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华艺术宫的前身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以独特建筑风格和精彩展览,向世界呈现中国发展成就与文化魅力。如今,它成为集展览、研究、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殿堂,推动艺术交流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热度居高不下,开展数日参观人数已超28万,日均达1.8万人次,单日最高达23,270人次,(截止到8月8月)创中华艺术宫建馆十年来单日接待纪录。此次展览堪称上海近年文脉最深厚、规模最宏大的德化瓷展,带来超两百件白瓷珍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将于2025年7月18日 - 9月19日在沪举办。中华民族传统宇宙观中,“白”是“道”所在、化育万物之源,德化白瓷诠释了这一理念。德化3700年前开始青瓷烧造,宋元白瓷成海上丝路珍宝,明代获“中国白”等美誉。本次展览旨在体系展示其历史与成就、挖掘精神内核、研讨跨文化价值等。展品分“盛世鼎新”“历史钩沉”“未来可器”三板块。上海海纳百川,间接参与其流通,是市场引擎与高地。展览将延续丝路文脉,推动德化白瓷国际化,它或成中华民族文艺复兴标志。</p> <p class="ql-block">此次“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特点鲜明。它体系化展示德化白瓷历史传承与当代成就,分三个板块呈现不同时期作品。意义重大,既深挖其精神内核,研讨跨文化价值,又探索当下意义与产业前景。展出作品丰富,虽未明确国宝级文物数量,但有夏商隹鸟等古代遗珍。布展精心,以泰兴号沉船装置为中心,环绕展示历代珍品。开展后,预计会吸引众多观众,大家将在此领略德化白瓷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上海世博会福建馆镇馆之宝《世博和鼎》烧制技艺旷世空前:配方难、制坯难,成型难,刻划难,捏塑难,装窑难,更难的则是必须经两次1310度高温烧成。鼎的形态雄浑壮观,鼎身中国吉祥纹饰和世界和平标志性符号相映成趣,北京奥运记忆与上海世博精神完美交融;鼎内集各国国花玉兰花、梅花、牡丹花、菊花等争相开放,繁花似锦,巧夺天工,如脂似玉,一派生机勃勃的和谐景象。作品动用陈仁海大师独家秘制的原生态中国白陈泥,汇聚祖先瓷雕烧制智慧,运用世界瓷都德化中国白瓷雕烧制技艺,将中国白艺术与养生科技完美融合,经过上百次的周折,历经三年多的精雕细磨,攻克大型中国白瓷雕烧制的世界性难题,全球唯一的《世博和鼎》终于横空出世。</p><p class="ql-block">保额5.6亿元《世博和鼎》是中国白·陈仁海的代表作,具有独特崇高的历史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是世界陶瓷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被陶瓷界誉为"千年一宝,世界瓷王"。该限量定制的袖珍版《世博和鼎》成为最令人瞩目的标志性世博收藏品,升值潜力无限。</p> <p class="ql-block">文质彬彬的德化瓷:中国古代哲学一再强调"文"与"质"的平衡:《论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心雕龙》曰:"文质彬彬,骨气充盈则质胜,辞采斐然则文胜。"可见,内在品质(质)与外在修饰(文)相辅相成,方能成就君子之德、器物之美。</p><p class="ql-block">德化陶瓷正是这一理念的完美示现,它以精湛的工艺、精妙的形象和精深的人文内涵,生动诠释着中国文化的品格和德性,可谓"文质彬彬,然后中国白"。(项笠苹"德化瓷语系列")</p> <p class="ql-block">仅凭德化瓷过硬的"素质"本身,即足以体现中国文化的雅致、诗性、写意性、精神性和高级感。德化瓷温润如玉、纯净如玉,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对"质"的重视。君子比德于玉,德化陶瓷可比德于君子,亦映射了县名"以德化人"的美好寓意。</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堪称"素以为绚兮"思想的典型体现,其洁白无瑕完美地可视化了中国文化强调内在品德的素朴如白底、礼仪文饰如同色彩的思想。而德化白瓷的白,从青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建白、高白到孩儿红等等,又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不正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品性?