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游记

<p class="ql-block">立秋时节,天气清爽,正是出游好时机。提前在“陕历博”小程序上预约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免费门票。</p> <p class="ql-block">秦汉_帝国宝藏</p> <p class="ql-block">进入主展厅,犹如翻开了一部厚重的秦汉历史画卷。这里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展示了秦汉时期的辉煌成就。在众多文物中,杜虎符格外引人注目,它虽小巧却蕴含着巨大的权力象征,让人联想到当年调兵遣将的威严场景。还有形态各异的陶俑,生动地展现了秦汉时期人们的生活百态。</p> <p class="ql-block">神兽金饰:战国时期文物,身似羊、嘴如鹰、角若鹿、尾似蝎,四蹄立于花瓣形托座上,全身隐藏着17只小鸟。</p> <p class="ql-block">汉代九州图</p> <p class="ql-block">  错金杜虎符:战国时期秦国兵符,是帝王授予臣子兵权和调兵遣将的信物,体现秦国军权高度集中。</p><p class="ql-block">错金,这一古代的工艺目前已经失传!</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蚕:西汉时期文物,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见证,头部微微扬起,仿佛下一秒就会吐出蚕丝。</p> <p class="ql-block">因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所以对西汉历史记录的非常详细!</p> <p class="ql-block">制度:秦汉文明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天下同</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的军阵</p> <p class="ql-block">中央集权与郡县制的机构设置</p> <p class="ql-block">蓄力:农耕经济迅猛发展</p> <p class="ql-block">陶猪,汉代的饲养动物的能力很发达</p> <p class="ql-block">陶制粮仓,陪葬品</p> <p class="ql-block">这么多粮仓,证明汉代农业相当发达</p> <p class="ql-block">马蹄金</p> <p class="ql-block">仓檩实而知礼节</p> <p class="ql-block">灶台,相当现我于双头灶</p> <p class="ql-block">铁制农具</p> <p class="ql-block">钱范</p> <p class="ql-block">钱范是铸造铜钱的模具</p> <p class="ql-block">陶制下水管道</p> <p class="ql-block">墓中出土的冥器,说明汉代地主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废黜百家,独尊儒术</p> <p class="ql-block">使节出使图</p> <p class="ql-block">天人合一的宇宙观</p> <p class="ql-block">卧牛</p> <p class="ql-block">男俑</p> <p class="ql-block">“始作俑者”的“使”字为误用,该成语最早出自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孔子曾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大概会断子绝孙吧。因为俑与人形相似,孔子认为这种行为隐含对生命的轻蔑。后人据此提炼出“始作俑者”这一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陶罐</p> <p class="ql-block">汉代女俑</p> <p class="ql-block">灶与灶具</p> <p class="ql-block">武士俑</p> <p class="ql-block">栩栩如生的小狗</p> <p class="ql-block">猪猪成群</p> <p class="ql-block">汗血宝马学名阿哈尔捷金马,有着悠久而传奇的来历,以下是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产地与培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亚起源:原产于土库曼斯坦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间的阿哈尔绿洲。捷金是聚居在阿哈尔地区的土库曼五大部落之一,捷金人自古善养马、驯马,培育出了享誉天下的汗血宝马 。</p><p class="ql-block">​古老马种: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纯正的马种之一,已有3000多年的培育史,与阿拉伯马、英国马并称为世界三大纯种马,且阿拉伯马与英国马均有汗血宝马的基因和血统</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探险家兼外交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在大宛国见过汗血宝马,称它能日行千里。后来,敦煌囚徒暴利长献给朝廷一匹汗血马,汉武帝相信世间有此良马,称其“天马”。为获取汗血宝马,汉武帝派使者携带金银和一匹黄金铸就的马前往大宛,但遭拒绝,汉使还被杀害。汉武帝大怒,命李广利率军出征大宛,最终李广利挑选上等良马三十匹,中等以下三千匹带回长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诸国依旧以中原政权为臂膀,寻求政治上的庇护,汗血马发挥着外交使节的角色,康居、大宛等国经常向中原政权献名马。</p><p class="ql-block">​ 唐代时期:西域各国继续推行“汗血马外交”。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六骏”中就有一匹汗血马名叫“什伐赤”。唐玄宗时期,宗室女和义公主嫁给大宛国王,两匹汗血马作为聘礼进献唐廷,被命名为“玉花骢”和“照夜白”。</p> <p class="ql-block">汗血传说: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这种马在剧烈奔跑后肩部和颈部会渗出红色汗液,如同流血,故被称之为汗血宝马。</p><p class="ql-block">​古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汗血宝马还被称为“天马”“大宛良马”等。</p> <p class="ql-block">由于有了优良的马种,西汉开始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p> <p class="ql-block">最初“乐府”是秦朝设立的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袭秦制,汉武帝时重建乐府并扩大编制,负责收集编纂各地汉族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等。