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随忆之5路车

王立武

<p class="ql-block">文章作者:褚明</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立武</p> <p class="ql-block">  小镇上的老同学诚邀回家乡小聚,我决定坐5路公交车前去。这些年来虽然多次回小镇,但几乎没怎么坐过5路车。退休后时间充裕了,也不需要着急忙慌的赶路,二姐给我办了个公交卡,出行的时候坐坐轻轨、公交,挺方便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5路车,那叫一个舒适。绿牌照自动档的新能源电车,起步平稳,几乎没有躁音。座位洁净舒适、无人售票、温度宜人、内设温馨、站点设置合理、电子语音提示……一切都那么的现代化、人性化。没的说。</p><p class="ql-block"> 离小镇越来越近,沿途听着车内自动提示的几个熟悉的站名,不由得想起在小镇生活工作的岁月里,与5路车的相随相约。</p> <p class="ql-block">  5路车是当年从市区新市口开往小镇的公交车。那个年代交通并不发达,芜湖市区总共只有九条公交线路。尽管这样,还是有一条郊区的公交线路直抵小镇,那就是5路车,极大的方便了小镇人的出行。去芜湖市区或沿途办个事走个亲的,很方便。尽管小镇当时还属于当涂县管辖,但去芜湖市区去比当涂城关镇方便多了。有趟5路车,这是小镇人的福气。</p><p class="ql-block"> 正常情况下,5路车每天早上六点从新市口发车,每隔一小时一班车,晚上五点半最后一班车。穿过市区,沿着弯弯曲曲的芜宁公路,经过陡岗路、卜家山、五里汀、十里牌、月牙路、杨王、师专、二十里等站点,就到了终点站——小镇的“向东路”口。</p><p class="ql-block"> 说是5路车终点站,其实连一个站牌都没有,就是一个下客点。记得有位个子不高、微微驼背满脸沧桑的余姓老人,在路边搭了个四面透风的凉棚,放了几条长凳,卖点茶水瓜子香烟什么的。等车的人聚在这里,权当算是公交车站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就觉得能在这里歇一歇候车,有种像黄梅戏里唱的那样感觉:“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熟人之间还能吹牛聊天,打发等车时间,挺好的。</p><p class="ql-block"> 当年白蓝相间涂色的5路公交车,用“老破旧”来形容一点也不过份。笨拙的车型、破损的木坐椅、关不严实的车窗,还有经常“抛锚”的发动机……夏天热的一身臭汗,冬天冻的瑟瑟发抖。一路上心始终是悬着,祈求能顺利到目的地,别耽误了事。这可能是5路车留给小镇乘客心中最深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  如果没有遇到过中途被“抛客”的情形,如果没有遇到过车子突然“熄火”要下去推着的糗事,如果没有遇到过被挤的“前胸贴后背”的窘境,如果没有在途经湾里和五里汀时常遇到火车挡道时的焦急,如果没有遇到一个急刹车让整个车厢瞬间成了“压缩饼干”似的挤压……可能是压根儿就没有从小镇坐过5路车。这些其实是当年公交车上的普遍状况,并非5路车独此。</p><p class="ql-block"> 虽说间隔一小时发一趟车,但由于车况等因素,5路车的“不正点”是太正常不过了。等车有时真让人望眼欲穿。等了一两个时辰,望着从红星接待站那边拐弯慢腾腾的开过来的公交车,等车的怨气霎时间转换成要拼尽全力去抢占一个座位的强烈意愿。</p><p class="ql-block"> 座位少,尽量省出车厢空间多“装”点乘客,是当年公交车在设计时的选项。