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远处山岙的天际已经显现出来一抹鱼肚样白的时候,潘昆生他依原静静地坐在棚子里的那只落漆斑驳的木烘桶子上面,这周围的一切仿佛都与他无关了,他的思绪已经随那段恶梦飘散开来,然后又弥漫,弥漫成一些人们用眼睛看不到的些许轻烟……轻烟在太阳刚一腾跳出来的刹那,又聚拢来浓缩为那些更些遥远的日子和岁月,还浓缩成那些随时随地可以凝固、或者消失的欢笑、泪水,以及漫长的艰辛的却还残存些有温暖交织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好多年以后,村堂里人都传潘昆生他临终前几天,都不在屋子里住,只每天撑起身捱到他那屋外头遥相对应的树林子里的棚子内陪伴他那些整日“嗡嗡嗡”成群结队飞进飞出的蜂娃子……后来,也是坐在那些蜂箱堆叠间的一只脱落掉大多褚红色漆皮的木头烘桶上唵了气。</p><p class="ql-block">过了也许大约是一天一晚,晌午边一个捡拾枯枝当柴火烧的妇人经过蜂棚时打招呼喊他好久见叫不应,结果进去才发现了他。</p><p class="ql-block">找着他坐着的尸时,许多许多的蜂“嗡嗡嗡嗡嗡嗡”地,并不蜇人而只缭绕在他四周围。</p><p class="ql-block">在几个没去畈上做工夫的人搬他去躺到门板上时,那些蜂它们才散开了去……</p><p class="ql-block">外面仍是五月。</p><p class="ql-block">一望无际田垅上那金黄灿灿的油菜花,依然把它浓烈郁结的馨香有如无形的密致丝线般,交织在空气里不漏忘任何一片哪怕极小的叶子,去向人和峰施以蛊惑……</p><p class="ql-block">倘是以往潘昆生在时,这花香携了阳光的和煦便会招引来无数的“蜂娃子”在花丛中欢欣快乐地穿梭忙碌,它们振动着翅膀嗡嗡嗡嗡地,也许是在一边交谈一边打闹嘻戏——唱响起这片金色世界里显出独有和谐的一种旋律……</p><p class="ql-block">然而,现如今却没有见到它们。</p><p class="ql-block">我一直好多年,无论在哪里,只要白天见到了那垅垅簇簇的油菜花,当晚就一定会在梦里头听到仿佛又是潘昆生站在他那破蔽的蜂棚前喊:“娃儿们呐,天又要下雨了喽,你们赶快子回来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尾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像那坟茔上没什么杂草样子……那养蜂人有后人在吗?”</p><p class="ql-block">回程时,不知道是谁冒出这样一个疑问。</p><p class="ql-block">“一直没见到过,潘老汉是村里几个不知道谁埋的。只不过……现如今好像还有好多好大的蜂还在团近山上林子里乱飞……”又一个人说。</p><p class="ql-block">完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附:评论</p><p class="ql-block">孤独的养蜂人,一生的悖逆与救赎</p><p class="ql-block">——评《养蜂人潘昆生》 朵拉 </p><p class="ql-block">雷雨森的《养蜂人潘昆生》,写的并非仅仅是一个乡村养蜂人的生平故事,它是一曲深沉悲凉的命运交响,一幅关于创伤、悖逆、孤独与最终在卑微生灵处寻求救赎的灵魂画卷。小说通过潘昆生跌宕起伏的一生,深刻揭示了个人在时代洪流与家庭创伤双重夹击下的挣扎,以及他如何在看似平凡的养蜂生涯中,体悟并背负起沉重的道德枷锁。</p><p class="ql-block">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先发讨论:</p><p class="ql-block">一、根植于创伤的悖逆者</p><p class="ql-block">潘昆生的人生底色是深刻的创伤与由此生发的强烈悖逆。童年被父母“抛弃”给爷爷,唯一的温情来源奶娘“瘪娘”又被爷爷粗暴对待,这双重剥夺在他心中埋下了对亲情的疏离与对权威(爷爷)的怨恨。当“已死”的父母(尤其是位高权重的父亲)突然出现,不仅间接“吓死”了爷爷,更以革命的名义剥夺了祖传的家资,潘昆生心中仅存的、对“家”的模糊认同彻底崩塌。他对父亲安排的军人、工人道路的抗拒,表面是“野性”难驯,实则是根植于创伤的深刻不信任与无声反抗。他无法接受这对“死而复生”却带来更大毁灭的父母,更无法认同他们代表的体制与价值体系。这种悖逆,是他保护自己伤痕累累心灵的最后堡垒,也是他一生漂泊的起点。</p><p class="ql-block">二、 蜂群:替代的家人与“甜蜜”的骗局</p><p class="ql-block">养蜂,成为潘昆生逃离原生家庭与体制束缚的出路,也成了他构建新“家”的方式。在伯父引导下,他将情感倾注于“蜂娃子”和三条残疾的狗(“懒汉”、“瞎子”、“瘸子”)身上。他视蜂如子,与狗对话,赋予它们人格,遵守“养蜂不吃蜜,养狗不食狗”的戒律。蜂群给予他陪伴、迁徙的自由,以及一种掌控感(他能让蜂不蜇他)。