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翻开泛黄的族谱,纸页间流淌着谭氏家族数百年的风雨。作为谭行义的后人,我常在夜深人静时轻抚这些工整誊写的文字,仿佛听见祖先的脚步声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传来,穿过宋元明清的更迭,最终落脚在潼川府三台县。族谱开篇便道:“自吉安而迁蜀,卜居三台”,这十二个字背后,是先祖们跋山涉水的艰辛,更是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盼。</p> <p class="ql-block">细读谱例,更觉先人用心良苦。他们用严谨的笔触记录着家族的每一段故事——“无子者书无嗣,无后者书绝传”,这些看似冰冷的规则里,藏着对生命延续的执着。我时常想,若不是先祖们这般执着地守护着这份记忆,今天的我们又怎能知晓,那些曾在三台土地上耕读传家的先辈们,也曾有过怎样的悲欢离合。</p> <p class="ql-block">从始祖到十二代孙,族谱里密密麻麻的姓名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有任湖广黄州府知府的谭文蔚,有迁居中江马蹄垭的谭世英,更有无数默默守护着家族血脉的普通族人。每当看到“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蜀”这样的记载,眼前便浮现出先祖们肩挑背扛、跋山涉水的画面。这些泛黄的字迹,不仅记录着血脉的延续,更镌刻着一个家族的迁徙史诗。</p> <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三年,先祖谭体贤续修家谱时写下:“恭恩公之德,行义公之烈,皆足为后世法。”这两句话让我想起小时候听过的那些故事——关于先祖们如何在乱世中守护家园,如何在太平时造福乡里。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最终都化作了纸页间的墨迹,成为家族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动容的,是关于谭行义先祖的记载。这位福建提督戎马一生,最终殉职于任上。族谱中写道:“公生于康熙四十五年,卒于乾隆三十八年,享年五十有四。”这简单的十五个字,却让我在无数个夜晚泪湿衣襟。他不仅是史书上的一个名字,更是我们血脉相连的亲人,是家族永远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偶然得见先祖手书的五言诗,墨迹间透着文人的风骨:“玉垒山晴雪,浮云拂晓风。圣贤虽已矣,余韵尚留中。”这首题在画作上的小诗,让我仿佛看见先祖执笔凝思的模样。他写的是玉垒山的雪景,道的却是对先贤的敬仰,这份文脉的传承,至今仍在我们血液中流淌。</p> <p class="ql-block">当我在《三台县志》中读到乾隆亲撰的碑文时,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生荣死哀”。皇帝亲笔写道:“尔谭行义,性行端良,才能敏练……”这些充满赞誉的话语,不仅是对一位封疆大吏的肯定,更是一个家族永远的荣耀。抚摸着泛黄的书页,我仿佛听见了当年祭奠时的钟鼓之声,看见了三台城中那座巍峨的碑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