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学代会”代表好人余代成——王兆佑

宁湖静泊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注: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我家绥江”,原文名为“记忆绥江//王兆佑:从余代成说起”,作者王兆佑老先生是昆明人,上世纪50年代起在绥江工作近30多年,见证并经历过绥江的很多历史事件。文中的“他”正是王老先生本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他”非绥江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半生绥江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喜绥江人之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忧绥江人之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踏遍水江无遗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腹藏绥江万卷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如欲了解王老先生与绥江的感情,请阅本人于2023年12月23日推发的美篇《君非绥江生,胜似故乡人》。</b><a href="https://www.meipian.cn/4z3lcq71"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君非绥江生,胜似故乡人</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记忆绥江//王兆佑:从余代成说起</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特殊年代,绥江有一个怎么也绕不开的人。他曾一时走红为人称道,也曾遭受非议险被搁置,最终又被《县志》铭记的“省商业先进工作者”。他就是余代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个好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代成生前工作单位是绥江县国营贸易公司。这个公司以经营主食、副食、日用百货等人民生活必需品为主。在物质匮乏的年月,它的业务经营状况,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在绥江百姓眼里,这个公司虽为“国营”,却很少那种令人生厌的“衙门”嘴脸,它在搞好门店经营的同时,经常组织送货下乡送货上门,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送货队伍中,人们总会看到一个身材瘦削步履蹒跚的中年人。他是公司的支部书记,曾经做过肠癌切除大手术的余代成。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手术时仅保留了10多公分大肠。这不仅影响了他的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功能,还经常便血,身体比较虚弱。在这种情况下,他仍以身作则,团结带领广大职工广开经营门路、积极组织进货、增加花色品种、满足群众需求,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昔日的绥江街道</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代成工作出色,为人诚恳厚道,一贯乐于助人。在他明确诊断后,由于治病需要,有人从千里之外,为他寄来一点据说能杀死癌细胞的中草药“半枝莲”,但当他听说另一个癌症病人也需要这种药时,便毫不犹豫地分出一半送了过去。很多人都说他是个好人。在他病重又一次住进县医院时,前往探视的人络绎不绝,除亲朋好友单位职工外,还有很多中小学生三五成群地前去慰问、献花,场面十分感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0年9月初,绥江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余代成被选为代表出席了会议。他的事迹也随之传播开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四寸大肠”出笼</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大搞突出政治的年代,省、地、县各级都会经常召开“学代会”,会议代表基本是自下而上地选拔或推举产生。到1970年,各级都已建立了“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但筹备“学代会”的工作仍然在军管体制下进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概在这年的9月中下旬,绥江接到地区通知说,省里决定11月份召开规模空前的万人“学代会”,地区已经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要求县上报送一批“过得硬”的先进典型,供地区平衡之后再向省里推荐。绥江决定首先推荐余代成。当即派了一个人到贸易公司调查情况并写出他的先进事迹材料。这个人就此与余代成扯上关系,后来还被历史颠簸“潮”弄过。