</p> <p class="ql-block">玉玲珑梅瓶</p><p class="ql-block">作者:陈明华</p><p class="ql-block">作品以传统"梅瓶"为造型,小口短颈突出瓶身修长挺拔的特点,五国国花象征各国人民团结、友善、互爱、和平、共赢、共创美好未来的愿望。作品造型古朴典雅,主创通花手工制作,主要的装饰是刻划、堆贴、透雕、浮雕四种类型,花纹较生动,明暗精致,胎质致密,透光度十分良好。整件作品厚重大气,制作精良,既弘扬中国文化,展现中国陶瓷雕刻技法及工艺水平,同时突出主题,内涵丰富,有重要的纪念意义。</p> <p class="ql-block">梅园鹿语</p><p class="ql-block">作者:林灵月曾朝晖</p><p class="ql-block">作品以"梅花鹿头像"为主题,巧妙地将灵动的鹿与清雅的梅相结合,让传统陶瓷艺术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德化瓷以其细腻温润的质地、晶莹剔透的釉色闻名遐迩,素有"中国白"的美誉。选择梅花鹿作为创作主体,是因为鹿在中华文化中一直是祥瑞、长寿与优雅的象征,常被视为仙人的坐骑,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梅花,迎霜傲雪,花瓣柔美却蕴含坚韧的生命力,象征高洁品格与不屈精神,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将梅花与鹿结合,是一次美好寓意的叠加与升华。</p><p class="ql-block">在造型设计上,鹿头作为核心,采用写实与艺术夸张相结合的手法。鹿眼以圆润细腻的瓷珠塑造,微微上扬的眼角与温润的釉色,让眼神透露出灵动与温和,仿佛饱含对世界的好奇与善意。鹿鼻小巧精致,微微隆起的弧度细腻的纹理,展现出德化瓷高超的雕刻技艺。鹿耳则采用薄胎工艺,耳尖微微前倾,似在聆听周围的动静,将鹿的警觉与机敏刻画得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许瑞峰</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150x150x320 mm </p><p class="ql-block">玄</p> <p class="ql-block">草帽</p><p class="ql-block">作者:林灵月曾朝晖</p><p class="ql-block">草帽的设计亮点在于其独特的材质组合和精美的装饰。德化瓷的温润质感与草帽的粗糙质感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还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美感。手工陶瓷花的点缀则为草帽增添了一份浪漫和诗意。不同种类的花卉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主题进行选择,如玫瑰象征着爱情、牡丹象征着富贵、百合象征着纯洁等,使草帽不仅是一件实用的物品,更是一件富有寓意的艺术品。此外,德化瓷草帽的色彩搭配也十分巧妙。德化瓷的白色通常作为主色调,给人一种纯净、高雅的感觉。而手工陶瓷花则可以根据不同的花卉种类和设计需求,采用不同的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洁白的德化瓷相互映衬,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鲜活。</p> <p class="ql-block">结结</p><p class="ql-block">赖喜荣</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180x180 x 300 mm</p> <p class="ql-block">盛世鼎新:鼎新,既是上海世博会相关作品"世博和鼎"对传统鼎器的创新演绎,也是德化瓷不断锐意求新的写照,亦勾连了上海的城市记忆。该板块汇聚了当代陶瓷大师的各类经典力作,作品主要分器物和人物两大类,并设若干小专题。比如将不同大师的观音作品并置展出,可由此领略其在技法、意趣与观念上的多元创新路径。展品"世博和鼎""神话""极彩·如愿佛"分别代表了德化瓷在以下方面的突破:"工艺与象征"-﹣集各项工艺于一鼎,同时因上海世博会具有了象征意义;"非遗与潮流"-只为艺术家对儿子的一个承诺,失败了上百次最终成就了"神话",借同名电影成为非遗技艺与时代潮流结合的成功案例;"精神与美学"-﹣充分表现了德化瓷的精神高度和美学高度,及其融会中西古今,贯通古希腊雕塑、魏晋石刻、唐卡、珠宝镶嵌工艺等不同艺术门类的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刻花牡丹笔筒</p><p class="ql-block">作者:寇富平</p><p class="ql-block">该作品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寇富平先生1963年为毛泽东主席设计创作的文具,被誉为"主席笔筒"。