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信子的美篇

风信子

<p class="ql-block">三伏天,每天的最高温度也只有35度左右,太阳也有点疲劳,时不时会去云层里躲一躲。可这天气偏像个密不透风的焖锅,又热又闷,坐在26度的空调房里啥事也不干,刚刚好。拖个地买个菜,汗珠滴滴地往下窜,非把衣服湿得能拧出水才肯罢休。那么,在我们儿时,没有电风扇更别说空调了,只有一把蒲扇的那个年代,是怎么过日子的呢?</p><p class="ql-block">思绪回到童年,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不是那么清晰了!但有些画面还是历历在目。在不用干农活的日子里,竹林是我们一群孩子的欢乐天地。既可以乘凉也可以玩耍。夏天的竹林是清凉的,阳光透过竹叶洒下来,有蝉鸣和竹叶的沙沙声。有人两手扶着竹子,两脚像两个铁环似的紧巻住竹子,手一伸,脚一缩,蹭蹭地往上爬,真像一个机灵的小猴子。有人则弄几个绳子往两棵粗壮的竹子上一系,一个简易的秋千做好了,游哉悠哉。河里更是天然的清凉池。农村的池塘或者小河边一般都种有树,树荫把河水拢在怀里,暑气一下子就被滤掉了,在水中扑腾的娃咋闹都没人管。那时的娃,好像天生就会游泳,不用交上那么昂贵的培训费啊!年纪尚小的孩子,自然不能下河,那灌满了水的渠道,自然就是他们的乐园了!光溜溜的、黑黝黝的泥鳅一般的男孩,拍打着,追逐着;或躺或坐,或爬或游!渠中偶尔还会有跟着河水一起上来看看世界的小鱼,那一场抓鱼大战开始了!哪怕手指长的小鱼,也能乐上半天。</p><p class="ql-block">当然,农村孩子三伏天里干农活——“双抢”是少不了。为了避开大太阳,大人们都在天蒙蒙亮和傍晚前下地干活。记忆中,“早工”我没出去干过,也许是父母看我们睡得正香,不忍心喊我们。当然我们会把家务活都收拾停当——做早饭、洗衣服。下午3点后该出工了!家家户户拎着一个大大的褐色的搪瓷茶壶,里面撒了一把劣质的茶叶,可也香气扑鼻。来到田埂边,挽起裤管,双脚伸入滚烫的水稻田里的那一刻,像被无数细小的火粒裹住,从脚底直冲上来。泥水的温度比盛夏的日光更蛮横,贴着皮肤的瞬间,毛孔像是被猛地撑开,热意顺着血管往四肢蔓延。脚往下踩时,稀软的泥层裹着碎稻根硌在脚底,微微发痛。裤脚沾着的地方又湿又烫,像贴了块发烫的湿布。阳光晒在背上,田里的热气往上蒸腾,整个人像被装在一个闷热的蒸笼里。实在受不了了,就上田埂上休息一会。看看那被泥水泡过的小腿,又红又痒,还有轻微的刺痛感。但是田边那红茶咕咚咕咚地一下肚,似乎舒服多了!</p><p class="ql-block"> 大人们一般要干到7点多才回家,我们小孩则收场的比较早。我们回家还要干许多降暑的活呢!“双抢”那么辛苦的日子里,自然有汽水、汽酒可以享受,我们把它们放在一个篮子里,篮子上系上一根绳子,慢慢地往下放,直到把篮子没着水,就把绳子的另一头系在井沿边。汽水差不多凉透了,我和弟弟就开始给水泥场地“洗澡”了!傍晚的水泥场地被晒得发烫,空气里飘着灼人的热气。几桶井水猛地泼上去,“滋啦”一声腾起白雾,水珠在地面上急速滚动、渗开。原本烫脚的地面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灼热,场地上凝着一层薄薄的湿凉,连周围的空气都仿佛被沁出几分清爽。搬出桌椅,端上简单的饭菜,打开冰镇的汽水,“砰”一声响,气泡在舌尖炸开,再摇着蒲扇,赛过神仙!那大概是累了一天的农人们最惬意的时候了!洗碗时刻最熬人,蚊子像轰炸机似的嗡嗡地围过来,汗水哒哒哒地流下来。这时温馨画面上演:妈妈们洗碗,孩子们轮流“打扇”。孩子双手紧握着蒲扇,对着大人上下不停地摇动扇子,摇得有时人都跳起来了,恨不得自己成个小风扇。扇子能带来多大多凉爽的风呢?但我想此时的风,吹在大人身上比什么都凉爽。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妈妈在为我们“打扇”。我们总在妈妈轻轻地摇扇中入眠,我们也总在差不多要热醒的半夜,迷迷糊糊感受到妈妈的蒲扇送来丝丝凉爽。</p><p class="ql-block">不知什么时候,老爸买来了零件,叮叮当当捣鼓了半天,自己动手组装了一台台式电风扇,那是我们生产队第一台电风扇。在那时,能享受到电风扇带来的凉爽,不亚于现在躲在空调房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