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石窟造像艺术的介绍中,犍陀罗艺术是高频出现的重要概念,它对东方佛教造像影响深远。特别有幸在家门口就参观了由深圳博物馆携手巴基斯坦国家遗产与文化署考古与博物馆局、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的“犍陀罗艺术展”,也因此对犍陀罗有了些许了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犍陀罗是南亚古国,核心区域包括今巴基斯坦东北部和阿富汗东部,公元前6世纪,它是古印度列国时代的十六大国之一,先后被波斯的阿契美尼亚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统治。</span></p> <p class="ql-block">作为丝绸之路连接南亚次大陆的重要枢纽,犍陀罗曾见证希腊及地中海古典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与中亚草原文明的交汇碰撞。公元1世纪左右,独特的犍陀罗艺术便在此诞生——彼时,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佛教,在历经六百余年无佛陀造像的阶段后,正是依托这种融合了希腊雕塑技艺与印度佛教思想的艺术形式,开启了像法传教的新时期。</p> <p class="ql-block">犍陀罗艺术对中亚与中国的佛教艺术影响深远。自两汉之际随佛教传入中国后,它逐步渗透到新疆、河西走廊及中原地区,其独特印记清晰地留存于中国新疆热瓦克佛寺、莫高窟、云冈石窟等诸多遗存之中。</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造像,明显可见犍陀罗艺术的印记:佛像面容多呈椭圆,鼻梁高挺且与额头自然相连,眉骨突出,眼神深邃,带着一种沉静肃穆的异域气质;服饰上,常表现为通肩式袈裟,衣纹厚重且呈平行的阶梯状排列,线条硬朗,颇具质感,这些特征都与犍陀罗艺术中对希腊雕塑技法的借鉴一脉相承,展现了早期佛教造像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下的独特风貌。</p> <p class="ql-block">犍陀罗文明的诞生(公元前1世纪~公元5世纪)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键陀罗一直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同语言、不同族群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统治者</span>掌控,文化面貌丰富多样,地区间文化类型互相混杂。</p> <p class="ql-block">键陀罗艺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1~3世纪)深受古代希腊与罗马艺术影响,流行来自地中海的建筑、尊像和装饰纹样。此时大乘佛教思想盛行,佛教艺术以灰色片岩雕刻为主,更创立了佛陀形象。佛、菩萨等形象具有古希腊与罗马雕塑的特征:波浪形卷发,衣褶厚重,衣纹流畅,面部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特征。晚期(3世纪中期~5世纪),犍陀罗地区经历动荡,政治中心西移至喀布尔河谷,艺术风格转变。印度笈多艺术也影响至西北地区。该时期以石膏造像为主,本土化风格日趋明显。5世纪70年代后逐渐衰落。</p> <p class="ql-block">太子诞生 3~4世纪 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此石刻为悉达多太子诞生的题材,摩耶夫人右侧帝释天的上部是一位携天鼓的神,天鼓的出现象征着向世间宣示佛陀的诞生。石刻整体线条流畅,人物造型婀娜优美,是3~4世纪键陀罗石刻艺术的经典作品。</p> <p class="ql-block">悉达多太子的驭者车匿与白马键陟诞生 ⬇️</p><p class="ql-block">3世纪 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驭者车匿是佛陀为太子时为其驰驱马车的仆役,后成为释迦车尼最早期的弟子之一。白马键陟是释迦牟尼逾城出家时的坐骑。作品呈现了王室马厩中,车匿的母亲正为新生儿沐浴,旁边的母马正给小马驹犍陟喂奶。键陀罗艺术中,白马犍陟与驭者车匿常一同出现。</p> <p class="ql-block">婆罗门占梦 2~3世纪 白沙瓦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这幅雕刻两侧有柱子隔开,应为一系列佛传故事中的一幅,右侧柱头为典型的古希腊柱式。画面中净饭王坐于中央,两侧人物各自坐在植物枝蔓编成的圆形座椅上,右侧为占梦的婆罗门,似乎正为国王讲述。左侧卷发的男子可能是婆罗门的弟子。二人左手中均持有水瓶,是印度婆罗门手中常见的持物。</p> <p class="ql-block">官廷生活与决意出家 2-3世纪 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此浮雕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表现宫廷生活,悉达多太子侧卧在寝台上,被诸多乐女、婢女围绕。