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看这本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系罗新教授主编的《彼美淑令:北朝女性的个体生命史》,实话说,还是有点费力的,算是看过的历史类书籍中比较偏学术考证的一类书——根本就是论文的结集。何况,北朝历史对个人而言,又不如汉唐宋明清等熟悉,于是看着看着就有点情绪不高——作为一个后世旁观者,熟悉的历史背景当然更容易激起人想看八卦的心。但是,无论如何,还是看看停停,坚持看完了全书,所以要给自己点个赞!<br> 这本书由罗新等八位作者,共十一篇文章组成。从标题看,主角大约十二三位,有北魏陈留公主、南安惠王元桢王妃仇氏、鲁阳蛮女文罗气、博陵崔氏的崔宾媛、孝文帝孙女清河王元怿第三女元季聪、平原郡王段韶王妃元渠姨、柔然可汗阿那瓌两个分别嫁给西魏皇帝魏文帝和东魏权臣高欢的女儿(都叫茹茹公主),以及嫁给元姓宗室的卢兰、卢贵兰姐妹等等。但真要摊看开,涉及的北朝女性可不仅仅上述文章标题中的女性,与她们发生过关联或者存在比较关系的女性,也在故事中出现。</h1> <h1> <font color="#ed2308">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崔宾媛以及相关女性的故事:</font>出身“四海大姓”博陵崔氏的崔宾媛为了维护娘家的高贵门第,也为了照顾早逝的弟弟之女崔徽华,毅然决定为自己的二儿子迎娶崔家这位因病致盲险些低嫁的侄女为媳,被世人认为“大义”。而这位不幸瞎了一只眼睛的崔徽华,活得也很励志,特别爱读书,与丈夫李翼所写的诗文,大概到编纂《魏书》时还能看数十篇,由此可想而知两人的原作没佚散前数量应该不少。这样看来,崔徽华和她的丈夫李翼倒和后世宋代的李清照赵明诚夫妇有些类似,算得上琴瑟和鸣,志同道合。而这样和谐的家庭氛围,肯定与当婆婆的崔宾媛性格宽厚分不开。</h1> <h1> 而崔宾媛除了儿子之外还有三个女儿,分别叫李令仪、李敬仪和李幼芷。在崔宾媛大约六十岁去世时,嫁到华北高门范阳卢氏的大女儿李令仪回家奔丧,竟因哀恸太甚,悲伤而死。虽然不值得提倡,但在当时,可以从“大孝”去弘扬。题外话则是,中医理论讲的情绪致病(甚至致死)是非常有道理的,就看“李令仪在范阳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举声号哭,即昏厥一整夜,苏醒后连续六天不吃不喝。”再长途奔波一番,铁打的身体也耗不住这样折腾吧。但从另一方面讲,母女如此情深,还是挺让人动容的。 </h1> <h1> 崔宾媛的故事,是整部书中最有戏剧性的一个故事。但就是这样,整篇文章因为是围绕众人的墓志开始分析展开的,真要读,还是不如通俗历读物那样通畅有趣。但实际上,这也是作者尽了很大努力在挖掘之后呈现的人物故事了,<font color="#ed2308">原因是原始资料太少。</font>如书中序言所说:(这部论文集)共同点在于都是以北朝墓志提供的零碎信息为线索,探索女性在那个时代的人生痕迹,可以算是某种程度上的个体生命史。而之所以要用“挖掘”,则和女性长期以来在历史上的地位有关。<br>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全社会人口的男女性别占比一直是比较接近的,男女人口各自的总数不会有很大的差别,然而出现于历史著作的人物中,男女比例之悬殊却是肉眼可见的。当然,女性隐身在历史舞台的后面,并不是她们主动的选择。<font color="#ed2308">女性,其实是被制度性地排除在历史编纂之外的。</font>”“社会制度中的男女不平等,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不平等,在岁月流逝、参与历史的人都死去之后,不仅没有缩小或拉近,相反,通过历史编纂,这种不平等反倒扩大了,被历史著作绝对化、正当化了。在这个意义上,古之正史(或与正史地位相当的官定史书)作为官方裁定的有关过去的说法,非但不能伸张正义,反而是一种维护不平等的意识形态工具。”</h1> <h1> <font color="#ed2308">这本论文集的可贵意义因此显现:</font>整理这些遥远时代里,正史上那些惊鸿一瞥或者根本没有留下姓名的女性,努力写出她们的人生故事,也许可以说,也是从微观历史的角度,为那些没有在正史上留下一点声音的女性,做一点记录吧。<br> 除此之外,犹如人与人总是爱从比较中去获得幸福感或认同感一样,写历史人物,也避免不了比较。比如书中写柔然可汗阿那瓌为了联盟,先后将两个女儿嫁给西魏皇帝魏文帝、东魏权臣高欢,两个茹茹公主也都异曲同工地红颜薄命;也写嫁于北魏元姓宗室的卢兰、卢贵兰姐妹,更是用到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卢兰嫁给宗室元脩义,生一子,卢贵兰嫁给章武王元融,生了三个儿子。两姐妹的丈夫同年一病死,一战死,然后是北魏局势动荡,两家都在尔朱荣拥立彭城王元在之子元子攸为帝后发动的“河阴之变”丧失了不少亲属。然后两姐妹不得不随着各自儿子的政治选择,分别迁居去了长安(西魏)与邺城(东魏)。此生当然是不复相见。而两姐妹儿孙的结局呢,最初是妹妹卢贵兰看上去整体不错,由于诸子在东魏仕途顺利,应当晚年还比较幸福,没有再遭遇什么大的变故。而姐姐卢兰虽较妹妹长寿几年,独子元均却去世在前,因此,当卢兰以六十七岁终于长安时,“除了孙儿辈,她在人世间大概已无亲人了。”</h1> <h1> 卢氏姐妹对比着进行的人生故事还没完。<font color="#ed2308">卢兰死后不久,魏周禅代,中国北方正式进入了北齐与北周的对立时代,两姐妹的家庭也迎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font>559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大诛元氏,“自昭成已下并无遗焉”。卢贵兰的儿孙,应该都死在了这场屠杀之中。而北周境内的元魏宗室,作为前朝宗室却受到很高的礼遇,这其中,尤以卢兰的孙儿们仕宦通达。这应当得益于他们家女性在北周时期的两次婚姻:西魏末年,宇文泰为宇文护娶元均之女(卢兰孙女)为妻,杨坚掌握北周大权后,又为世子杨勇娶元矩(卢兰之孙)之女为妻。特别是因为与杨坚家族的联姻,元矩得以“拜少冢宰,进位柱国,赐爵洵阳郡公”。元矩兄弟的后代绵延不绝,至唐代还能看到记载。</h1> <h1> 掩卷长叹。这才是历史给人的另一层启示。一时的得失,放在历史长河中,不值一提。今天你得到的,不用欢喜,因为长久不了;今天你失去的,也不用懊恼,因为也不会一直让你失去……每个人就是来这世间体验一次悲欢离合的,而欢乐和痛苦,都是成对出现,犹如卢氏姐妹,也如看似仗势欺人其实同样命薄的茹茹公主两姐妹。所以,<font color="#ed2308">把人生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去看,一切都是烟云,最重要的,是你的体验。你感受到什么,才是你真正得到的。</font></h1><br><br><br> <br><br><font color="#ff8a00">[《彼美淑令:北朝女性的个体生命史》,罗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font><div>备注:插图来自网络,陈全胜绘画。<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