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十三关赋 原创 母焕胜 长城之伟,耸峙寰中,跨峻岭,越荒原,穿瀚海,如巨龙腾跃于九州脊背,横亘万里而不绝。其关隘星罗,扼山川之要,锁天地之喉,其中最著者,曰“十三关”。此十三关者,非独砖石之垒,实乃华夏之骨,文明之障,兴衰之镜也。自辽东至河西,自秦汉及明清,一关一故事,一关一沧桑,合则为千古屏障,分则各标其雄。 1.山海关·龙首昂霄 山海关者,居辽西走廊之东,临渤海之滨,枕燕山之麓,号“天下第一关”,为长城之起点,如龙首昂霄,雄视沧海。其城高十四丈,周八里,城楼题“天下第一关”五字,笔力千钧,势吞山河。 老龙头 明洪武年间,徐达督建此关,以固北疆。其左控碣石,右接角山,海阔天空处,潮声拍岸如战鼓;关城内外,街巷纵横,商旅络绎,昔年“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盛,犹可想见。明末,吴三桂开关迎清军,铁骑踏破关楼,江山易主,此关遂成明清鼎革之见证。今登城楼,望渤海滔滔,长城如带东去,烽燧遗址散于荒野,风中似有古戍卒之叹:“一生戍守关前月,不见长安见海潮”。 2.黄崖关·险塞藏幽 黄崖关在蓟州之北,因山崖四季皆黄而名。其关依险而筑,蜿蜒于崇山峻岭间,关城、水关、墙体、敌台连缀如链,以“险、奇、秀”著称。 关城随山就势,呈“八卦城”状,街巷交错如迷宫,易守难攻。明戚继光戍守蓟镇时,增修此关,敌台密布,箭窗林立,至今石墙上犹见弹痕。水关跨泃河而建,“水上长城”之景独步天下,汛期河水穿关而过,声如雷吼,似千军列阵。关外有“寡妇楼”,传为十二名士兵之妻捐资所建,楼名虽悲,却见家国之重。登关远眺,黄崖赤壁映日,长城如游龙隐于绿林,烽火台上,仿佛仍有守关者凝视狼烟升起的方向。 3.居庸关·层峦叠嶂 居庸关踞军都山隘口,为燕京西北之屏障,“太行八径”之“军都径”穿此而过,素有“绝险”之称。其关分南北二口,中有长达十余里的“关沟”,两侧山岩陡立,林木葱郁,“居庸叠翠”为燕京八景之一。 秦始皇修长城,徙居庸徒于此,关名由此而来。汉代设关,明代重修,关城周长七里,敌楼、烽燧错落有致。关沟内有云台,原是过街塔基座,浮雕梵文、藏文、八思巴文等六种文字,刻工精美,见证着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元顺帝北逃,李自成入京,皆经此关;八国联军侵华时,关城曾遭炮轰,断壁残垣间,犹存抗争之痕。今关楼重建,登楼望关沟,古道上车辙深嵌,似见驼队商旅行走于云雾之中,铃音悠远。 4.紫荆关·紫塞金城 紫荆关在易县西北,因山上多紫荆树得名,与居庸关、倒马关并称“内三关”,控拒马河之险,扼冀晋咽喉。其关城依山傍水,呈不规则形,由五座小城组成,“一城五门”,层层设防,号“紫塞金城”。 战国时,此为“五阮关”,汉晋以降屡易其名,明代设紫荆关参将,重兵戍守。正统年间,瓦剌军破此关直逼北京,酿成“土木之变”;崇祯时,李自成军由此入冀,撼动明室。关城内外,碑刻林立,“河山带砺”“紫塞长城”等题字,笔透石骨,尽显雄关气概。今关墙斑驳,关门犹存,拒马河穿关而下,水声潺潺,似在诉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往昔。 5.倒马关·马倒崖危 倒马关在唐县西北,因山路险峻,马至崖前常倒而名,与居庸、紫荆合称“内三关”,为冀晋往来之要冲。其关分上、下两城,上城踞山巅,下城临河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杨六郎 四眼碉楼 战国时为“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明代重修,关城周长三里,敌台、瓮城俱全。相传杨六郎曾在此戍守,关旁有“六郎碑”,虽字迹模糊,却载忠勇之事。关道多石,雨后泥泞,古人行此,常需牵马步行,“倒马”之名,实乃艰险之写照。今关城虽残,登山俯瞰,长城如带缠绕峰峦,河谷中古道依稀,仿佛能听见马蹄打滑时的惊嘶与戍卒的吆喝。 万里长城今犹在,唯独缺少秦始皇。 6.平型关·雄峙晋北 平型关在灵丘县西,居恒山与五台山之间,关城呈“凹”字形,左依东跑池,右临西跑池,地势险要,为晋北之门户。其关道狭窄,两侧崖壁陡峭,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代设关,清代重修,关楼题“平型岭”三字,苍劲有力。1937年,八路军在此设伏,歼敌千余,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由此成为民族抗战之象征。今关城尚存,关内有纪念馆,陈列着当年的枪械、军号,墙外弹痕累累,诉说着烽火岁月的壮烈。登关远眺,群山如黛,关道蜿蜒如线,风中似有冲锋号声回荡,警示后人:山河虽固,守土需勇。 7.雁门关·九塞之首 雁门关在代县北,居雁门山之口,因“雁飞至此回旋”得名,与宁武关、偏头关并称“外三关”,号“九塞之首”,控漠南与中原之通途。其关城跨山而建,周长二里,敌楼、烽火台星罗棋布,“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之誉,名不虚传。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 战国时为“勾注塞”,汉代设关,李广、卫青曾在此抗击匈奴;北宋,杨业父子镇守此关,“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千古。关城有“雁门寨”“瓮城”“地利门”,墙体由青石砌筑,坚如磐石。关外有“雁门古道”,商旅、信使往来不绝,关楼之上,常年可见戍卒凝视北方,防备胡骑南下。