太子右侧雕一倚坐像,发式作卷发状。下方为“决意出家”的场面,中间椅坐像应为太子,后面是婢女们酣睡的情状。太子发式由戴敷巾冠变为波状发髻,应是表现出家求道的观念形态。</p> <p class="ql-block">太子后官生活 1-2世纪 伊新兰堡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此浮雕表现了悉达多大子官中生活中的情节,描绘了太子婚后和耶输陀罗生活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太子夜半逾城出家 3-4世纪 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此石刻与同时期常见的侧身构图逾城出家题材有明显不同。太子正面向前,骑马跃出画面,呈现出割舍世俗世界的意涵,充满立体感。随从们手执兵仗伞盖,面向大子,呼之欲出。人物造型生动,雕刻细节突出,为3至4世纪犍陀罗地区石刻的经典作品。</p> <p class="ql-block">寻访仙人 2世纪 锭陀罗地区白沙瓦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悉达多太子出家后,曾到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的山中造访两位仙人,因不认同二者所说教法,离去后独自修行。此雕刻左侧草庵内为仙人,面前是大子与执金刚神。犍陀罗佛传故事中,太子出家断发后,换上修行者的衣服,自此从菩萨形象转变为佛陀形象。⬇️</p> <p class="ql-block">帝释窟禅定 ⬇️</p><p class="ql-block">佛陀在摩揭陀国一山中的帝释窟中禅定,帝释天、乐神般遮翼及忉利天的诸神前来拜访。乐神首先弹琴将佛陀唤醒,帝释天再向佛陀问法,在听闻佛法中获得了无上的喜悦,从而皈依佛陀。浮雕中央佛陀全珈趺坐于窟内,双手结禅定印,进入禅定状态。众神祇围绕佛陀等待说法。人物间穿插鸟兽、山石及林木,表明在荒野之地。</p> <p class="ql-block">魔女诱惑 ⬇️</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修行即将开悟时,魔王试图阻止。画面中释迦牟尼左侧的一对男女,为魔王和他的一个女儿,正摆出男女亲热之姿诱惑释迦。释迦牟尼右侧的两位女子身材姣好,是魔王的另外两个女儿,正以妩媚的姿势立于释迦身旁。</p> <p class="ql-block">降魔成道 2~3世纪 键陀罗地区 白沙瓦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方形台座上的释迦牟尼结跏跌坐,左手握衣角,右手触地印。释迦右侧头戴冠饰的王族人物望向释迦,被旁边一人按住正在拔剑的手。另侧有同样王族装束的按剑人物。释迦右侧身后为手特金刚杵的佛陀护法执金刚。这一剑拔弩张的场面,表现了魔王欲伤害释迦而被其子制止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伊罗钵龙王礼佛 2-3世纪 白沙瓦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恒河中有伊罗钵龙王宣说二偈语,无人能解。后有一摩纳婆(意为年轻人)向佛陀讨教含义并告知龙王。龙王闻后欢喜雀跃,询问是否佛陀相告,因为世上除了佛之外,再无人能解答,摩纳婆如实回答,龙王即前住礼敬佛陀,画面中佛陀施无畏印,全跏跌坐于台座,下方绘一身躯扭动的蛇,正是伊罗钵龙王化为原形前往礼佛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须摩提女传说 2-3世纪 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须摩提女传说,属于佛教因缘故事系列。相传有长者之女名须摩提,美丽端庄,精通各种梵行,尊信佛法。后嫁入信奉外道之家,受诸外道逼迫。她登上高楼,焚香请佛,祈求佛陀帮助。随后佛陀化现,度化众外道。此作品表现了须摩提女正在与耆那教僧侣打斗,佛陀从天而降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舍卫城神变 2-3世纪 白沙瓦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画面中佛陀居中坐于芒果树下,着袒右肩式袈裟,结转法轮印,全跏跌坐于莲花上。佛陀两侧分立弥勒菩萨与观音菩萨,背后二人应为梵天和帝释天。此作题材说法不一,或描述为“佛三尊像”“一佛二菩萨”,或阐释为“舍卫城神变”。</p> <p class="ql-block">优填王造像 2-3世纪 白沙瓦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此石刻中佛陀着袒右肩式袈裟,结转法轮印,全跏跌坐。佛陀右侧一人衣着华丽,呈贵族样貌,是为佛陀造像的优填王,手抱一结禅定印的小坐佛像献给佛陀。</p> <p class="ql-block">忉利天降下 1~2世纪 斯瓦特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此雕刻中有三道宝阶,宝阶上生长着三棵菩提树。中间宝阶最下一级有一对脚印,象征佛陀,左右两侧宝阶上站立着双手合十的梵天和帝释天,宝阶下足迹前有一跪迎的比丘,为莲花色比丘尼,为转轮王的化身。