本文为叙述方便,姑且将“这个人”称之为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来到贸易公司调查座谈,听取余代成介绍和职工意见,站在柜台前观察售货员与顾客的交流互动,了解群众对公司经营的反应等等。随着调查的深入,他愈来愈感到贸易公司的工作和经验值得总结,愈来愈觉得余代成忘我工作的精神特别值得赞扬。经过一番从抽象到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他认为余代成最难能可贵也最为动人的是他身残志不残为革命奋不顾身的精气神。而这种精气神又是发自于只有四寸大肠的情况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他凭着一腔激情趁热打铁,白天“搞调查”,晚上“爬格子”,写不下去时又去再调查,之后再接着写。好在他的住处与贸易公司近在咫尺。经过反复推敲修改,终于写出余代成的先进事迹材料,标题就定为“四寸大肠闹革命”。此稿经县上审核同意之后,他又根据县上派遣前往昭通,将这个材料报给地区材料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爬格子</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昭通等了两天,他得到通知,说昭通军分区政工科科长魏家俊要到绥江见见余代成,对其先进事迹材料进行审查核实,叫他陪同前往。当晚到达绥江县贸易公司后,他发觉魏科长不论在与余代成交谈中,还是找职工了解情况时,关注的重点并不在材料的核查和群众意见上,而是绕山绕水,环顾左右而言他。他如坠云里雾里。倒是余代成知趣,在出示手术相关资料的同时,当即解开裤带,展示了自己下腹部那道永不消逝也不会说谎的刀疤。魏科长满意地笑了,一面帮余代成拉上裤子,一面很有礼貌地用纯正的京腔连声说道“不必,不必”。第二天,他又跟随魏科长返回昭通。他隐约感到,此行来回两天往返500多公里,魏科长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看一眼余代成的肚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事情果真如此。回到昭通后,他明显感到魏科长经过此番“政审”,对余代成只有“四寸大肠”这一点算是彻底放心了,对余代成的材料也更加重视了:魏科长叫他静下心来,对材料要认真修改和加工,还安排昭通地区“一支笔”、当时还在“靠边站”的地委办公室副主任陈光荣帮助修改。魏科长强调,余代成的材料要作为昭通地区的重大典型对待,要写出昭通的特点,写出“昭通酱”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他在陈光荣的指导帮助下,以在绥江写出的材料为蓝本,把着力点放在“出思想”“上境界”上,别人说过的话少说或不说,别人用过的词少用或不用,尽力创新努力“拔高”。经反复修改提炼,终于把余代成写成一个“高、大、上”的典型。标题不改,仍沿用响亮的“四寸大肠闹革命”的说法。现在看来,这个标题本身就是一个笑话,它违背常识,用语荒唐,让人不知所云。对余代成癌细胞扩散进入生命后期再次入院治疗,中小学生相约前去慰问,看见“余叔叔”一只手挂着吊瓶另只手捧着“红宝书”这一动人情景备加歌颂,说这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用后来的话说,这是“假作真时真亦假”,难以让人信服,还会产生反作用。对余代成向另一个癌症病人赠送“半枝莲”更是赞赏有加,说这是“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让他的思想境界达到新的高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管当时怎么描写,也不论后来如何评价,当时这篇“四寸大肠闹革命”的材料终于获得通过,作为昭通地区重大典型之一向省里作了推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四寸大肠”腰折</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省万人“学代会”开幕前20多天,昭通地区派出一个由30多人组成的材料组,带着一批先进典型,浩浩荡荡来到昆明,住进春城饭店(这批人员中包括绥江的他、杨学诗和田培源)。昭通地革委和军分区派出如此庞大的写作班子的意图十分明确,就是要争取在全省万人“学代会”上多上大典型,为昭通争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材料组出师不利,所带材料上报不几天,分管昭通曲靖片区材料工作的云南省军区一位胖胖的领导来到材料组住地,直截了当地说:“你们那个余代成的材料不能上了,外界早有议论,说怎么你们的英雄模范人物多是些老弱病残死?上了影响不好。不过他的事迹还是挺感人的,当个代表是没有问题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春城饭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被列为昭通的第一号典型竟被如此无可辩驳的理由毙掉了,还有另外几个典型也被宣布落选。那天材料组空气沉闷,大家无心再事写作,作为悲怆之余的宣泄,在春城饭店里,材料组负责人张培光带领大家唱起:“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歌声低沉婉转,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作为余代成材料的撰写人,他此时的心情比材料组任何人都郁闷。一个多月来,从绥江写到昭通,从昭通写到昆明,得到的就是这个结果?!他从那位胖领导口中揣摩到,类似的“老弱病残死”,余代成绝非孤例,而是早有先例,不然,哪来的外界“早”有议论之说。