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勤礼碑》临帖精解:起笔的方圆变化、行笔的涩进之力、收笔的含蓄收尾

七月书房欧群凡

<p class="ql-block">深入理解起笔、行笔、收笔的核心逻辑,掌握用笔的底层原理,通过针对性练习锻炼对笔画形态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务必以专注态度培养 “一眼识笔法” 的敏锐眼光 —— 能快速判断笔画的力度、角度、速度变化,精准捕捉起行收的细节差异。</p> <p class="ql-block">用笔技法看似繁复,实则遵循简单原理:毛笔作为 “软质锥状集束工具”,其与纸面接触的角度、力度、速度三大变量,共同决定了笔画的最终形态。无论何种复杂笔法,皆可拆解为 “起笔(笔落纸)— 行笔(笔移动)— 收笔(笔离纸)” 三个基础步骤。本文临习的笔画虽简,却包含典型笔法特征,是掌握原理的绝佳范本。</p> 一、起笔:奠定笔画基调的 “开篇动作” 起笔是笔画的 “起点”,直接决定线条的气质与走向。需重点关注并精准控制三个核心要素,三者相互作用,形成千变万化的起笔形态: 力度:笔画粗细的 “调节阀” 起笔时按压纸面的力度直接决定笔锋铺开的幅度:重按则笔锋充分展开,起笔处粗壮饱满;轻按则笔锋收敛,起笔处纤细挺劲。长横起笔需轻按入纸,形成 “细入” 的开端;而竖画起笔则需稍重按压,奠定沉稳基调。练习时可先空笔感受力度变化 —— 手腕发力由轻到重,体会笔锋从 “聚拢” 到 “铺开” 的过程。 角度:笔画姿态的 “方向盘” 毛笔落入纸面的角度,是起笔最易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细节,直接影响笔画的 “动态感”。本次临习字中,多数起笔角度约为 45 度,笔锋与纸面形成斜向接触,使得起笔处呈现圆润含蓄的轮廓。 若角度过陡(接近 90 度),起笔会显生硬;过缓(接近 0 度)则显拖沓。 不同笔画的角度差异暗藏玄机:横画起笔多略向左下方倾斜,竖画起笔则稍向右侧偏斜,这种 “微妙偏倚” 正是笔画呼应关系的起点。练习时可在纸上预画辅助线,对照原帖调整笔锋角度,直至与范本形态重合。 速度:笔画质感的 “催化剂” 起笔瞬间的速度(停顿或移动),决定了起笔的 “方圆” 特质: 圆笔起笔:带圆弧的起笔,需 “边落纸边移动”—— 笔锋接触纸面时,顺势向右下方做小圆弧运动,同时逐渐加大按压力度,形成 “圆转如珠” 的质感(类似小篆的回锋入笔:先向反方向轻入,回转笔锋后再向正方向运笔,强化圆润感)。 方笔起笔:若遇方峻起笔(如某些碑体的横画),则需 “先顿后行”—— 笔锋垂直切入纸面后,在原地稍作停顿(约 0.5 秒),形成方硬的棱角,再启动行笔,避免因移动过早导致的轮廓模糊。 练习时可慢动作模拟:圆笔起笔如 “划小圈”,方笔起笔如 “顿钉子”,通过反复对比感受速度对质感的影响。 二、行笔:支撑笔画骨架的 “中段力量” 行笔是起笔与收笔的衔接,是笔画 “长势” 与 “气韵” 的核心载体。需重点控制四个维度,确保笔画既符合形态规范,又暗藏生动变化: 行笔方向:笔画呼应的 “隐形纽带” 行笔方向并非机械的 “横平竖直”,而是与其他笔画形成微妙关联。