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九成宫》临帖指南:起笔见险峻、行笔显瘦硬、收笔藏筋骨

七月书房欧群凡

<p class="ql-block">一、本文临帖目标</p> <p class="ql-block">运笔是书法技法的根基,无论篆隶楷行草,任何书体的笔画都离不开起笔、行笔、收笔三个核心环节。本文聚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笔法精髓,深入拆解这三个阶段的细节动作 —— 从笔锋的藏露、力度的轻重,到行笔的轨迹、收笔的态势,全方位解析其中的操作逻辑与形态规律。通过针对性练习,培养对笔画 “起、行、收” 三段式变化的敏锐观察力,建立 “笔笔有法度、处处见精微” 的临帖意识,为精准把握欧楷的险峻峭拔之风打下基础。</p> <p class="ql-block">二、本文核心内容</p> 1. 起笔:逆入藏势,露锋见骨 《九成宫》的起笔以 “露锋切入” 为典型特征,却暗藏 “逆势蓄力” 的巧思,如同武术中的 “欲进先退”,在锐利中蕴含沉劲。 逆势原理:遵循 “欲右先左,欲下先上” 的法则 —— 写横画时,笔锋悬空对准起笔点后,先向左下方微顿(幅度约 1-2 毫米),形成 “右行前的左向蓄力”;写竖画时,则先向上方轻提,再向下切入,如同拳击手出拳前的收臂动作,让起笔瞬间充满张力。 露锋技巧:欧楷的露锋并非直白的 “尖起”,而是 “锋尖含力”。切入纸面时,笔锋保持锐利,但手腕需稍作捻转,让笔锋侧面轻擦纸面,形成 “尖而不薄” 的质感。例如 “天” 字第一横的起笔,露锋切入后,笔锋迅速铺展,既显锋芒又不失厚重。 与颜体对比:相较于颜体起笔的 “重按藏锋”,欧楷起笔更强调 “轻入快切”,但 “轻” 不代表无力,而是通过逆势的 “短距爆发”,让笔画起端如 “剑刃入石”,锐利中透着刚劲。 2. 行笔:中锋涩行,刚劲中实 《九成宫》的行笔以 “中锋稳健” 为核心,追求 “铁画银钩” 的质感,其 “涩行” 技法比其他楷书更为严谨,是形成欧楷 “瘦硬通神” 特质的关键。 中锋保证:严格遵循 “常令笔心画中行”,行笔时笔杆始终垂直于纸面(偏差不超过 5 度),确保笔锋的主毫在笔画正中央运行。可通过观察笔画两侧轮廓判断:若线条均匀、边缘光洁,即为中锋;若一侧毛糙、一侧平滑,则为侧锋过甚。 涩行发力:行笔时并非匀速滑动,而是通过手腕的细微震颤,让笔杆与行进方向形成 “微反角度”(约 3-5 度)—— 写横画向右行笔时,笔杆略向左倾;写竖画向下行笔时,笔杆略向前倾,人为制造轻微阻力。这种 “逆势推进” 的涩行感,能让线条中段如 “虫蚀木” 般劲挺,避免浮滑。例如 “年” 字的长横,行笔时需保持 “紧裹笔锋” 的状态,中段虽细却如钢丝般坚韧。 线质追求:欧楷行笔的终极目标是 “篆书线质”—— 即线条中段浑厚中实,无明显粗细波动,但细看可见极细微的提按变化(如 “一” 字,看似平直,实则中段略轻,两端稍重,形成 “隐性节奏”)。 3. 收笔:紧收回锋,力蓄于内 《九成宫》的收笔强调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每一笔的结束都如同 “握拳收力”,在含蓄中凝聚力量,与起笔的 “逆势” 形成呼应。 横画收笔:行至末端时,笔锋先轻提(减少入纸深度),随后顺时针捻动笔管(幅度约 15 度),让笔锋从右向左轻收,形成 “向右下微顿后回锋” 的动作。例如 “则” 字的长横收笔,看似平缓,实则暗藏 “右顿左收” 的力度转换,避免出锋过锐。 竖画收笔:笔到尽处,手腕向左轻转,使笔锋从垂直状态转为 “左倾右收”,让竖画末端呈现 “向内包裹” 的弧度(如 “年” 字的中竖)。若遇悬针竖(如 “千” 字),则需在收笔前略顿,再轻提中锋出锋,确保针尖锐利而不飘。 撇捺收笔:撇画收笔需 “轻出紧收”—— 行至末端时,力度逐渐减轻,但笔锋始终保持聚拢,避免飞白散乱;捺画收笔则 “重按轻出”,在 “雁尾” 处先重顿蓄势,再快速向右上方挑出,形成 “方峻收尾”,如 “之” 字的捺画,收笔处方硬有力,与起笔的锐利形成呼应。 4. 锋面运用:主次分明,因势制宜 《九成宫》对锋面的控制极为严格,中锋与侧锋的运用需精准适配笔画形态: 中锋为主:细劲笔画(如短撇、小竖)必须用中锋,确保线条如 “铁线” 般劲挺。例如 “也” 字的竖弯钩,钩部虽细,却需中锋行笔,方能保证钩尖锐利有力。 侧锋为辅:粗重笔画(如长捺、横折)可在起笔或中段略用侧锋,增添方峻感。例如 “天” 字的捺画,起笔后行至中段,笔锋略向右侧倾斜,让线条外轮廓呈现方硬棱角,增强欧楷的 “险劲” 特质。 逆锋强化:在某些关键笔画(如横折的折角处),可通过笔杆向反方向倾斜(约 10 度),加大笔与纸的摩擦力,让折角处如 “刀削斧劈”,质感凝重,如 “则” 字的横折,折角处逆锋发力,形成方峻的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