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谷寺和戴笠墓

七哥行天下

灵谷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东南坡下,中山陵以东约1.5千米处,始建于天监十三年(514年),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金陵梵刹志》将其与大报恩寺、天界寺并列为大刹。<div> 明太祖朱元璋选定此处修建自己的陵墓明孝陵,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将原寺移到灵谷寺现址,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可谓山有灵气,谷有合水,故而命名为"灵谷禅寺"。用砖石砌成的无量殿(又称无梁殿),安置无量寿仏本尊,灵谷寺的寺匾额是朱元璋所赐,并敕封寺名"灵谷禅寺"。<br></div><div>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南巡时,临幸钟山,御赐"灵谷禅林"匾额,并书"<b><font color="#ed2308">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廓</font></b>"对联赐寺。<br></div><div> 清末毁于太平天国兵燹,曾国藩复建。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在灵谷寺原址建设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原灵谷寺则迁至东侧同治六年所建的龙神庙。</div> <div>灵谷寺山门,又叫红山门,匾额“灵谷胜境”。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div><div>门前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div><div><br></div> 阵亡将士牌坊<div>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是为纪念北伐阵亡将士而建。<br></div><div>坊前两只白虎,为下山虎、出林虎,势欲噬人。</div><div>史料记载为貔貅,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赠送。</div> 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坊前东侧有座賏屃,或为明代遗物,本为一对,另一只被移到廖仲恺墓前去了。 无梁殿,灵谷寺唯一的明代原物。因建筑为砖石拱券结构,故名。原供无量寿佛,又叫无量殿。后被作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祭殿。<div><br></div> 无梁殿以砖砌拱券结构建成,东西阔五间,长53.8米,南北深三间,宽37.85米,殿顶高22米,整体规模宏大。殿顶为重檐歇山顶,上铺灰身伟条色琉璃瓦,在建造工艺上展现出明代在砖砌拱券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水平。其殿顶正脊中部有三个白色琉璃喇嘛塔,正中最大的琉璃塔的塔座是空心八角形,与殿内藻井顶部相通,可向殿内漏光,这种功能性与工艺性结合的设计在中国现存的古建筑中非常罕见,体现了独特的建造工艺和设计构思。 正堂中央奉有“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张静江所题。<div>两边是“国父遗嘱”和“民国国歌”碑刻,四周内壁上嵌有110块黑色大理石碑,上面刻着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姓名、所属部队和军阶。<div>其中1至61块石碑刻1926年至1930年北伐期间阵亡的北伐军将士名单;</div><div>61至67块石碑上刻1932年淞沪会战中阵亡的第十九路军将士名单;</div><div>67至110块石碑上刻1931年至1933年华北抗战中阵亡的各部将士名单,共刻有阵亡将士<u>33224</u>名,全文165,0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阵亡者名录碑刻。</div></div> 民国国歌: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div>由中国国民党党员胡汉民、戴季陶、廖仲恺、邵元冲合作作词。原为广州黄埔军校的校歌,首次出自民国十三年6月16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中,对该校师生之训词。<br></div><div>北伐成功之后,中国国民党选择三民主义歌歌词为党歌并公开徵求伴随音乐。程懋筠的作曲在139名参赛者获胜,得到500银圆奖金。<br></div><div>1943年, 「三民主义歌」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三民主义歌」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被选择为世界的最佳的国歌。<br></div><div>国父遗嘱(國事版)<br>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鬥。  <br>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仍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条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br>筆記者:汪精衛<br>證明者:宋子文 邵元沖 戴恩賽 孫 科 吳敬恒 何香凝 孔祥熙 戴季陶 鄒 魯<br></div> 国民革命军第一公墓。<div>1929年国民政府为告慰阵亡将士英灵,在即将竣工的国父中山陵陵区范围内,确定以明灵谷寺旧址为阵亡将士公墓墓址,将公墓建在陵区内。但因阵亡名额太多,公墓不能全部容纳,经筹备委员会研究,决定采用“代表葬”法,以师为单位,从每个军阶阵亡将士中抽签选出一名代表入葬。北伐阵亡将士共有33224人,计60个师。</div><div>阵亡将士公墓基本沿袭明灵谷寺原有格局,由红山门、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牌坊、祭堂(今无梁殿)、革命纪念馆(今松风阁)、阵亡将士纪念塔(今灵谷塔)和阵亡将士公墓第一、第二、第三公墓组成。<br></div><div>抗日阵亡将士包括1932年淞沪抗战及后来华北长城抗战阵亡将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代表于1933年6月2日入葬,第十九路军阵亡将士代表78名、第五军阵亡将士代表50名,合计128名,以象征纪念"一·二八"之意;华北长城抗战阵亡将士代表也经抽签确定,于1934年底入葬公墓。<br></div><div><br></div><div>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制定春秋两季致祭阵亡将士办法:每年春祭日为3月29日,即<u><font color="#ed2308">黄花岗起义纪念日</font></u>;秋祭日期为<u><font color="#ed2308">9月3日,即抗战胜利纪念日</font></u>。