例如本次临习字中: 第一撇的行笔方向较平缓,与下方两横保持近似角度,形成 “横向呼应”; 两横虽看似平行,实则均向右上方微倾(约 3-5 度),这种 “抗肩” 姿态能增强字的挺拔感。 练习时需用 “整体眼光” 观察:每一笔的走向都需与上下左右笔画形成 “势的连接”,避免孤立僵硬。可在原帖上用虚线标记行笔轨迹,对照临摹时确保方向偏差不超过 1 度。 按笔轻重:线条节奏的 “起伏器” 行笔过程中的力度变化,赋予笔画 “呼吸感”。本次临习字中: 撇画行笔:起笔处重顿后,逐渐减轻力度,至末端轻出,形成 “重 — 轻” 的渐变,如 “甩鞭” 般有力; 第二长横:中段略轻、两端稍重,呈现 “重 — 轻 — 重” 的波动,避免线条扁平乏味。 练习时可将笔画分为三段(起、中、末),用不同力度标记:重按处用 “△”,轻提处用 “○”,反复练习力度转换的流畅性,确保过渡自然无痕迹。 行走弧度:笔画活力的 “曲线美” 行笔路线的细微弧度,是楷书 “外方内圆” 特质的体现。本次临习字中: 第一横:基本平直,仅中段有 0.5 毫米内凹的弧度,增强稳定性; 第二长横:下轮廓弧度明显,如 “拱桥” 般承载上部结构,同时与下方两点形成呼应; 捺点:外轮廓弧度舒展,内轮廓则近乎直线,形成 “外柔内刚” 的对比。 练习时可用细线条勾勒原帖笔画的轮廓,用直尺测量弧度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确保临摹时弧度误差不超过 0.3 毫米。 行走长度:字形疏密的 “平衡秤” 笔画的绝对长度与相对长度,直接影响字的 “松紧对比”。本次临习字中: 长横需写至原帖的 90% 长度以上,过短则上部松散; 最后两点的长度需与长横形成 “1:3” 的比例,过短则下部局促,削弱整体精神。 练习前先用铅笔在纸上标注笔画的起止点,以原帖为参照,用尺子测量各笔画长度比例,做到 “心中有数再下笔”。 三、收笔:完善笔画气韵的 “收尾功夫” 收笔是笔画的 “落脚点”,需与起笔、行笔形成闭环,传递 “笔断意连” 的韵律。初学者需重点掌握三个要点: 收笔轻重:力量收放的 “终点站” 收笔力度需与行笔节奏呼应: 长横收笔:稍重顿,与起笔力度平衡,形成 “首尾呼应”; 内部短横:轻提收笔,避免抢镜,突出主次关系。 练习时可对比收笔与起笔的力度:若起笔重,则收笔需 “等重” 或 “稍轻”,形成 “呼应而不重复” 的效果。 收笔方向:笔画衔接的 “指南针” 收笔方向需指向 “下一笔起笔”,构建笔画间的 “暗线连接”。本次临习字中: 横折钩的收笔方向:约 45 度斜向下,精准指向下方短横的起笔处,形成 “笔断意连” 的流动感; 撇画收笔:略向左下方倾斜,与右侧捺画起笔形成 “交叉呼应”。 练习时用虚线连接相邻笔画的收笔与起笔,观察方向是否吻合,偏差超过 3 度则需修正。 出锋与藏锋:阴阳平衡的 “转换器” 收笔的 “露锋” 与 “藏锋”,是楷书节奏变化的关键: 出锋收笔:撇、捺、钩、悬针竖等笔画,末端笔锋外露,如 “利剑出鞘”,传递爽利感(如本次临习字中的撇画,收笔时笔锋轻出,保持尖端锐利); 藏锋收笔:长横、垂露竖等笔画,末端笔锋内收,如 “握拳收力”,传递含蓄感(如本次临习字中的左竖,收笔时回锋轻顿,隐藏笔锋)。 练习时需注意:出锋不可过尖(易显单薄),藏锋不可过钝(易显臃肿),通过反复调试找到 “露而不锐、藏而不滞” 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