此作品即为键陀罗地区早期以象征物来表现佛陀形象的代表之作,极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释迦年尼成道之后,趁弟子们在夏安居(雨李安居精修)之时,上忉利天(意为“三十三天”)为去世的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一去九十日不归。弟子优填王因忧思过度而患病,便召集全国的能工巧匠用牛头旃檀木雕做了一尊佛陀像,这便是世间上第一尊释迦年尼佛造像。</p> <p class="ql-block">佛陀涅槃 2世纪 白沙瓦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涅槃图像主要表现右胁累足而卧的释迦,此卧式也称“狮子卧”。此外还刻画释迦的弟子、外道、众神、摩罗族人等,重要人物的行为举止基本见于《涅槃经)中。此石刻中,立于释迦床头者为执金刚。床前坐三名弟子,左起第一位掩面而泣,可能是跟随释迦时间最长的阿难。</p> <p class="ql-block">佛陀涅槃作为佛传故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犍陀罗艺术中以写买风格着重表现。在犍陀罗的佛陀涅槃浮雕中,除了表现涅槃场景外,还会将涅槃后佛陀入棺、茶毗(火葬)、分舍利、起塔供养等场面桉照时间顺序表现出来。犍陀罗的涅槃图开创了其后中亚、东亚涅槃图的基本图像模式,成为佛教涅槃图的范本。</p> <p class="ql-block">佛传故事(降魔成道、初转法轮、离开毗舍离城、力士移山、佛陀涅槃)2-3世纪 白沙瓦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佛传图浮雕根据释迦牟尼佛传记雕刻而成,作品自上而下分别雕刻了五个场景,分别为降魔成道、初转法轮、离开毗舍离城、力士移山、佛陀涅槃。</p> <p class="ql-block">施转法轮印佛坐像 4世纪 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此像表现的是释迦初转法轮时的情形。佛陀身着袒右肩袈装,双手施转法轮印,结金刚跏跌坐。此尊面容星椭圆形,五官匀称,头顶肉髻较小,属典型的犍陀罗风格,身躯强健、匀称,仿佛能感到衣下躯体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僧人为佛陀施座 ⬇️</p><p class="ql-block">此浮雕表现众僧人为佛陀搬来宝座的场景。佛陀有头光,神情悲悯寂静。其前方下层为三名比丘,分别持壶、执拂尘与抬宝座,上层为右手做手印的世俗人物与两位双手合十的长发修行者。佛陀身后亦为世俗人物。众人目视佛陀,神情崇敬。画面左侧有一柯林斯柱子,柱身刻一坐佛。画面线条流畅,生动自然,属键陀罗晚期作品。</p> <p class="ql-block">弥勒菩萨坐像 4~5世纪 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此像椭圆形面庞,束发,双目圆睁,唇上有小胡髭,额前有两圈卷发,身后头光破损。左手持水瓶,右手残断。持水瓶是弥勒菩萨作为婆罗门修行者的一大特征。菩萨配宽大项圈,戴项链、臂钏、手环。左肩披天衣披肩,身形壮硕,肌肉线条明显,属犍陀罗晚期代表性作品。</p> <p class="ql-block">菩萨的梵文原意为“追求觉悟的有情众生”。键陀罗艺术中的菩萨造像,既有表现成佛前的悉达多王子,也有作为未来佛的弥勒菩萨,后来还有观音菩萨。菩萨的出现代表了佛教从小乘向大乘发展,开启了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双重追求。修菩萨行者一方面要自己积世修行,达到彻悟的境界;另一方面要在现实的苦难中救助他人,帮助他人走向觉悟的世界,具有智慧与慈悲的双重面向。菩萨在古印度佛教中为男子形象,流传到中国后,随着菩萨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具有的深切人情味,便逐渐转为温柔慈祥的女性形象。佛教雕塑中,菩萨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国的贵族的服饰装扮,显得格外华丽而优雅。</p> <p class="ql-block">金刚手菩萨 青铜9-10世纪 白沙瓦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此菩萨像后有圆形头光及舟形身光。面部修长清秀,鼻梁挺直,弯眉与鼻梁相连,目光下垂,嘴角略露微笑。颈前饰璎珞,左手握持金刚杵,右臂残缺。下身着裙,身体健壮修长。⬇️</p> <p class="ql-block">四莲花生紧那罗华盖 2-3世纪 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紧那罗是一种人首鸟身的神灵,推测为奏乐跳舞的乐天,能赐予幸福和安乐。作为浮雕中常见的随待,紧那罗有时被完全表现成人形。此作品下方升起五条莲茎,莲茎末端盛开莲花,莲茎上清晰表现了四个紧那罗,其中两位手持华盖。</p> <p class="ql-block">僧房中的情侣 1-2世纪 斯瓦特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此浮雕表现了印度式拱形僧房下一对男女相互爱慕的情景。男子手持环状物站立,女子左手持镜形物,右手似在整理头饰。整件浮雕体现了犍陀罗雕塑写实的艺术风格,并结合了印度本土雕塑的部分特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