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燃途】,天堂寨古民居一瞥

江南渔翁

<p class="ql-block">摄影、文字:江南渔翁</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8307350</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到安徽大别山避暑游玩,闲暇之余,我喜欢探索一番当地的古民居,从中了解一些乡村的古建筑和民俗民风。天堂寨古民居现保存完好,以“青砖、灰瓦、马头墙”为主的皖西徽派建筑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与徽派建筑不同是天堂寨古民居的位置依山傍水,注重风水,与皖南徽派建筑门向一味追求坐北朝南有较大差异,马头墙也有所不同。这里山高林密,为了预防火灾,天堂寨古民居马头墙高达七尺余,已超过皖南马头墙两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先后探访了天堂寨古民居的主要代表南河、八湾两座古民居,建筑方圆百亩,主要建筑三重四进,在古民居上房供奉清朝年间兴建初期的当家人头像。这里居住基本为黄氏家族,人口159余人,按老幼辈份和地位分配房间居住,过着共同劳作、平均消费的平均生活。相传这个大家庭在当时富甲几县。几经修复古民居主体建筑至今仍保持原始风貌,成为众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月天堂寨的夏季里,呈现出绿色掩映、草木葱茏的乡村画卷。远远地看,像是另一派大师的绝笔。从白马峰到古民居,一路上的山道弯弯,云淡风清,听尽溪水蝉声。这美景,让久居城市的我,有着无比的惬意。仿佛这山,这水,这松,这云,就像是一个没有标点的隐喻。用唐诗里的“返景入深林”,或是“清泉石上流”之句子,最能让人感悟其中之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关于这座古民居,据说可以追溯到宋朝,在当时有一段民间传说。南宋末,程伦为抗元在多云山(天堂寨峰)初建天堂寨,到了后元末,僧人彭莹和布贩徐寿辉聚众反元,又重建天堂寨。这其间,或许有不少的故事,如若能深了解,里面一定有不少传奇的英雄故事。青砖灰瓦下的古民居,保留着明清时期村落格局原型,布局构筑精巧,空间层次富有韵律,水口庭院景色如画,仿佛是镶欠在大山之中的瑰宝。在历史的书卷里,有着精美的一页。在今天,去阅读这份古老,让人感到一种沧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村前的河塘,塘边的树,树下的草与花,在蓝天下安然地生长着。在夏天,树叶泛着青绿油光闪亮,翠竹掩映的乡村小路一直延伸到村头。虽说叫不出树的名字,想必也和古村的人一样,在岁月里静守着一个季节的轮回。在古民居,山里的时光仿佛就是一把梳子,梳理着杂乱的岁月,让人心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是一幅活着的水墨山水画,又是一幅静止的工笔雕刻画。在画里,岁月已老,而景却依旧。用目光触摸村落的墙,瓦,亭,檐和水井、水缸,也许这朴素,能让人重拾一段岁月,重读一段时光,也让人仿佛是约见遗忘已久的世界,一如黑白电影的画面,让人的心,再次平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堂寨古民居虽在中国古建筑中不算是最精美的,但它的古典,在大山之中,犹如一块碧玉。记载着山中岁月,记载着山里人的厚道与安详、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与城市里那些林立的高楼大厦相比,我更喜欢上民居的古香气。我想,那些自诩常年生活在城市特别有见识的人,来到山里,也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其在世上谈经论道,夸夸其谈,不如在山里走一走,在古民居住一宿。这样,才懂得世间,才能读懂人生,才能感知世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