后来,“乐府”从官署名称逐渐变为一种诗体名称。</p><p class="ql-block">这是乐府表演的情景用陶俑做了很好的再现</p> <p class="ql-block">宫廷排水系统</p> <p class="ql-block">动能:科技成果的助力</p> <p class="ql-block">秦汉宫廷楼阁</p> <p class="ql-block">汉时期家庭养殖</p> <p class="ql-block">洗衣池</p> <p class="ql-block">水车</p> <p class="ql-block">建筑铜件</p> <p class="ql-block">弩机</p> <p class="ql-block">龙骨水车</p> <p class="ql-block">汉代混天仪- 西汉时期:落下闳在负责改《太初历》时提出“浑天说”,并可能制造了早期的浑仪;宣帝时,耿寿昌制造了浑象,用于演示浑天说的天体运行景象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东汉时期:张衡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于公元117年设计并制造出漏水转浑天仪,这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p><p class="ql-block">- 结构:以张衡的漏水转浑天仪为例,该仪器用一个直径四尺多的铜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黄赤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恒显圈、恒隐圈等,成一浑象。</p><p class="ql-block"> 原理:通过一套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从而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如恒星的出没和中天等。</p><p class="ql-block">观测天体运行:能够测量天体的球面坐标,帮助天文学家确定天体的位置,为历法制定、天文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演示天象:可以模拟星空的运行,直观地展示恒星的出没、中天等现象,为古代天文学的研究和普及教育提供重要工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推动天文学发展:浑天仪的出现和不断改进,推动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对世界天文学理论及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算术与数学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铜鹿造型逼真</p> <p class="ql-block">“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强调天、地、人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性与和谐关系,以下从核心内涵、思想源流及文化影响三方面进行说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核心内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天与人的统一性:认为“天”(可指自然规律、宇宙本原或至高存在)与人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需遵循自然规律,同时人的行为也会反作用于自然。</p><p class="ql-block">- 和谐共生的追求:主张人应顺应自然、融入自然,而非征服自然,通过调整自身行为与自然节律(如四季变化、昼夜更替)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主要思想源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儒家: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将人性与天道联系,认为通过修养心性可达到与天相通;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为“天人感应”,强调天能干预人事,人也能感应上天。</p><p class="ql-block">- 道家: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应遵循自然之道,摒弃人为干预;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追求人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其他流派:阴阳家、墨家等也从不同角度体现这一思想,如阴阳家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天人关系,强调两者的动态平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化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渗透到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医学、生态等领域,例如中医强调“天人相应”,认为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农业生产讲究“顺天时,量地利”。</p><p class="ql-block">- 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传统智慧,其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对解决当代环境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p> <p class="ql-block">儒家先贤</p> <p class="ql-block">黄金饰品</p> <p class="ql-block">李冰,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约公元前256年—前251年任蜀郡太守。以下是具体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主要成就:他和其子李二郎一同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该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鱼嘴将岷江江水分为内、外两股,外江为岷江主流,内江用于灌溉;飞沙堰可在洪水季节使内江多余江水漫过堤堰流入外江,确保内江灌区安全,同时与宝瓶口配合产生排沙作用;宝瓶口是将玉垒山劈开形成的引水口,控制内江进水量。都江堰的修成,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其他事迹:相传李冰还制作石犀埋在内江,作为每年治理时淘挖泥沙的深度标准,其所定的岁修原则“深淘滩,低作堰”,对后人治水极为重要。