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要知道:自源性心理问题中“自我因素”是什么?(儿童心理健康系列谈5)

龙首仁

<p class="ql-block">自源性心理问题,是指由于个人自身的一些特质所决定的、基于自身气质性格特征而导致的心理问题。生物学因素和遗传特征是一些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在来源。某些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ADHD等)与家族遗传基因特质有关,神经发育异常或大脑化学物质失衡可能增加风险。还有一些孩子在发育成长和性格形成过程中,较深受到特定外部环境影响,形成难以与他人正常交流的性格特征。内向性格与不良自我感受也经常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来源之一。</p> <p class="ql-block">1)气质类型影响。遗传因素与气质类型具有内在相关性。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西波克里特提出著名的“体液说”。在此基础上,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时期心理学家格林创立“气质学说”。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个类型。同时,气质类型又与儿童心理问题具有特殊的内在联系。多血质、胆汁质性格上天生豪爽。典型的胆汁质性格如张飞李逵都是爆发迅猛、简单粗暴。而粘液质、抑郁质的人,则往往具有明显内倾性特质,多愁善感、情感细腻、心胸狭窄,容易小心眼。天生羸弱孤僻,想象丰富而不善交际。有什么问题都憋在心里,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在根源。</p> <p class="ql-block">2)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据对一些母亲孕期与出生情况的监测表明,母亲孕期感染、营养不良、药物滥用或早产、低体重儿等,都有可能影响儿童神经发育,进而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p><p class="ql-block">此外,慢性疾病或残疾都可能影响到儿童心理行为的正常发育。长期患病(如癫痫、自闭症谱系障碍)或身体残疾都可能引发心理适应困难。对有类似情形的孩子,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注。</p><p class="ql-block">3)孩子性格形成与塑造中引导的缺失。先天气质类型固然对性格具有很大影响,但家长和老师的培养往往具有更大的作用。因为性格形成与外部环境氛围、习惯养成呈正相关关系。如在成长过程中因引导缺失导致人格不健全、自卑、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否定等,都会成为以后心理问题源头。所以在孩子幼年童年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都应该对孩子性格培养发挥更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4)个体性格易感性特质根源。敏感、内向或高反应性气质的儿童更易受环境影响,出现情绪问题。遇上同样的事,一般人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但那种林黛玉性格的人,就会长时间纠结,翻来覆去,久久不能释怀,成了一个心病。也许一个很小的事,对于性格内向或者敏感、偏执型的人,就可能会成为很重的心理负担。如果这种包袱不能及时卸掉,那么对他而言,一个很小的事也会被放大成很大的问题。一些在别人眼里根本算不上什么事儿的事,到了他那里却经常会进行灾难化想象,并且会把想象中的灾难性后果在心里无限放大,好像天就要塌下来了。这种性格的孩子就更容易受到自我伤害。</p><p class="ql-block">天生胆小怯懦、心思细腻、过于敏感的孩子,经常更容易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性因素与之交互影响,也是容易诱发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应当指出,我们说儿童心理问题有家源性、校源性、社源性和自源性四个方面的来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说某个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只有某一种来源所造成。各种因素也不是各自孤立发挥作用的。这些因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你中有他、他中还有其他,交互影响,互为因果。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多因一果,即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患。这体现了儿童心理问题来源的极为复杂性,也决定了辨识、认知儿童心理问题的难度。</p> <p class="ql-block">【守护童心健康 我们共同努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原创不易 感谢鼓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