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情结)“铸剑为犁”的兵团人

安新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矗立着一尊“铸剑为犁”的雕塑,在中国西北边陲的新疆大地上,则生活着一群真正践行这一理念的兵团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数十万军人直接复员转业加入到屯垦戍边的队伍中。这些勇敢的不再拥有军籍的兵团人(我的父辈们)“铸剑为犁”,把在部队里锻炼出的纪律性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运用在了生产建设中。在极端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他们在广袤的戈壁荒滩上播种收获,也播种着自己的青春和理想,用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诠释了“兵团”的内涵。成就了一段有关忠诚与坚守的传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最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这首描写军垦战士拓荒的诗,便是那个时代不怕牺牲、艰苦创业的兵团人生活的生动写照,铸就了兵团人不朽的精神丰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的爸爸1966年退伍后,从大东北部队转业到大西北的兵团八十七团汇河,从此扎根边疆。从军营到连队,打针、开药、接生......脱下军装初心不改,在缺医少药的年代,迅速成长为一名全科大夫。几十年来,爸爸始终不曾离开条件艰苦的牧区,始终奔波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用仁心仁术守护着大家的健康,用行动诠释了一名老兵的担当与使命。</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爸爸总是忙碌的。即便在被人陷害,遭遇不公、被迫改行当连队上士的十年间,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本色。无论何时何地,也不论身处何种岗位,他都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开荒种菜,建猪圈养猪,甚至摸索着酿白酒……想方设法改善连队职工的生活条件。在我心中爸爸就是无所不能的英雄,他让我从小就对军营充满了向往,对军人充满了敬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只有初小学历的爸爸特别重视我们姐弟三人的学习。姐姐性格内向,学习反应慢,爸爸总是非常耐心地辅导姐姐,把枯燥的数学题编成我们三人的生活场景,既具体形象又浅显易懂。每天晚上我们写完作业,都会围坐在爸爸身边,听爸爸给我们读《西游记》,那些充满魔力的故事,伴随着爸爸那亲切富有磁性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诵读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为了让我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接受更好的教育,当我在汇河营校初中毕业时,爸爸毅然决然地掏高价学费把我送到博州四中学习。因为学校没有住宿生,从不求人的他,四处打听学校附近的朋友,让我借住在他的战友家,感受到爸爸的战友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爸爸对知识的渴求令人动容。平反重返医疗岗位后,为了胜任医生工作,爸爸不顾年纪大,记忆力下降,在困难重重下,拿出军人的抗压能力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想方设法找来复习资料,如饥似渴地专研学习。厚厚的医学著作硬是被爸爸一笔一划整整齐齐地一本本抄写下来,更是记在心里。不仅考试取得了相关的医生职称,还学以致用创新了一项医疗治疗手法,治愈了当时八连的一位危重女患者,无愧于退役军人的称号。</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在外地读高中,一个学期才能回家一次。当时爸爸在畜牧二连赛里木湖的夏牧场值守,那里牧民的放牧点非常分散,值守点只有爸爸、兽医和炊事员三个人,条件特别艰苦寂寞,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有次我放暑假回家,爸爸也正好赶回来探望我们。谁知爸爸前脚刚到,后脚就有牧民前来求诊。爸爸说有值守的年轻医生,可那位牧民坚持说只相信爸爸,而且爸爸的态度好,对待所有患者都一视同仁。无奈之下,爸爸匆匆看了我们一眼,又跟着牧民出诊去了。望着爸爸匆匆离去的背影,我忽然明白:军人的担当,不在于那身戎装,而在于那颗永远为民服务的心。</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种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虽然我未能如愿穿上军装,但作为“兵二代”,我始终以爸爸为榜样。在兵团农行工作的日子里,我和同事们坚守在祖国最西端的金融网点,用服务践行着“金融戍边”的使命。如今我的孩子作为“兵三代”继续扎根在这片热土,我们是没有军籍的兵团战士,兵团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续写着我们家的兵团故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斗转星移,山河重塑。一代代兵团人用青春和热血将戈壁变为绿洲,用坚守和奉献筑起无形的长城。兵团人虽然没有军衔,但军魂依然在他们的血液中涌动;手中的钢枪虽已换成农具,但守卫边疆的信念从未改变。这就是兵团人——一群用生命诠释“铸剑为犁”真谛的军垦英雄。我骄傲,我是兵团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