此外,在《华阳国志·蜀志》与《水经注·江水》等文献典籍中,还记载着李冰父子治理过管江、汶井江、洛水、绵水,以及建索桥、穿盐井等事迹。</p> <p class="ql-block">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西汉著名外交家、探险家,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以下是关于他的主要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主要事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出使西域:</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出使(公元前138年—前126年):受汉武帝派遣,率团出使大月氏,意图联合其夹击匈奴。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余年,后逃脱,历经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国,虽未达成军事联盟,但了解了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风俗等信息,为汉朝后续经营西域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出使(公元前119年—前115年):奉命出使乌孙,同时派副使前往大宛、康居、安息等国,成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推动了双方的政治、经济往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开辟丝绸之路:张骞的两次出使,打通了汉朝与西域的交通要道,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及中亚、西亚地区的物质文化交流。中原的丝绸、铁器、漆器等传入西域,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良马等也传入中原。</p><p class="ql-block">- 拓展汉朝疆域认知:他带回的西域信息,使汉朝对西域的地理、民族、物产等有了系统了解,为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将西域纳入版图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相互传播,对后世中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骞的探险精神和外交成就,被司马迁称为“凿空”之举,其事迹成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佛学翻译家支娄迦谶:</p><p class="ql-block">约2世纪生卒年不详,又称支谶,是中国东汉时期来自月支国(贵霜帝国)的佛教僧人,也是最早将大乘佛教典籍翻译成中文的译经僧之一。以下是具体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生平经历:支娄迦谶于东汉桓帝末年到达洛阳,在汉灵帝光和、中平年间(178-189)进行佛经翻译工作,他通晓汉语,有时还和早来的竺朔佛合作,在洛阳从事译经十余年之后不知所终。</p><p class="ql-block">- 翻译成就:他译出的佛经几乎全属大乘,如《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等,内容涉及般若、华严、宝积、涅槃等部。其中,《般若道行经》是大乘般若学传入中国内地之始,《般舟三昧经》宣扬了阿弥陀佛净土信仰,是西方净土思想传入中国内地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译文特点:支娄迦谶的译文比较流畅,能尽量保全原意,但多用音译,后人说他译文的特点是“辞质多胡音”。他还常以无为、自然、本无等老子及道家词语来译般若经,使般若理论更快地传播开来。</p><p class="ql-block">- 历史影响:支娄迦谶是中国翻译和传播大乘佛教的创始者,他所译的大乘佛经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般若”学说后来成为汉晋南北朝时的显学。其弟子有月氏的支亮,支亮再传支谦,继承和发扬其学风,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p> <p class="ql-block">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东汉著名军事家、外交家,是史学家班固之弟,以经营西域闻名,被誉为“投笔从戎”的典范。以下是其主要事迹与贡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主要经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投笔从戎:早年曾为官府抄写文书,因感慨“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毅然投身军旅,随窦固出击北匈奴。</p><p class="ql-block">- 经营西域:</p><p class="ql-block">- 公元73年,奉命率36人出使西域,在鄯善国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夜袭匈奴使者营地,迫使鄯善归附汉朝。</p><p class="ql-block">- 此后数十年间,相继平定于阗、疏勒等国,击败匈奴势力及叛乱者,收复西域五十余国,使西域重新纳入汉朝管辖,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p><p class="ql-block">- 公元91年,班超任西域都护,驻守龟兹,进一步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巩固汉朝对西域的管辖:通过军事威慑与外交谋略相结合的方式,瓦解匈奴在西域的势力,维护了西域的稳定,延续了张骞开辟的中原与西域联系。</p><p class="ql-block">- 促进中外交流:其经营使丝绸之路再度繁荣,中原与西域及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持续,他还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虽未抵达,但增进了对中亚、西亚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留下深远影响:其“投笔从戎”的事迹成为后世励志典范,经营西域的功绩被载入史册,为东汉边疆稳定和民族融合作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班超在西域奋战三十一年,晚年因年老请求归国,公元102年回到洛阳,不久病逝,享年71岁。</p> <p class="ql-block">甘英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外交使者,以出使西域及尝试抵达大秦(罗马帝国)而闻名,以下是关于他的主要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主要事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出使大秦:公元97年,甘英受西域都护班超派遣,率使团出使大秦,意图建立直接联系。