现今经典再现,以独家配制的精品"中国白"泥料制成。瓷色白中闪黄,宛如象牙;瓷质纯洁细腻,温润如玉;透光性极好,灯光照射下,牡丹刻花栩栩如生,大气雍容;整件作品凝重典雅,极具深刻的历史价值及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五行相生的德化瓷:经过水的洗涤塑形,金的雕琢上色,木火的淬炼烧制,五行相生相克,让低入尘埃的陶土最终涅槃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慈眉善目的佛菩萨、绝代风华的女子、风姿卓绝的男儿郎,或日用而美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东方之珠</p><p class="ql-block">作者:陈明华</p><p class="ql-block">作品《东方之珠》由三种不同的镂空花纹组成,分别表现在上、中、下部位,瓶身底部的双色鱼花纹图案刻画富贵和吉祥,中部的莲花纹组合象征着美好未来,为人们提供诗情、画意和美感,口部荷花顶着圆型的瓷珠向人们展现"中国白"瓷器,彰显"德化名瓷·瓷国明珠"的艺术成就,以古钱图案结构花纹呈现,整体传递"团圆、喜庆、热闹"之意。</p> <p class="ql-block">兽耳筒瓶</p><p class="ql-block">作者:庄晓阳</p><p class="ql-block">兽耳筒瓶通常为明末清初德化窑所制的瓷器。它的瓶身呈筒状,撇口束颈,腹部细长,圈足规整。瓶身两侧置有兽耳,为其增添了一份灵动与威风,通体施釉,釉色莹润,乳白如凝脂。其造型简约大方,线条流畅自然,既体现了德化窑高超的制瓷技艺,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白瓷的杰出代表。作者学习借鉴传统德化窑题材、器型和创作手法,创新复现兽耳筒瓶。</p> <p class="ql-block">巾帼英雄﹣﹣穆桂英</p><p class="ql-block">作者:连德理</p><p class="ql-block">作品以家喻户晓的北宋女将穆桂英为原型,将传统戏曲文化与当代陶瓷雕塑语言深度结合,展现了德化白瓷工艺的极致表现力与文化传承的创新活力。</p> <p class="ql-block">八仙过海</p> <p class="ql-block">花旦</p><p class="ql-block">作者:史俊贤</p><p class="ql-block">京剧是中国"四大国粹"之一;作品主要塑造京剧旦角中的"花旦"形象。造型上综合融汇传统戏曲中"花旦"的服饰、身韵与形态;且采用"简洁点睛"手法,让雕像在外型上形成一个"对偶并列"的关系,使其具有古典的形式美感,也就是在稳定中有着人体平衡的变化美感,又能够表现出现艺术的形式美感,让观众在欣赏时,从印象中自然呈现一位活灵活现旦角人物的曼妙的身姿与神韵。</p> <p class="ql-block">何萧</p><p class="ql-block">苏献忠</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500x200 x 190 mm</p> <p class="ql-block">唐韵侍女</p> <p class="ql-block">戏里戏外</p><p class="ql-block">作者:李璋高</p><p class="ql-block">作者把中国最经典的京剧融入作品的创作中,作品表达的是现实生活中人对所处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性的生活演绎:戏里是别人,戏外是自己,也要演别人。演自己是自我欣赏,演别人是角色需要。演绎自己不易,演别人更难,演好就更是难上加难。到底是我们在演角色还是角色在雕塑我们?我们在角色中成长收获,角色因人的扮演而显得有生命。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就是一场演绎、一场体会,成败得失看淡也就坦然了。得不到的就说明不属于自己,扮演好自己自己的角色,享受自己目前拥有的才是最快乐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昭君出塞</p><p class="ql-block">作者:李甲栈</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本身虽然没有施釉,但优质的瓷泥、高超的雕塑技艺、精准的火侯仍将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昭君面容清丽,双眼炯炯有神,嘴角微微含,尽显温柔善良,令观者感同身受。