今关楼重建,登楼望大漠孤烟,长城如巨龙西去,遥想古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情,令人热血沸腾。 8.偏头关·黄河绕塞 偏头关在偏关县,居黄河之畔,因地势偏斜而名,为“外三关”之西端,关城依山傍水,黄河如带绕其北,故有“黄河边墙”之称。其关分东、西两关,东关踞山,西关临河,烽燧延伸至黄河岸,与对岸的蒙古隔河相望。 明代设关,为防御瓦剌、鞑靼而建,关墙沿黄河而筑,“水旱关隘三十有二”,气势恢宏。每至汛期,黄河水涨,浊浪拍岸,关城如浮于水上,故又称“浪关”。关城有“偏头楼”,登临可眺黄河九曲,对岸草原茫茫,自古为“晋北锁钥”。今关城尚存,黄河依旧东流,关墙与黄河相映,构成“雄关临绝壁,黄河绕古城”的奇景,让人感叹天地之壮阔,历史之厚重。 9.娘子关·雌关雄姿 娘子关在平定县东,居太行山娘子关谷,因唐代平阳公主率“娘子军”驻守于此而名,是太行八径中“井陉”的西口,控冀晋交通之要,虽名“娘子”,却有雄关之姿。其关城分上下两部分,上城踞山巅,下城临桃河,“外城”依山而建,蜿蜒如带,“内城”高筑,箭楼巍峨。 明代重修关城,关门题“京畿藩屏”四字,彰显其战略地位。关旁有“娘子关瀑布”,水流从崖上飞泻而下,声如雷鸣,与关城相映,刚柔并济。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在此痛击日军,娘子关成为不屈的象征。今关城完好,登楼望桃河如碧带,太行群峰如翠屏,遥想平阳公主披甲守城的英姿,不禁叹服:巾帼不让须眉,雌关亦有雄风。 10.杀虎口关·胡汉通衢 杀虎口关在右玉县北,古称“参合口”,明时因杀胡多而改名“杀胡口”,后避胡讳改为“杀虎口”,是晋蒙往来之要冲,关城扼草原与中原之咽喉,“走西口”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其关分东、西两城,东城为汉营,西城为蒙营,中以墙隔,各设关门,既为防御,亦便互市。 明代设关,为抵御蒙古,后渐成贸易口岸,“茶马互市”兴盛,商旅往来不绝,关城内外,店铺林立,人声鼎沸。清代,“走西口”的山西人由此出关,赴草原谋生,关墙上的“朔方天险”题字,见证着他们的艰辛与梦想。今关城尚存,古道上车辙深嵌,关旁有“西口古道”遗址,风中似有驼铃声声,诉说着“一脚踏两省,鸡鸣闻三县”的过往。 11.嘉峪关·天下雄关 嘉峪关在酒泉西,居祁连山与黑山之间,为明长城之西端,号“天下第一雄关”,关城周长七里,由外城、内城、瓮城、城楼组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 明洪武年间,冯胜督建此关,墙体由黄土夯筑,坚如磐石,城楼题“嘉峪关”三字,气势磅礴。关城有“光化门”“柔远门”,东西各有罗城,城外有护城河,防御体系完备。出关西行,便是大漠戈壁,故有“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之说;入关东行,则见绿洲千里,生机盎然。清代,林则徐被贬伊犁,途经此关,曾题诗“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尽显雄关气象。今关城保存完好,登楼望祁连雪山,黑山如黛,长城如带西去,让人顿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豪情。 12.玉门关·大漠孤烟 玉门关在敦煌西北,居戈壁荒漠之中,因西域输入玉石经此而名,为汉代长城之西端,与阳关并称“二关”,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门户,“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道出其苍凉与遥远。 汉代设关,关城为方形,周长三里,以夯土筑成,虽经两千余年风沙侵蚀,残垣犹存。关外是无垠大漠,关内曾有绿洲,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皆经此关。唐代以后,关址渐废,仅存土台,然“玉门关”之名,因诗歌而不朽。今遗址尚存,登土台远眺,黄沙漫漫,长城烽燧散于荒野,夕阳下,残垣如金色剪影,让人想起“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古意。 夯土特写 13.阳关·风咽残笛 沙漫雄关,风咽残笛。古堞接荒烟,断碑衔落日。
昔时车盖辚辚,送客临歧;今者驼铃杳杳,归鸿失迹。一杯酒,销尽阳关雪;三叠曲,吹老陇头梅。 残垣犹记,汉家旌旆拂云来;断壁仍闻,唐使马蹄穿雾去。千载兴衰,尽入飞沙;万里悲欢,皆沉远戍。
凭栏望,天地阔,唯余孤墩,静对苍漠。 嗟夫!长城十三关,自东而西,如珍珠镶嵌于万里长城之上,一关有一关之险,一关有一关之史。或临沧海,或依高山,或傍黄河,或枕大漠,皆是天地造化与人力匠心的结晶。自秦汉至明清,无数戍卒在此抛头颅,洒热血,守护着身后的家国;无数商旅在此顶风沙,冒寒暑,连接着东西的文明;无数文人在此题诗赋,发感慨,留下了千古绝唱。 今日之十三关,虽不复当年之军事功用,然雄姿犹存。登关远眺,或见沧海潮生,或见群峰叠翠,或见黄河东去,或见大漠孤烟,让人在山水之间,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文明的韧性。十三关如十三座丰碑,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勇敢;如十三部史书,记录着华夏大地的兴衰与交融。
是以作赋,记其雄,述其史,以励来者:雄关虽古,精神不朽;山河无恙,吾辈当守。 三眼楼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