他从西域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库车一带)出发,经中亚地区,沿波斯湾沿岸西行,最远抵达条支(今伊拉克境内)和安息(今伊朗)西界。</p><p class="ql-block">- 未达终点的原因:当甘英使团到达波斯湾海边时,安息船工以“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为由劝阻,甘英最终未能渡海前往大秦,只得返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拓展地理认知:甘英的出使是中国古代官方使者首次抵达波斯湾地区,他带回了关于中亚、西亚及大秦的地理、风俗、物产等信息,丰富了汉朝对西域以外世界的了解,为后世研究古代中西交通提供了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 促进交流基础:虽然未抵达大秦,但此次出使进一步巩固了汉朝与西域及中亚各国的联系,为后来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甘英的出使虽未达成直接通使大秦的目标,但其行程之远、影响之深,在古代中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郑和(1371年—1433年,一说1435年),原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明代著名航海家、外交家,因七次下西洋的壮举闻名于世。以下是关于他的主要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主要事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七下西洋: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受明成祖朱棣及后续皇帝派遣,率领庞大船队七次出使西洋(泛指今印度洋沿岸及非洲东海岸地区)。</p><p class="ql-block">- 船队规模庞大,最多时拥有船只200余艘,船员2.7万余人,其中最大的“宝船”排水量约千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船队。</p><p class="ql-block">- 航线遍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到访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今越南、泰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p><p class="ql-block">- 主要活动:每到一地,郑和船队通过赠送礼物、贸易交换(以丝绸、瓷器等换取当地特产)等方式,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还曾调解当地纠纷,打击海盗(如消灭陈祖义海盗集团),维护海上秩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航海史上的壮举: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半个多世纪,比达伽马开辟新航路早数十年,在航海技术(如使用罗盘、天文导航)、船队规模等方面领先世界,是15世纪世界航海事业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促进中外交流: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的外销,也将胡椒、香料、象牙等异域物产引入中国,同时传播了中国文化,带回了各国的风土人情信息。</p><p class="ql-block">- 展现大国气度:郑和下西洋以和平交往、互利共赢为宗旨,不同于西方航海的殖民扩张,体现了明代初期开放包容的外交理念,对后世中外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郑和的航海壮举,是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辉煌篇章,其事迹被载入《明史》等典籍,相关传说在亚非各国至今仍有流传。</p> <p class="ql-block">铜壶</p> <p class="ql-block">铜镜</p> <p class="ql-block">大肚壶</p> <p class="ql-block">人顶油灯</p> <p class="ql-block">大秦骑兵</p> <p class="ql-block">城与陵</p> <p class="ql-block">青铜礼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用于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器物,是礼制的体现,象征着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 。以下是相关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种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炊器:主要有鼎、鬲、甗等。鼎有镬鼎、正鼎和羞鼎之分,按器型又有四足方鼎和三足圆鼎及有盖和无盖之分;鬲是饪食器,有三只袋足;甗由甑和鬲上下叠摞而成,用于蒸食 。</p><p class="ql-block">- 食器:包括簋、簠、豆、敦、盂、俎等。簋形似大碗,圆口,双耳,圈足,常以偶数与奇数鼎同时出现;簠为长方形,有盖,盖与器身造型相同而略浅;豆用来盛放干食或汤、羹类;敦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物;盂是敞口、深腹的盛饮器;俎是割肉用的砧板,祭祀时用于放祭品 。</p><p class="ql-block">- 酒器:常见的有爵、觚、觯、斝、尊、壶、卣等。爵是饮酒器,圆腹,口部前端有流,后部有尖状尾;觚为圆形,细长身,口沿和圈足外撇;觯形似尊而小,多数有盖;斝是盛酒器或温酒器,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一鋬,下有三足;尊有圆尊和方尊之分,口部侈大,粗颈,深腹;壶的器型较多,有圆形、方形、扁圆形等;卣是盛香酒的礼器,有椭圆口、圆筒形、方形及鸟兽形等多种形制 。</p><p class="ql-block">- 水器:主要有盘、匜、鉴等。盘为承水器,商代为圆形,敞口,平缘,腹较深,西周多为圈足;匜是注水器,长椭圆形,前有流,后有鋬,多有四足;鉴是大型盛水器,由盛水引申为镜子之用,平底,窄口缘,有肩,双耳或四耳 。</p><p class="ql-block">- 乐器:如铙、铃、钲、钟、镈、鼓等。