漫天飞雪,昭君身着绒衣,手抱琵琶,头巾和衣襟的纹路分明、精细,随风飘扬。骆驼的雕琢也细致入微,每根毛发都清晰可见,呈现出骆驼的真实纹理和层次。细节的描绘准确、使整个作品充满活力和艺术魅力,为观者带来视觉享受和情感共鸣。</p> <p class="ql-block">行吟者</p><p class="ql-block">作者:王代丁</p><p class="ql-block">智者行吟于天地间,饱览山水圣迹,胸怀千壑,聆听百鸟啼唱,面对飞云叠瀑、千仞悬崖、空谷回音,任幻象生灭、四野空寂,乃至鬼魅迷惑、尔虞我诈,智者仍信步自若、处变不惊,时刻保持谦逊礼让、淡泊名利的超世俗情操。智慧之人无不以平淡心来洞悉一切,睿智地追求境界高尚的情操。而一个人拥有了高尚情操,就能拥有昂扬的精神状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p> <p class="ql-block">牡丹亭</p> <p class="ql-block">极彩·如愿多宝佛</p><p class="ql-block">作者:连紫华</p><p class="ql-block">右手施无畏印表示一切无所畏惧,左手施与愿印表佛祖让众生达成所愿。这件作品是用德化最优质的象牙瓷作原料手工制作烧制而成。再用纯天然的矿物质(红宝石,绿松石,朱砂、蓝宝石等)手工彩绘,把白瓷烧制技艺和唐卡绘画工艺两种国家级非遗项目结合在一起,再加上几十种、数千颗天然珠宝镶嵌。这件作品在世界陶瓷史上尚属首创。</p> <p class="ql-block">朱熹</p> <p class="ql-block">极彩·渡</p><p class="ql-block">连紫华</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180x150x520 mm</p> <p class="ql-block">超然自在</p><p class="ql-block">作者:郑雄彭</p><p class="ql-block">作品基座将盘根错节及错综相连的藤蔓之象自然呈现,创作者又敏锐抓住了弥勒佛超脱万物、怡然自得的状态。那是一种洒脱、不拘于名利,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宽广胸怀,是一种极高的思想境界。如苏东坡"回首向来萧瑟处,谁怕,也无风雨也无情"所表达出来的超然之感,</p> <p class="ql-block">绋像</p> <p class="ql-block">渡海妈祖</p><p class="ql-block">作者:苏联旺</p><p class="ql-block">作品塑造的妈祖端庄慈祥,双手护着如意,立于汹涌的波涛之上,巡视着大海,衣纹飘逸流畅,浪花翻卷自如,颇富动感。以洁白如玉的瓷质,表现出妈祖的圣洁与慈悲,传递出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p> <p class="ql-block">博通古今</p> <p class="ql-block">达摩禅定</p> <p class="ql-block">悟君之道</p><p class="ql-block">作者:王祖掌</p><p class="ql-block">作品取意于老者悟道:子如兰,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性情高雅,恩薰长留,也才有兰质熏心,兰薰桂馥之赞,君子志趣高雅如兰,生于幽崖绝壑,不求闻达,抱芳守节,馨香环绕;在传承德化传统瓷塑技法中,加与创意型设计理念处理。</p> <p class="ql-block">七彩闽南</p><p class="ql-block">作者:张旖娴</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最早的海洋文化承载地﹣﹣中国泉州,曾是世界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千帆云集,商贾如织。生活在泉州港的螞埔女,是福建著名的"三大渔女"之一。她们常年浸沐着温暖的亚热带海风,辛勤劳动和海的哺育,以及特有的服装的美丽的"髻花围"头饰,使其身姿曼妙,气质爽朗阳光,她们是中国闽南的"缪斯"。蟑埔女有别于汉族妇女的独特"髻花围"头饰,据考证是遗留了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遗留下来的阿拉伯女性装扮。环状各色鲜花在乌黑亮丽的发间,格外鲜艳靓丽,是中国不可多得的海洋文化遗迹。</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变迁,蟑埔的传统风情头饰、服饰艺术有渐渐消失的趋势。