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成圆 《富锦杭州知青史》漫笔

吴卫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span></p> <p class="ql-block">  自1969年初的下乡浪潮涌起,至1975年末,插队知青队伍已基本分化,如何准确界定知青在这些年的历史定位,关乎治史的基本准则,亦是梳理这段历史的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 初到北大荒的头一年,知青们更多处于适应与摸索的阶段。那年十月,凛冽的严寒让不少知青难以承受,纷纷返回了杭州。</p> <p class="ql-block">  1970年,知青们从最初的调适逐渐走向稳定,开始主动融入农村生活,这无疑是心态与行动上的重要转折。1971年到1973年,则成为思想与实践的收获期:既见证了知青们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逐渐沉淀出对生活与社会的深度思考;也记录了他们在默默奉献中,与乡土渐趋共生的真实历程。当地政府对知青价值的发现与重视,在基层组织中大胆使用他们,不仅为知青搭建了施展所长的平台,更推动了知识与乡村实践的结合,成为那个年代知青与乡村互动共存的缩影,也为乡村发展留下了独特的历史遗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富锦市区全景</span></p> <p class="ql-block">  1970年5月后,富锦的钢铁厂、煤矿、铁矿等企业陆续招工,最初的幸运者离开农村。1971年至1973年间,工农兵大中学校招生,又走了一大批。这时,留下的知青都在考虑,用什么方法离开富锦、离开农村。相比较农场和兵团,插队知青在病退、困退,或转迁,较之方便些。1975年后,剩下为数不多的知青被抽调到县城的企事业单位,有了一份薪水。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知青已所剩无几,(剩下个别的则是嫁给当地社员的女知青)因此,从统计的数据分析,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知青在农村务农的时间不超过五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富锦市夜景</span></p> <p class="ql-block">  面对“知青史”这一命题,知青尚在生产队时,这个界限清晰:民办中、小学教师,背着药箱下地干活的卫生员、生产队长、民兵连、排长,妇女主任、会计、记工员等,都是纯粹的记工分的农民,这些岗位上的佼佼者都值得书写。除了知青自身,与他们有密切交集的公社及生产队领导、房东大娘等,也都是知青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抽调到企业当工人,到机关当干部、当老师、参军,等等,这还算是知青吗?比如,有人转发给我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小学音乐老师的故事,这位老师离开农村去读书,就已经不是知青,从师范学校毕业当老师就是干部。但是,在学校同事的眼里,她依旧是“知青”,在学生的眼里,她是“知青教师”。我们对此认识是:职业角色发生了变化,但“知青”的标签始终没变。“知青教师”的称呼,既点明了教师的职业属性,更强调了作为知青群体一员的历史背景,是对其特殊经历的概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万亩粮田</span></p> <p class="ql-block">  这种称谓的延续,反映出知青身份的认定并不完全被后续的职业或身份变动所覆盖,而是与其独特的历史轨迹深度绑定,成为理解这一群体经历的重要标识。明确了这个界限,我们就圈定了“入史”人与事的范围,也推定了“后知青时代”的编写框架。</p><p class="ql-block">《富锦杭州知青史》于2024年7月开笔,仅仅用五个月时间,就拿出完整的第一稿,之前与之后,让许多人不敢相信。有好多人问我,有什么诀窍。我说:诀窍有,一是“认真”;二是团队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新天地大厦</span></p> <p class="ql-block">  《富锦杭州知青史》的编撰,有富锦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及市档案馆的鼎力支持,为这项工作筑牢了根基,基础史料与文献资料的供给不成问题。基于这样的保障,编撰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推进。正式动笔前,我先在积累的杭州“老三届”相关史料进行筛选,从中择取适用部分;开笔之后,又从富锦方面收获新的素材,这些材料如同搭建“富锦杭州知青史大厦”的砖石,让编撰内容不断充实。</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这部史书体系清晰、结构稳固,我将全书规划为“三个单元”——即上篇、中篇、下篇,细分为“十五个楼层”——也就是十五章。随后,如同建筑施工中精准的“搭接木”工艺,根据每个单元、每章每节的具体需求,对筛选出的材料进行针对性布局、定制,再逐一充实到各个章节条目之中,让这部“知青大厦”既有坚实的史料支撑,又有严谨的结构脉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旧码头</span></p> <p class="ql-block">  编撰《富锦杭州知青史》,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跨世纪工程。参与编撰工作的知青,都已年过七旬,我自己也分明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各公社的联络员、资料员参与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汇总,同样备尝辛苦。难处在于,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碰壁是常事,不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还会听见几句风凉话:“过去这么多年了,还翻腾这些干啥?”“净搞些没用的……”也有的说:“我们公社没人参加,知青史就没我们的份了?台湾人不参加编写中国历史,中国历史上就不写台湾了吗?”还有人说:“糊弄应付一下就算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话,我知道是有意传给我听的。但他们不了解,我怎么可能在乎这些微不足道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有人望而却步,有人索性退出,而我“壮士断腕”,唯有一往无前,没有退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富锦旧街区</span></p> <p class="ql-block">  但是,我是幸运的,在这历史档口,我在杭州知青中遇见了一批有能且有德的好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编辑组工作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