<br><br>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阵亡将士公墓内修建戴笠墓及第七十四孟良崮战役殉国官兵纪念碑。<br></div><div>1949年后,阵亡将士公墓改为灵谷寺公园,首先被拆除是戴笠墓及第七十四孟良崮战役殉国官兵纪念碑;第一公墓改为花坛草坪;第二公墓建邓演达墓;第三公墓被废弃(却是保存最完整的)。<br></div><div><br></div><div>2001年6月,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 松风阁,原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馆。 阵亡将士公墓落成后,国民党党政军各界人士赠送了许多珍贵的纪念物,供公墓及纪念馆陈列,并对外开放,让游人观瞻。杨虎城将军赠送了石鼎一座,鼎刻"铭鼎垂勋"四字(现场介绍是刘镇华赠送的);<div>据史料记录,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赠送了一对高四英尺的紫铜狮子;天津市长张自忠赠送了高五英尺的紫铜鼎一只;陈济棠赠送的一只铜香炉供陈列祭堂;刘镇华赠送石罄一只陈放纪念馆外平台正中。此外,还有商震、何键、刘峙、关忠信、顾祝同、蒋鼎文、卫立煌以及许多其它团体和个人赠送的石鼎、铜鼎、石狮、银鼎、银盾、银花圈等纪念品。<br></div> <div>"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俗名灵谷塔。<br></div>塔高60米,九层八面,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混合构筑,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缩小,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便于游人凭栏赏景。建于1931年至1933年,造价35.5万元。由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与中国建筑师董大酉设计。塔内正中有螺旋型扶梯直上九层,共252级。塔外壁刻蒋介石题书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和由他撰写的《遗阡表》,还刻有黄埔军校同学录序。<div><br></div><div>塔内二至四层和五至八层壁嵌石碑分别刻有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词和北上前在黄埔军校的告别辞,分别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和吴敬恒书写,是一组十分珍贵的民国文化遗产。<br></div> 塔正门横帽上的"灵谷塔"三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中山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书。 灵谷寺九层看紫金山。 塔上看全景 灵谷寺中轴线。 现灵谷寺。 照壁书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 此银杏传说被朱元璋封过。 财神殿 东跨院的正厅为玄奘法师纪念堂,里面陈放着六面七级飞檐桃角檀香宝塔一座,塔内安放着玄奘法师的部分顶骨。<div>法门领袖九州仰,民族脊梁万世崇。</div> 万里艰辛求法不辞生死苦,一天岁月译传唯秉如来心。 墙上彩塑四大天王和十二时辰神将。 五万里取经天竺,八方共仰,唐主赞誉法门领袖;<div>千三年树范神州,百劫犹坚,鲁迅崇尚民族脊梁。</div> 灵谷松风<div>廖仲恺墓前,天色已晚,墓地多阴气,未曾往拜。</div> 这次到南京,就是想去拜祭下戴笠墓。现今有了抖音、微视频,找起来就方便多了。高德、百度、腾讯地图上均有标示。从灵谷寺左轴进去,到无梁殿平行处往西行,经第三公墓,至一环形处,南侧有两条路皆可通,此两条路回环相通,把戴笠墓围在其中,戴笠墓面积约二亩余。<div>七哥以为戴笠是抗日英雄,对民族的贡献功大于过,或许将来这墓还会重新建起来。此番拜祭,心中期望已久,作为老乡,江山人至今还享受着戴笠将军的遗泽,当年建造浙赣铁路,因为有戴笠,铁路就从江山过境,虽然线路上来说从常山走更近些。如今高铁时代,江山继承历史,是全国高铁列车停靠最多的县级高铁站,哦,北京--江山,江山--北京,高铁直达首都的县可有几个?(查了下,25个,浙江占八个)</div> 桂林胜境。第三公墓附近多桂花树。 第三公墓左手 环形道路 墓前水池,据传1951年戴笠墓被破坏时,墓中的乾隆九龙宝剑被弃于此。 墓前台阶,唯一整体残存。 被推倒在地的墓碑,“戴雨农将军之墓”被凿去,外形仍依稀可辨。右上为时间,左下的落款。<div>墓碑为苏州花岗石,规格与中山陵一致,以彰显其地位。题字者为国民党元老、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吴稚晖,碑的背面有章士钊撰写的墓志铭。铭文内容不详。</div><div>章士钊为戴笠写的挽联是所有挽联中最引人注目的:</div><div><b><font color="#ff8a00">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font></b></div><div><b><font color="#ff8a00">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font></b></div><div>蒋介石挽联:</div><div>雄才冠群英,山河澄清仗汝绩;</div><div>苛祸从天降,风云变幻痛予心 。<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横批:碧血千秋</div><div>杜月笙挽联:</div><div>春申三载,共赴艰危,十年戎马书生老;</div><div>大块文章,魂兮归来,千古功名尘与土。</div> 从家里出发时就带上12支香,取出些花生糖果饼,点香拜祭。恰有一河南少年至此,四人各三支香,同拜。<div>1953年毛泽东视察南京时,曾对戴笠墓被毁表示惋惜。</div><div>戴笠之死还是个历史之谜,还有许多玄玄的玄机。戴笠原名戴春风,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将名字改为戴笠,字雨农。关于改名,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其母蓝太夫人曾找人为他算命,算命先生称,他是六阴朝阳,杀重无制,五行缺水,名字中带水方大利,所以取名为戴笠,笠是一种雨具,与水有联系,后来他在做情报工作时的化名也多是与水相关的,如沈沛霖、洪森等。二是为了纪念与他一起考试的好友徐亮、王孔安等人,戴笠二字取自《车笠交》里的“<b>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提蹬,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b>。”表达交往不以贵贱而异,用以纪念生活贫贱时候的好友。戴笠在抗日期间使用的化名有27个,前面26个都带水,最后一个没带水。其秘书为其取了个“高崇岳”的化名,一点水没有,全是山。</div><div>戴笠飞机失事在南京岱山,也叫戴山,尸体发现于困雨沟,这和李密死于断密涧、庞统死于落凤坡相似。</div> 可有谁知道这墓前合影的五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