作为宝贵的历史遗存和多彩的文化载体,展示闽南独特的爆埔女的风姿,热爱海洋文化,雕塑"七彩闽南"创作是一次深度的艺术探索。作品选取蝎埔少女形象,采用德化白瓷材料,用略微前倾的半身像,微闭的双眼,糅合德化的捏花技艺,试图在具象中抽取出丰富的意向内涵,营造一种"如沐春风"的气氛,霎时让人感觉头上盛开的花朵"七彩调"。</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玉漱公主》以成龙电影《神话》中的玉漱公主为原型,由连德理大师运用“高韧薄胎瓷衣技艺”创作而成。其纱衣薄至0.2毫米,发丝根根分明,轻盈飘逸,将东方女性的温婉典雅与神话意境完美融合,工艺精湛,造型符合当代审美,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孕律</p><p class="ql-block">作者:王代丁</p><p class="ql-block">作品是以女性怀孕作为题材,运用德化特有的技法来描述。在不同的场景有着不同的生命孕育。生命是一场爱的延续,怀孕生产是人生魔法。让少女变妈妈,让脆弱变伟大。从怀孕那一刻起,她从一朵鲜花变成一块土地,因为她要成为孩子的大地。生命孕育的过程,既美好,又充满挑战,致敬每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山鬼</p><p class="ql-block">作者:詹贻海</p><p class="ql-block">作品采用德化优质高白瓷土的材质来表现山鬼美丽诱人的身材,采用女人人体的瓷塑技法,沿用传统线条来表现山鬼的曲线美,再用手工瓷花围身,更能体现她浑身赤裸穿过百兽簇拥的林莽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茧系列之二</p><p class="ql-block">作者:陈威红</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创作者,她的灵感更多的是源自生活,作为一名女性创作者则更为感性!当我的孩子哇哇落地的时候,我被他所感动。幼小的身躯,稚气的面庞,对世界懵懂的神情,每一个镜头都能牵动我心。每个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总是最纯真的,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的未来,有一天希望她们能够破茧成蝶。</p> <p class="ql-block">纸</p><p class="ql-block">作者:苏献忠</p><p class="ql-block">《纸》是苏献忠先生对于《映相》系列作品思考的延续。"离相"似乎在《纸》中表现得更为直接。一张张洁白无暇的纸一层又一层叠压在一起,纸似乎是无限的,同时又是井然有序的。这种有序和无穷的排布,是对世界从开元的混沌发展到今日累计叠加的岁月的隐喻﹣﹣昼夜周而复始,有序轮回;岁月,却是无穷。每一张纸都是空白,保持着等待书写的状态,这仿佛在告知世人:我们眼中所有被时间确认过的历史,又都会被时间冲洗,最终化为"一场虚无"。苏献忠先生把白瓷坚硬的属性赋予在柔软又轻薄的《纸》上,这种感官的反差不仅是艺术家高超技艺的集中体现,更是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影射﹣﹣坚硬里带着柔软,柔软就是坚硬,柔软和坚硬,如此融合,如此真实,又是如此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舞</p> <p class="ql-block">蓝色梦想</p><p class="ql-block">孙源</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260 x 260x350 mm</p> <p class="ql-block">德化瓷在"人物与器物并重""写实与抽象并重""装饰与内涵并重""物质与精神并重"以及"素与绚兼备""工与艺同修"中,承载着中国人成器(可用之器)、成才(才俊)、成圣(圣贤)的理想,演绎出"道"与"器"的完美统一。</p> <p class="ql-block">等花开时</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雕塑</p><p class="ql-block">作者:王代丁</p><p class="ql-block">在德化白瓷艺术中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一尊阿弥陀佛佛像,静立莲台,双手合十,眉眼低垂,似在传递安宁与慈悲,于无声中诉说禅意。