铙又称“钲”或“执钟”,圆形,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铃状钟而小,腔内有铜舌,摇之发声;钲也称“丁宁”,状如小型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钟的上部为“钲”,下部为“鼓”,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成一组称“编钟”;镈是大型单个打击乐器,又称“特钟”;鼓最早发现于商朝,鼎盛于汉代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政治象征:在古代等级制度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使用的青铜礼器在种类、数量、形制和纹饰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是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工具 。</p><p class="ql-block">- 宗教祭祀: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具,人们通过使用精美的青铜礼器来供奉神灵和祖先,祈求庇佑,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之情。</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承:青铜礼器上的纹饰、铭文等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海贝</p> <p class="ql-block">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覆盖于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具有保护屋檐、排水和美化等作用。以下是关于瓦当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周:最早的瓦当形式多为半圆形,表面无装饰纹样,造型简洁古朴。</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城市建筑业发达,砖瓦制陶工艺发展,各国瓦当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多为图象瓦当,如燕国的饕餮纹半瓦当、齐国的树木双兽纹半瓦当 。</p><p class="ql-block">- 秦汉:秦代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流行各种动物图案;汉代是瓦当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大量文字瓦当,字体多为小篆 。</p><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受佛教文化影响,瓦当纹饰以莲花纹为主,云纹和文字瓦当逐渐减少。</p><p class="ql-block">- 隋唐:瓦当大多是饱满的圆形,莲花纹瓦当最为常见,有的外缘还饰有来自古波斯的联珠纹。</p><p class="ql-block">- 宋元:宋代开始多用兽面纹瓦当,与前朝相比,兽面纹的凶狠度降低,面部特征更加温和。</p><p class="ql-block">- 明清:明代宫苑官署建筑多用琉璃瓦当,纹饰以龙纹为主;清代瓦当基本延续明代风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种类与纹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字瓦当:有吉祥语如“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等,也有标明建筑物名称与用途的,如“甘泉宫”“鼎湖延寿宫”等 。</p><p class="ql-block">- 动物纹瓦当:常见的有龙、虎、朱雀、玄武等四神纹瓦当,还有鹿纹、豹纹、飞鸿纹、凤纹等 。</p><p class="ql-block">- 植物纹瓦当:以莲花纹瓦当最为常见,还有蔓草纹、云纹等 。</p><p class="ql-block">- 几何纹瓦当:包括云纹、葵纹、三角纹、方格纹等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功能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实用功能:瓦当位于屋檐最前端,能有效防止雨水渗漏,保护木制飞檐、椽子等构件免受风雨侵蚀,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p><p class="ql-block">- 装饰功能:瓦当上精美的图案和文字,为建筑增添了艺术美感,丰富了建筑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观赏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造型艺术:瓦当的形状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在有限的空间内,工匠们通过巧妙的设计,创造出各种精美的造型 。</p><p class="ql-block">- 书法艺术:文字瓦当的字体多为篆书,结字因势变体,用笔抑扬顿挫,曲屈富变化,具有粗犷纵逸的趣味,为书法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承:瓦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陶片</p> <p class="ql-block">玉圭</p> <p class="ql-block">编钟</p> <p class="ql-block">铜柱头</p> <p class="ql-block">汉代田园情景再现</p> <p class="ql-block">天鹅</p> <p class="ql-block">朱雀瓦当</p> <p class="ql-block">玉鞋垫</p> <p class="ql-block">陶冥器</p> <p class="ql-block">陶制排水系统</p> <p class="ql-block">小狗墓葬</p> <p class="ql-block">关中汉代陵寝布局</p> <p class="ql-block">铜戈</p> <p class="ql-block">青铜鼎和瓶</p> <p class="ql-block">青铜剑</p> <p class="ql-block">虎纽罐</p> <p class="ql-block">铜枪头</p> <p class="ql-block">花纹瓦当</p> <p class="ql-block">铁水凝固后的铁渣</p> <p class="ql-block">陶坐姿人俑</p> <p class="ql-block">跪姿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跪姿女俑</p> <p class="ql-block">椁木</p> <p class="ql-block">汉代养殖业发达,鸡、鸭、猪、犬、羊、牛都在其食谱中,汉高祖刘帮尤其爱吃狗肉,是有名的狗肉皇帝!</p> <p class="ql-block">- 皇后之玺:迄今发现的唯一汉代皇后玉玺,玉质温润,工艺精湛,是汉代玉器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汉武士俑</p> <p class="ql-block">油灯</p> <p class="ql-block">三足青铜鼎</p> <p class="ql-block">恩恩与爱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