村人眼中他与蜂群的神秘和谐,正是他情感投射的结果——蜂群成了他渴望而不可得的理想家庭的替代品。</p><p class="ql-block">然而,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潘昆生最终在酒醉后的顿悟中,戳破了这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他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精心构建的“养蜂人-蜂父”关系,本质上是一场巨大的欺骗与掠夺。用艾烟驱蜂取蜜,正是利用蜂群的本能恐惧进行剥削;用廉价的白糖替代天然花蜜喂养,更是对蜂群天性的扭曲。他自诩的“喂养”与“陪伴”,在蜂群千万年自给自足的生命循环面前,显得虚伪而残忍。他赖以生存、建房、交友的“甜蜜”事业,其根基竟是建立在持续不断的欺骗与盗窃之上。这种认知如同晴天霹雳,将他推入更深的道德困境和自我厌恶之中,使他从“养蜂人”变成了自我审判的“骗子和强盗”。</p><p class="ql-block">三、 时代的弃儿与孤独的坚守者**</p><p class="ql-block">潘昆生的一生紧密缠绕着动荡的中国现当代史。父母的悲剧(被诬陷、批斗、自尽)、伯父的遭遇(被冤为特务、死于狱中),都是特定历史时期悲剧的缩影。他携带伯父托付的珍贵蜂种逃离北京,隐姓埋名于江西小村,本身就是对那段历史的无声控诉与逃避。支书知晓其秘密却代为隐瞒,更凸显了特殊年代个体命运的脆弱与无奈。</p><p class="ql-block">落户江西后,潘昆生凭借养蜂手艺和豪爽性情,赢得了村人的接纳,建了瓦房,交了朋友。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村民外出打工),他再次陷入晚景的孤独。支书的离世带走了最后一个知晓他秘密、给予他庇护的人,也预示着他在这个世界彻底的“孤绝”。他不再远行放蜂,只取“返哺”之蜜,这既是对伯父托付的愧疚,也是对自己“掠夺者”身份的消极反抗。最终,他选择在蜂棚中,在“蜂娃子”的环绕下孤独离世,象征着他最终回归了自己唯一认同的、却也充满负罪感的“家”——与那些被他欺骗又被他深爱的小生灵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四、 艺术魅力:细节、象征与悲悯</p><p class="ql-block">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在于:</p><p class="ql-block">1.生动的细节:对养蜂过程(喂糖水、熏烟、割蜜、摇蜜、过滤)、乡村生活(喝酒场景、孩童讨要“米粑果果”)、人物情态(潘昆生抽烟、骂蜂骂狗、尴尬的笑)的描写极其细腻传神,充满生活质感和地域特色,使人物和故事真实可感。</p><p class="ql-block">2.丰富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蜜蜂:既是潘昆生情感的寄托(“娃子”),也是他生存的来源和道德困境的根源(“掠夺”的对象)。蜂群的“嗡嗡”声贯穿始终,是他生命的背景音,也是他孤独心灵的唯一回响。最终蜂群守护其尸体,是对他复杂情感的最高接纳。</p><p class="ql-block">三条狗: “懒汉”、“瞎子”、“瘸子”各自的缺陷与忠诚,隐喻了潘昆生自身(以及他所见世人)的不完美,也反衬出他渴望的纯粹忠诚。</p><p class="ql-block">青砖瓦屋:是他落地生根的象征,但也是用“蜂娃子”的口粮(蜜换的钱)建成的,成为他道德负罪感的具体承载。</p><p class="ql-block">油菜花田:开篇和尾声出现的、浓烈到令人窒息的油菜花海,既是美丽的自然图景,也象征着生命的轮回、记忆的召唤(童年卖蜜、梦中呼唤),以及物是人非的永恒寂寥。</p><p class="ql-block">3.深沉的悲悯:作者以冷静克制的笔调,饱含深情地刻画了潘昆生这个充满矛盾与缺陷的人物。他暴躁、酗酒、固执,但也善良(分“米粑果果”给孩子、资助“冬瓜”参军)、重情(对狗、对蜂)、有良知(最终的自省)。他的悲剧既是个人性格与家庭创伤所致,更是被时代巨轮碾压的结果。小说对他在孤独中挣扎、在负罪感中沉沦的描写,充满了深切的同情与悲悯。</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养蜂人潘昆生》是一部厚重而富有余韵的作品。它通过一个养蜂人看似平凡实则波澜壮阔的一生,探讨了亲情创伤、个人与时代的冲突、生存的道德困境以及孤独的本质。潘昆生最终将自己定义为“骗子和强盗”的顿悟,是小说最具冲击力的灵魂拷问,揭示了人在生存需求与道德良知夹缝中的永恒挣扎。他带着这份沉重的自省,在蜂群的环绕中走向生命的终点,留下的是田野上依旧绚烂的油菜花,和山林间仿佛仍在寻找他的蜂群的“嗡嗡”声——那是他生命痕迹的延续,也是关于存在、责任与救赎的无尽回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