</p> <p class="ql-block">万象</p> <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眼中的黑与白</p><p class="ql-block">作者:张嘿瑞</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人物塑像大部分都是写实为主,抽象的陶瓷艺术品比较稀少,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广为流传,为了做他的塑像又有点不同,参考了他庄园的塑像,又结合他图像五官进行整体的演变,微卷的发尾做成类似球状,胡子等加入了几何元素,眼睛做成方块,黑色长方体表现出当时黑暗势力,几何的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该作品烧制成型率及其低,有种另类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熊猫祖师·渡</p><p class="ql-block">作者:林似钦</p><p class="ql-block">《熊猫祖师·渡》的设计灵感取自明代瓷圣﹣﹣何朝宗《渡江达摩》造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何派万物造像原创设计,仅致敬何朝宗大师,学习再创。达摩祖师从天竺(古印度)来入广州,渡长江,终到高山,成为中国佛教初祖,熊猫祖师从中国(华夏大地)去往日本、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法国、韩国、朝鲜、西班牙、德国、美国、黑西哥传播中国力量(华夏文明),他们有共同的方向:两者相互融合。</p> <p class="ql-block">船</p><p class="ql-block">作者:林晓芳</p><p class="ql-block">以革新德化薄胎技艺淬炼极简船型重塑海上丝路文明纽带,于胎薄如纸间挑战窑火极限,喻示东西方探索与共生。</p> <p class="ql-block">大地</p><p class="ql-block">作者:陈建阳</p><p class="ql-block">作品塑造了一座跏趺座地藏菩萨像,双手交错并托摩尼宝珠,而覆于佛座前的悬裳衣褶,吸收了何朝宗造像的手法,整尊造像从上而下是由简到繁的过程,佛像衣褶线纹疏密有致,流畅生动,如绢似绸,轻敷座台,融汇于形象所要传达的神韵,进而达到"物中有我"的浑然一体。观照的人若是观照到自性本心,也就是止欲而生定,最终由定及慧。</p> <p class="ql-block">出离</p><p class="ql-block">作者:杨芳</p><p class="ql-block">古人云:"有身为患,故予出离,以求解脱"。德化白瓷材料与生俱来的干净、纯粹感是极适于表现纯净灵魂的材质。我的作品中,主体部分印坯成型,主体外部造型运用德化传统捏塑技法反复向上提拉捏塑而成。作品《出离》想要呈现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现代都市人灵魂时而掉线的深层精神现状。</p> <p class="ql-block">百家姓</p> <p class="ql-block">悲怜众生</p><p class="ql-block">张南章</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330x280x500 mm</p> <p class="ql-block">天女散花</p><p class="ql-block">作者:许瑞峰</p><p class="ql-block">作品不仅继承明代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瓷塑技艺又融入许氏家传"山湖祖"精雕细刻的创作手法,艺术风格鲜明。美丽圣洁的天女,带着吉祥美好的祝福,来到大千世界,把五彩缤纷的花雨,洒向人间, S 型的构图,随风飞舞的飘带的映衬,体现出敦厚雍容的东方美女特有的韵致与情调,使女性的形体美与细节的空灵感融为一体,从而使人感到神朗气清、韵律畅扬,醇美的气息扑面而来,最终实现自我对某种气息的酝酿和捕捉,以此打动人、感染人。</p> <p class="ql-block">何朝宗</p><p class="ql-block">作者:黄永星</p><p class="ql-block">作品在继承何朝宗经典的瓷塑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大胆地突破传统的观音表现形式,用何朝宗的对衣纹服饰独特的处理手法把其最经典的观音造像全覆盖处理,是对当下大力提倡的继承传统、突破创新的现状的诠释,同时也对当下对传统文化流于形式的反思。</p> <p class="ql-block">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作者:苏献忠</p><p class="ql-block">今天的阳光很温暖,明天呢?让我想想……我走了。(人类文明走到今天,愈来愈以自我为中心,以致气候变暖,森林消失,河流干涸,冰川融化。