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染一春绿

雷庄镇刘志文

晨光漫过窗棂时,总爱坐在老藤椅上发呆。看檐角的蛛网接住几粒露水,看麻雀蹦跳着啄食阶前的碎米,看流云漫不经心地掠过对面的屋顶。这些曾被视作“虚度”的时刻,如今倒成了最踏实的锚点——原来人生的答案,从不在绞尽脑汁的追问里,而在每一个“如实存在”的当下。<br> 我们总在追赶意义。少年时追分数,青年时追成就,中年时追安稳,仿佛人生是道必须填满的填空题,少一个字都算缺憾。可水木然说,人生是创作题。就像老木匠刨木,未必预设雕花的纹样,顺着木纹的走向慢慢雕琢,倒可能刻出意料之外的温润。那些被我们斥为“无意义”的瞬间:雨夜里听一首老歌,深秋时捡一片完整的银杏叶,蹲在路边看蚂蚁搬家——恰恰是这些不被计算的片段,串起了生命最鲜活的肌理。<br> 曾为错过的班车懊恼,为未说出口的道歉辗转,为尚未发生的变故忧心。后来才懂,世间最耗人的,从来不是事本身,而是人在执念里的拉扯。就像握沙,攥得越紧,漏得越快。允许落叶归根,允许繁花凋零,允许相逢的人转身,允许计划被风雨打乱——接受不是妥协,是看清“万事万物因缘和合”的真相后,生出的一份从容。<br>  把日子过成修行,是在某次深夜加班后忽然明白的。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过空荡的街道,月光把影子拉得很长,那一刻竟不觉得苦,反倒有种“负重前行”的踏实。人生这架天平,从来端平。人前的光鲜与背后的付出,从来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遇见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来渡我们的:善意是暖阳,让我们学会馈赠;恶意是冷雨,让我们懂得设防。痛苦从来不是惩罚,是让灵魂觉醒的惊雷,劈开迷障,露出生命的本真。<br>  常想,所谓“回归真我”,或许就是卸下层层标签的过程。我们曾是父母的孩子,是职场的角色,是他人眼中的甲乙丙丁,却唯独忘了,自己首先是“自己”。像山间的泉,不必模仿江河的奔腾,自顾自地流淌,穿过岩石,绕过草木,终会汇入属于自己的海洋。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是灵魂在世间的回响,提醒我们:你不必完美,只需真实。<br>  暮色渐浓时,风穿过竹林,送来远处的犬吠。桌上的茶凉了,却留下淡淡的回甘。原来人生的意义,从不是一个标准答案。它是晨光里的发呆,是雨夜里的歌声,是负重时的脚步,是卸下伪装后的坦然。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意义”二字,反倒在每一个寻常的日子里,触碰到了生命最本真的丰盈——就像风不必追问自己为何吹拂,它只是穿过山谷,拂过湖面,顺便染绿了整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