑,尽管细节不够好,也可以完成任务了。</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体育码头</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市工会码头</p> <p class="ql-block"> 友谊公园“三把琴”雕塑:位于道里区友谊路公园(比邻人民广场),包含小提琴(象征欧陆文化)、琵琶(象征本土文化)、吉他(象征现代文化)三组乐器,组合体现城市音乐多元性。</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人民广场,位于道里区友谊路、经纬街交口最北端。是集休闲、文化和景观于一体的综合广场。广场以欧式建筑风格和滨江景观为特色,不仅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是游客感受哈尔滨城市活力的必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 江上俱乐部旁边的这棵老榆树已经起码一百岁了,1957年大水之后修筑永久性江堤时,它已经是一棵大树,所以把它固定在江堤上,并留出生存空间。江堤上这种树不少,之所以把它拍下来,是因为我和它有一段特殊的感情,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身患重病、绝望无助的我几乎天天依靠在它身上,度过人生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从此以后,只要我来到江边,一定会去看看它。一直到今天依旧如此。</p> <p class="ql-block"> 江畔餐厅始建于1930年,原为中东铁路松花江站舍,1938年由日本建筑师大谷周造改建为餐厅,融合俄罗斯古典木结构与航海元素(如舵形廊檐、船桨状木板等),现在是哈尔滨一类文物保护建筑。其砖木结构、彩色屋顶及临江木廊,与松花江景相映成趣,被誉为“童话小屋”。</p> <p class="ql-block"> 通江街降龙雕塑是哈尔滨松花江畔的标志性景观:1957年松花江汛情凶猛。7-8月,松花江流域遭遇持续强降雨,累计降雨日数达45天,哈尔滨地区降雨量超170毫米。9月6日6时,松花江哈尔滨站出现历史最高水位120.30米(超出市区地面4米),最大流量12200立方米每秒,高水位持续21天。</p><p class="ql-block"> 面对特大洪水,黑龙江省委调集18万军民昼夜抢险,沈阳军区派出4500名官兵支援,全省抗洪总人数达50余万人。加固堤防长度超100公里。</p><p class="ql-block"> 9月4日洪峰汇合时,哈尔滨段堤坝多次出现渗水、坍陷险情,15万人连续奋战20天确保堤防安全。</p><p class="ql-block"> 勇敢的哈尔滨市人民在全省和军队的支持下。同心同德、日夜奋战,倾尽全力终于战胜了老龙王,此后特意做了这个降龙雕塑,矗立在松花江边的通江街口。</p> <p class="ql-block"> 后来城市规划有变,拟不再原地保留这个雕塑。</p><p class="ql-block"> 据政府2005年规划:将通江街的降龙雕塑迁移至博物馆,并在原址建设象征城市精神的腾龙雕塑</p><p class="ql-block"> 腾龙雕塑寓意“巨龙腾飞”,取代原有降龙造型,作为松花江夜景旅游线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 转眼之间20年过去了,周围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原本要移走的降龙雕塑却依然在这里巍然耸立,只不过斑驳沧桑的雕塑使人感到一丝凄凉。</p> <p class="ql-block"> 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 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 这是哈尔滨坎卡德公园餐厅(曾用名“公园餐厅”“观江亭”),是松花江畔的标志性俄式建筑。</p><p class="ql-block"> 它建于1938年,为全木结构,以蓝白为主色调,绿色尖顶屋顶搭配精致的柱廊与装饰,属典型俄罗斯风格,现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最初作为“观江亭”(俄文音译“坎卡德”)供游客休憩观景,1980年代后称“公园餐厅”;2016年增设供暖后实现全年营业,近年翻修后更突出俄式近代化风格,是哈尔滨江畔历史与风情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黄昏时刻,夕阳把江面染成橘红色时,游轮的剪影镶上了金边,江鸥的翅膀沾着霞光,连打鱼人的草帽都成了金的。岸边的灯一盏盏亮起来,和水里的倒影交相辉映,江风里飘着冰棒的甜香,整座江畔都浸在夏夜的温柔里。</p> <p class="ql-block"> 漂亮的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的。它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塔址由时任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确定。</p><p class="ql-block"> 设计融合了苏式与罗马式风格。塔身主体高22.5米,基座以花岗岩砌成,象征坚固的堤防。塔顶为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圆雕,塔身中部浮雕生动刻画了抗洪场景,包括宣誓、抢险、庆功等画面。环绕塔身的半圆形罗马回廊由20根科林斯柱构成,增强了建筑的庄重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