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傍晚的华家岭正浸在最温柔的暮色里。雾气要比清晨的更沉一些,远远望去像浸了水的棉絮,贴着山梁往下淌。可能是最近下了几场大雨的原因,车沿着盘山公路爬行时,云杉的绿漫过山脊,把天空衬得格外蓝,偶有几株白杨树挑着一层金黄的叶子,像给一簇簇绿色镶了道金边。山风裹着松针的气息扑进车窗,李兄指着眼前一个云杉连着蓝天的小山坳:“看,那就是党岘镇毛坪村的酒厂。”</p> <p class="ql-block"> 果然,转过一道弯,山坳里的毛坪村正被一行行云杉的影子包围着,与错落的砖瓦房、成片的杂粮田织成一幅山野油画,酒厂的灰瓦顶就藏在这片画里。这时候的山间小村,风里都带着草木和山泉水的清甜味。</p> <p class="ql-block"> 刘燕夫妇早已在酒厂门口等着我们,寒暄过后,他俩先领着我们步入了酒厂门前的生态园子。竹篱笆上的牵牛花刚合上瓣,晚菊和格桑花却开得正热闹,紫的、黄的、红的,都沾着暮露,引来许多花蝴蝶飞来飞去。一条石板路弯弯绕绕,引着我们走向两个茅草亭。近的一座亭没挂名,亭柱上却挂着一幅新联:斯地雾从天上涌起,毛坪山泉自华岭而来。字里行间全是此山、此水的灵气。远的那座挂着“酿泉亭”木牌,亭柱上的对联“酒因泉香而清冽,山由林秀而幽静”在暮色里透着温润。刘燕说这都是李兄赋予的文化元素。亭下有一泉,正是大自然赐给刘燕酿酒的泉,从华家岭深处渗出来的,清得能照见云杉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深山酿美酒,幽林品茶香。我想,如果给那个没有名的亭子起个“醉心亭”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倘若有空约三五好友坐在亭下,喝着杂粮美酒,品着泉水茶香,醉在这青山绿水之间,不也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享受?</p> <p class="ql-block"> 走近酒厂,还未进入酿酒车间,风从林子里钻出来,酒香便径直带着草木的潮气向我们迎面扑来。同行的张兄平素好酒,瞬时瞪大了眼睛,显然酒香已经让他的神经兴奋起来。除了发酵车间,刘燕一边陪我们参观其它车间,一边为我们介绍酿酒的流程。进入储藏窖,近百口陶缸在昏黄的灯光下排着队,缸口的红布静静垂着,说不清楚的一种气息撩拨得让人想即刻掀开红布品尝一下原浆。刘燕拿着她的记录本对我们说:“咱这山间的酒窖也很给力,从使用以来温度一直保持在15到25℃这间,湿度保持在80到95%之间,这样的温度和湿度下贮藏原浆,酒才有灵魂。”</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落座在酒厂的“华家岭毛坪酒台”展厅。那时天已黑透,展厅里暖黄的灯光照在墙面上,华家岭巨幅风景照片格外显亮。自制的木架和大案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酒瓶、陶坛、荣誉证书和照片,纪录着刘燕夫妇的创业史。书柜里装满了各种书籍,刘燕说都是支持她创业的贵人捐赠的,平时他们夫妇俩既当厂长,又当技术员,还兼采购员、销售员、送货员,既是品酒师,又是酿造师,还是设计师,总之忙得顾不上出去看外面的世界,只能靠这些书籍充电。我很好奇问她为什么起“酒台”之名,她笑着看向李兄。原来这也是李兄的杰作,借取“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谐音寓意,希望毛坪酒业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实现宏伟愿景。说到这,刘燕还打开手机播放了前些年李兄为酒厂写的歌《华家岭的酒》:</p><p class="ql-block">在云杉连着蓝天的村庄</p><p class="ql-block">你把金灿灿的黄米</p><p class="ql-block">你把清亮亮的山泉</p><p class="ql-block">你把暖煦煦的阳春</p><p class="ql-block">你把雾茫茫的秋霜</p><p class="ql-block">用山野的柴火</p><p class="ql-block">把红红的日子烧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清风与明月对酌</p><p class="ql-block">杨柳与桃花畅饮</p><p class="ql-block">喜鹊与布谷醉唱</p><p class="ql-block">喝一壶瓮稻舂</p><p class="ql-block">雄壮男子汉的胸膛</p> <p class="ql-block"> 刘燕夫妇很好客,不但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农家饭菜,而且在清朗明快的歌声中,打开了一坛“良谷原浆”,酒线细长细长,落进酒杯里溅起的酒花,久久不散,像盛着一捧碎星。由于返程还要开车,我只能浅抿一口,先是杂粮的绵甜,接着是山泉的清冽,最后那股热流漫开时,仿佛把这山的雾、泉的声、小杂粮的清香、纯正的人品和酒品全喝进了心里。张兄则不然,一杯又一杯和刘燕夫妇互饮起来。“喝自已酿的酒,不醉自己醉客人”、“酒缸不倒人不倒”起初,我还以为这是刘燕夫妇编的“敬酒令”、“广告语”、“宣传词”,一直到我们要起身告别时,张兄的步伐已经歪歪扭扭,吐字不清,他们夫妇却依旧端庄如初,彬彬有礼为我们送行,才发现那些话不是“吹牛”,而是天生的酒厂“公关”。出发前刘燕还执意给车里塞了几瓶原浆酒,真诚地说“酒是家乡的粮食酿的,带点回去,也算捎了些家乡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返程的路上,车窗外的星空格外亮。没过几个弯,张兄已经呼呼睡着了。李兄告诉我刘燕是会宁这些年涌现出来的扎扎实实创业的农村妇女代表,也是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她从天水远嫁在了这片黄土地,也选择了适合她自己生存的方式,硬是用近二十年的青春岁月,用纯朴的人品底线,用纯正的会宁杂粮、用纯净的华岭泉水酿出了一款款杂粮原浆酒——“会宁茅台”,逐渐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在前不久的创业事迹宣传报道中,被《中国青年报》记者喻为甘肃会宁的“黄土三朵花”之一。听着李兄的介绍,回味着桌上那盏未尽的酒,心底不由将看过的山、喝过的水、听过的岁月缠成了一团情愫,生出了一段诗意:</p><p class="ql-block"> 黄土里埋着杂粮魂,泉水里淌着华岭云,二十年的日子熬成酒,一口就醉了山里人......</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2日,于凤城小大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