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在心的烙印

东方博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我的知青岁月•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方博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那是一个不应该被歌颂的特殊年代,又是一段需要反思和不能忘记的历史;那是我们历经人生坎坷、精神折磨、肉体煎熬和灵魂扭曲的日子,也是让我们付出青春岁月和惨痛代价获得成长的艰苦磨砺。在度日如年的逆境中,那些仍然闪耀着人性光华的自我觉悟、尚存心底的美好憧憬、苦中作乐的豪放达观、没有泯灭的社会良知及相信未来的不懈追求,还有那些在广阔天地里,不畏苦寒绽放出绚丽色彩的青春之花,甚至是凄风苦雨中结出、或没能结出的浪漫青涩之果,才是应当被肯定的知青精神和时代真典。那些病态的呻吟、颓废的坠落、盲目的歌颂和无知的赞美,其实都是混沌的迷惘和媚语轻言。知识青年,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它已经成为刻在一个时代和那些被命运捉弄青年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每个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都有自己终身难忘,似曾相似但绝不雷同的各种经历,可以说酸甜苦辣杂陈,人生百味俱下,几乎没有一个正常人,愿意去体验那些强加在他们还没成熟的心智里,仍然孱弱的躯体中那些充满痛苦、无望、空虚、寂寞、挣扎、压抑、违心、煎熬,甚至是强言欢笑的分分秒秒!当一切都成为往事,那些让他们想忘也忘不掉的一切,在欲说语还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中,统统变成了他们祭奠逝去人生的第二故乡和充满悲情的青春挽歌与挥之不去,又刻骨铭心,且极难道明白,并只属于知青们,那空前绝后,独一无二的乡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1年8月20日于重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镌刻在心的历史烙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读《我的知青岁月•序》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慕容婉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仅读完东方博毅这篇《我的知青岁月•序》,仿佛就被一股沉郁而锐利的历史气流击中。这不是一曲轻松的怀旧小调,而是一部在记忆的矿层深处掘进的灵魂自白书。它带着亲历者刻骨的体温与冷却后的清醒,将那段名为“知青”的岁月,置于理性与悲悯交织的强光之下,进行一场不容回避的解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方博毅开宗明义,道破写作的本心,不为名利,不为出版,只为对己、对后人留下一份“真实、客观、冷静”的交代。这份近乎庄严的朴素,赋予了文字一种穿越喧嚣的沉静力量。而接下来的剖白,则如寒光闪闪的手术刀,精准地划开了历史的表皮,露出其下复杂而疼痛的肌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方博毅先生毫不含糊地宣告:那是一个“不应该被歌颂的特殊年代”,是一段必须被“反思和不能忘记的历史”。这绝非轻飘飘的论断,而是浸透了“人生坎坷、精神折磨、肉体煎熬和灵魂扭曲”后发出的沉重证词。他以亲历者的身份,剥开了任何浪漫化的糖衣,直指核心,那是一代青年被强行征用、抛掷于“广阔天地”所付出的“青春岁月和惨痛代价”,是强加于未成熟心智与孱弱躯壳之上的无尽“痛苦、无望、空虚、寂寞、挣扎、压抑、违心、煎熬”。字字句句,重若千钧,砸碎了关于那段岁月任何轻佻的幻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方博毅先生更一针见血地刺穿了“知识青年”这个命题本身,称其为“错误”。这不仅仅是对一段政策的否定,更是对那个时代粗暴扭曲个体命运、将鲜活生命视为宏大叙事棋子的根本性批判。它早已成为“刻在一个时代和那些被命运捉弄青年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这是历史强加于个体生命的、无法选择的悲剧性胎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然而,最令人动容的,是东方博毅先生在历史的废墟与精神的炼狱中,依然执着地辨认、打捞并肯定了那些未曾被彻底碾碎的人性微光。他没有沉沦于彻底的虚无,而是庄重地指出:在度日如年的逆境中,那些“闪耀着人性光华的自我觉悟”、“尚存心底的美好憧憬”、“苦中作乐的豪放达观”、“没有泯灭的社会良知”、“相信未来的不懈追求”,以及在苦寒中挣扎绽放的“青春之花”、未能或艰难结出的“浪漫青涩之果”,才是真正“应当被肯定的知青精神和时代真典”。这不是对苦难的美化,而是对人在极端环境下迸发出的精神韧性、人性尊严和生命意志的崇高致敬。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悖论:即使在错误的道路上,个体灵魂深处依然可能孕育出值得珍视的,如同真金般的个人品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方博毅先生警惕地划清了界限,严厉拒斥了“病态的呻吟、颓废的坠落、盲目的歌颂和无知的赞美”,斥之为“混沌的迷惘和媚语轻言”。这体现了先生作为书写者,凛然的历史责任感和精神洁癖。他拒绝沉溺于自怜的泥沼,更警惕任何对苦难的廉价消费或肤浅讴歌。先生追求的,是穿透历史迷雾的澄明,是对复杂真相的冷静凝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序言的结尾,凝聚成一种震撼人心的诗性表达。东方博毅先生将知青们的集体记忆,喻为“祭奠逝去人生的第二故乡”、“充满悲情的青春挽歌”,更升华为一种“空前绝后,独一无二的乡愁”。这“乡愁”所指的,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村庄,它是被时代洪流无情冲刷后留下的精神伤痕,是刻骨铭心却又“欲说语还休”、“近乡情更怯”的巨大情感漩涡。它是属于整整一代人的“悲情的青春挽歌”,是深植于灵魂深处、难以言表却终生萦绕的“刻骨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篇序言,是东方博毅先生用半生沧桑淬炼出的思想结晶。它既是个人穿越苦难后的理性证词,也是为那个特殊年代留下的一份不容篡改的精神档案。它以其冷峻的批判、深邃的反思和对人性微光的庄严肯定,构筑了一座通往历史真相的桥梁。它告诉我们:铭记不是为了咀嚼痛苦,反思是为了照亮未来;而在最深的黑夜中依然倔强闪烁的人性光辉,正是历史长河中永不熄灭的航标。期待在先生60篇散文的徐徐展开中,感受这序言所勾勒的壮阔图景如何在细节中血肉丰满,聆听那“独一无二的乡愁”,如何在岁月的回音壁上深沉激荡。这是一位新三届知青,以文字为烛,在历史的暗礁上,为时代、为后人、为明天点亮的一盏永不熄灭的心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8月13日下乡当知青50周年之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