使得地球每天都有物种在消失。)</p> <p class="ql-block">盛夏的果实(男)</p><p class="ql-block">黄国銮</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280 x 190 x 380 mm</p> <p class="ql-block">德化古瓷的装饰艺术,有刻花、划花以及刻与划并举的刻划花,有印花与刻划花并举的刻印花,有贴花、堆花,以及贴花与堆花井举的堆贴花,有堆贴与刻铭相结合的纹饰,还有雕花、雕塑等等技法。元代、明代德化瓷出现青花装饰,清代得到了发展,并应用了彩瓷艺术。</p><p class="ql-block">一、刻、划、印装饰</p><p class="ql-block">二、印、贴、堆装饰</p><p class="ql-block">刻、划、印装饰,指的是刻花、划花、或刻划结合和印花或印花与刻划花相结合的装饰技艺,是宋元时期制瓷艺人广泛采用的装饰技法。</p><p class="ql-block">指的是以印花为主,在印花的基础上,附贴纹饰,并加以艺术堆笔修饰或直接笔画堆饰。印花、贴花、堆花装饰,是德化宋元明时期制瓷艺人常用的装饰艺术。当时,由于佛教文化的影响,瓷器装饰中的宗教题材与我国传统工艺相结合,构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装饰风格。无论是花鸟、鱼虫、人物,或那充满生机的各种花卉,尤其是那盛开的荷花与含苞待放的荷蕊,以及那古祥纹饰图案或吉祥文字等等精致的造型和纹饰,均给人以典雅补素、简洁大方的美感。</p><p class="ql-block">刻花,往往与划花并举,有的或因刻笔较浅或刻划难以绝然区分,所以,又称刻划花。刻划花是宋代制瓷工艺中较普遍采用的一种装饰技法,它比单纯的印花更为生动活泼。这种装饰技艺,是用竹签或篾笔在器物湿坯体上刻划云纹、云水纹、雷电纹、草叶纹、竹篾纹、牡丹纹、卷草纹、团花及交错荒瓣等各种不同纹饰。一般多刻在碗、盘、壶、瓶等稍大型的器物上。由于竹签等利器本身的特点,所刻划的纹饰有明显的斜笔刀痕,让线条流畅豪放、明快利落;有许多纹饰刻画得栩栩如生,一些花卉如盛开的花朵,生机勃勃,别具一格,显示艺人的娴熟而高超的刻划技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印花]:印花纹饰有阳印和阴印两类,以阳印纹饰居多,且纹样丰富多彩,除上述一些印花与刻划纹饰相结合之外,单纯的印花纹饰层出不穷。如宋代的印花盒,其盒面中心多印有花卉、飞禽、游鱼等各种纹饰,以花卉居多,尤以莲花为最。盒面周边一般都印有卷草、卷云、水波、联珠、连弧、弦纹等纹饰,构图装饰极为丰富。</p><p class="ql-block">印花或印花与刻划花两结合的纹饰,也是宋元时期制瓷艺人广泛采用的装饰技法。有些器物单纯印花,有的器物既有印花又有刻划花,有的器物在印花的基础上加以刻划修饰,形成印花与刻划两结合的组成纹饰。其具体方法是,在印纹轮廓上或在单片的花叶的轮廓上加以艺术刻划各种纹饰;如宋元时期瓷器装饰上盛行的莲花、莲瓣等,在其印成的主体纹饰的外形用竹签或篾笔等利器,在器物湿坯体上刻划出脉络或各种不同的花纹,显得层次分明,比单纯印花纹饰更形象、更清晰美丽。如有些瓷盒,盒面中心刻划或刻印莲花、萱草等纹饰,或在盒面的连弧纹内刻印各种花卉;在盒底周壁刻划缠枝莲、缠枝牡丹或莲瓣纹、直条纹等。此类技法构成的纹饰,从德化盖德碗坪仑窑址出土的许多器物的纹饰中得到了印证。可见宋元时期德化窑的匠师们已广泛采用"两结合"技艺。</p><p class="ql-block">[贴花与堆花]:贴花、堆花,既有单独施艺也有堆贴举。效果如同浮雕,尤其是堆贴结合的装饰,立体感更强。明代贴花工艺多干堆花,而贴花装饰往往以笔堆辅助,构成堆贴并举的纹饰,故称堆贴纹饰。上述装饰工艺,均为明代德化窑制瓷艺人惯用的装饰艺术。</p><p class="ql-block">贴花,其技艺特点是:先用模印或手捏成的各种单件花叶,或其他装饰单件纹样,用泥浆粘贴于器物的坯体上,而后施釉烧成。</p><p class="ql-block">堆花则是:用笔酰泥浆,在器物的坯体外表多笔画成各种纹饰。由于直接蘸泥浆在器物坯体上多笔绘画或复笔绘就,施釉烧成后,纹饰图案和轮廓线不如贴花纹饰清晰。</p> <p class="ql-block">伏虎</p><p class="ql-block">李璋高</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p><p class="ql-block">480 x 300 x 420 mm</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泰坦尼克号:寻找泰兴</p><p class="ql-block">号沉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