余代成不过是个“垫背的”,而自己成了个“无辜的”。多少天来熬更守夜苦思冥想辛辛苦苦不说,今后怎么面对余代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消息很快传到昭通,魏科长立即飞到昆明,代表分区首长慰问鼓励材料组,叫大家不要气馁,这几个材料不能上不要紧,还有一大批后备材料,要再接再厉,尽量争取多上。在那个年代,基本无密可保,“四寸大肠”夭折的消息也传到绥江,有人为之惋惜,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盛会逸事</b></p> <p class="ql-block">1970年11月下旬,省万人“学代会”如期召开。昭通地区材料组转身成为大会工作人员投入到为会议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当绥江代表来到昆明住地时,他心情复杂抢先一步拉着余代成的手说:“余同志,对不起。”余代成倒也坦然,连说“没事没事,X同志,咋个怪得着你哟!”听到这句话他顿觉轻松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昆明实在找不到够坐万人的室内会场,“学代会”的开幕式、闭幕式及一些大型活动都得在露天的拓东体育场举行。看台就是坐位。开幕那天,各地州及省级机关代表、工作人员按划定区域分片就坐。会议间隙,上万名代表便会在部队战士指挥下互相“拉歌”。军管之下,气氛就是不同。这边:“滇东北来一个”、那边:“大理州来一个”的呼“吼”声你来我往,此起彼伏;“解放区那么嗬嗨”、“大生产那么嗬嗨”的“吼”歌声山呼海啸,地动山摇。那火热的场景,比看见疲软国足得以射门进球还要震撼,就像当年陈谢大军挺进昆明的大型集会上子弟兵拉歌那样动人心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参加省万人“学代会”的绥江代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天的开幕式,省革委主任、昆明军区第一政委谭甫仁中将在主席台C位就坐。在其左右落坐的,是那两个在特殊历史时期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头头”。会议由军区副司令员梁中玉主持,省军区司令员陈康中将作大会主题报告。“报告”文本事先已分发到代表及工作人员手上,大家边听边看,神情专注。那天的报告上有个新的提法:“有了毛泽东思想,就一有百有;丢了毛泽东思想,就一丢百丢”。醒目好记,鼓舞人心。相信随着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全省必将掀起一个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新高潮。在会议经验交流阶段,除特别突出的重大典型安排大会发言外,一般性的交流都是分片进行,保证了代表发言交流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整个大会热烈隆重井然有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没想到,“学代会”后不多天,谭甫仁政委竟被凶残的敌人抢杀在军区大院。惊天大案震惊中央,主席震怒,总理下令彻查。昆明一时空气紧张,车站机场有人盘查。这时的他,在送走绥江代表之后,正告假在家与父母小住。眼看形势紧张,便不得不提前“逃”离昆明,返回已经离开近三个月的绥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1994版绥江县志的相关记载</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经的万人“学代会”已然陈年旧事,失去大会交流资格的余代成离开人世已近半个世纪。但沉淀并不如诗的凡事,仍不时注上心头:他记得,有那么几个人,在大会露脸之后,凭着项上“光环”投机钻营爬上高位,后来干了坏事,结局让人唏嘘。那些为之舞文弄墨摇唇鼓舌做过错事的“笔杆”,有的也受到牵连栽了跟头。他在想,如果当年“大肠”材料不“下架”,余代成也像那几个人 一样被安排上台“交流几句”,那结局将会如何?自己又会不会因此而受牵连?他不想要这种“如果”,却生出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庆幸余代成在历经“大肠闹革命”的阵痛后,因“祸”得福,回归本真,荣获“省商业先进工作者”称号,为《县志》所铭记,绥江人民不会忘记他。这对他短暂的人生何尝不是幸事一桩!作为“大肠”材料“炮制者”(借他人用语)的他,也因错获益。经“撞过南墙”后的反思,明白了成也‘四寸大肠’”“败也‘大肠四寸’”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知道了伟人“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精髓的至关重要。晓得了一旦忘记这一点,革命和建设事业必然受挫,写文章难免脱离实际,捕风捉影,废话连篇,甚至弄虚作假,最终害人害己。从而时时提醒自己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偶尔写点东西也有一写一,是二说二。故此天地虽大,自得安然;身体自在,心无罣碍。虽藉藉无名,却也能在他深爱的那片热土上,“走过路过,没有错过”。足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8月写于昆明 </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CatMjhQOjwyiSu0iVnVz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