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坐在自行车上🚲的1岁幼儿就是本文的作者“欢”,名字:欢村,1968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欢村懂事后,曾经问妈妈:“为什么给我取个日本人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回答:“你出生的那一年,正赶上“知青”上山下乡,为了响应党的号召,给你取名‘欢村’-寓意欢迎到农村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欢村和爸爸、妈妈拍摄于南昌“八一”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寻找知青上山下乡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知青记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20世纪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70年代末结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文化大革命时期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摒弃传统教学,过分提高实践作用的政治运动。所有适龄青年除了当兵以外,基本上都属于征召范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山下乡有两大模式:农场(包括兵团、干校)和插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农场模式不同,插队属于集体所有制,无需政审体检等手续,也没有严格的名额限制(赴边疆除外),顾名思义就是安插在农村生产队,和普通社员一样挣工分、分红分口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8年以前的上山下乡以农场模式为主。因文革造成了中学生滞留学校,到1968年中国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初中、高中学生一起毕业的奇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年的冬季起,插队模式就成为上山下乡的主要模式。人数规模之大、涉及到家庭之多、动员力度之强、国内外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绝后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插队”从此成为一个特殊意义的词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插队模式不同于农场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没有后勤,因此就有一个非过不可的“生活关”,一些尚未成年又在当地没有亲属帮助的知青所处的生存困境,给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结束上山下乡的理由中若干个“不满意”也主要来自1968年以后的插队模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插队模式带有明显的“待业”性质,可通过优先当地农民的“农转非”途径回城。兵团(农场)知青为回城提出<b>“我们不是农工,我们是知青”</b>的口号,也间接证实了插队模式“待业”的实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苏联模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联在1954年大规模垦荒运动中,改变了过去移民开荒的办法,而以城市青年为垦荒主体,两年里一共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此举既解决了粮食短缺,又解决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在1955年4月,团中央代表团访苏时了解到到了苏联的城市青年移民垦荒运动,回来后就向党中央汇报了苏联的做法,认为“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这个意见得到毛泽东的首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5 年,以杨华为首的六十名北京青年组成了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关东的北大荒去垦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于 8 月30 日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在欢送会上把“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队旗授予这批青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共政府鼓励当时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自愿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去锻炼自己”,把邢燕子等人做为典型模范在青年人中大为宣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黑龙江省萝北县(现今黑龙江农垦共青农场)开垦出1200亩荒地,第二年生产了13.5万公斤粮食、30万公斤蔬菜,还盖起了宿舍和食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后北京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愿垦荒队以及河北、山东的2000多名青年,也以志愿垦荒队员的身份来到黑龙江垦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青年则要求去淮北开荒种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在北京、上海的影响下,1955年、1956年,浙江青年去开发新疆、广州青年去开发海南、江苏和四川的青年去开发青海,从而奏响了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8年,美术家朱宣咸创作的作品《知识青年出工去》,就非常典型生动的记录了在那个特定时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b>(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b>,全部前往农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70年代以后,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8年底,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决定在今后若干年内,还要继续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统计由于各种原因滞留农村边疆的知青约有数十万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知青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更是一个时代的建设者和见证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