从小镇到市区一个多小时的行程中,若是站着,而且是在挤的透不过气来的狭小空间里,个中滋味自然是不好受的。因此等5路车一停,从前后门蜂拥而上抢个座位,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乘客共同的目标和行动。胆大的还没等车停稳,抢先“吊”在车门上,根本没什么斯文可说。虽说拼抢“很不客气”,但小镇上各色人等的乘客,倒没有因抢座位而上演拳脚大战的,起码我坐车时没有遇到过。乡里乡亲的,动粗就难为情了。只不过是有的兴奋,有的沮丧而已。</p> <p class="ql-block">  当年每辆公交车的标配是三个司乘人员,一个驾驶员,两个售票员,一个管前门,一个管后门。个个都是厉害角色。驾驶员技术不错,一路上小毛小病也基本上能对付。卖票的几个大姐大妈,嘴辣手快眼睛尖,拿个票夹,钻在人缝里卖票,想逃票可没那么容易。给她们“逮”到,不仅让你乖乖的补票,还把你“臭”一顿。乘客都不愿招惹她们,因为她们“骂人不打草稿”,张口就来。想想她们也挺不容易的,每趟车卖票都像打仗一样,一天来回跑个七八趟,每到一站还要大声报站名提醒乘客,嗓子喊的要冒烟,挺辛苦的。</p><p class="ql-block"> 当年5路车的票价挺实惠的,从小镇坐到新市口只要三毛钱,到师专只要5分钱。口袋里只要有个块把钱,就可去市里“逛”一天:来回车费五六毛钱,中午在“向阳小吃部”吃一碗光面八分钱,繁华的中山路上走一遭,顺便去大众电影院看一场电影,票价也就1毛五分钱,镜湖公园、赭山公园免费玩。5路车让小镇人也有机会享受一下城里人的生活,只不过是个匆匆过客而已。</p><p class="ql-block"> 在小镇乘坐5路车的“常客”是家住在市区、郊区沿线的下放学生、中小学老师、在小镇上班的师专学校教师家属子女、极少数在市里读书的学子等。再有就是去市里走个亲眷看个病什么的小镇人。因为有5路车去芜湖市方便,小镇人除非去当涂县城关镇公差或探亲,才会在公路桥边等候也从市区开过来的长途汽车,况且车次很少。</p><p class="ql-block"> 每天“雷打不动”坐5路车的还有一群人,那就是去市里做点小生意的“小贩子”,以四垾向阳一带的中老年妇女为多,每天一早拎着几只装满鸡鸭鱼虾的大竹篮子“赶头班车”去市里赚个差价。中午舍不得在城里吃饭,再迟也要乘5路车赶回小镇。虽说辛苦,但每天都有进项,家里的日子会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人要好了不少。她们能说会道的,跟每趟车上的售票员都“混”的挺熟的,售票员还主动设法给她们“罢”座位挪空间,估计她们平常会给点售票员小恩小惠的。投桃报李也是人之常情。</p> <p class="ql-block">  小镇划给芜湖市管辖后, 我后来因工作原因,也成了5路车的“常客”,坐的次数多了,有几个驾驶员售票员也就渐渐的熟悉起来了。驾驶员中,大胡子小屠,大个子杨师傅,白白净净的赵代发,后来都成了好友。遇到他们当班开车时,有时没有座位,在他们“特殊关照”下,能在驾驶室里鼓个大包的发动机引擎盖坐一下。当然夏天是不敢坐的,发烫的引擎盖让你吃不消。有几次时间不巧,眼看车子已经启动,我边跑边招呼“等一下,等一下”,他们只要看到,都会把车停了下来,我气喘吁吁的登上车,心里特别的感激。后来,他们都不再跑五路公交线路,我也很少乘坐5路车了,偶尔在别的场合遇到,都客客气气打着招呼,就像久别重逢的老友。</p><p class="ql-block"> 相比较驾驶员相对稳定,售票员更换的比较频繁,而且以女性为多,有二三个有些印象。如岁数大一点眼神不太好的安师傳,还有年轻一点说话像机关枪一样的小尹。这么多年只遇到过一个男性售票员,与我年岁相仿,姓杨的帅小伙子。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应该是一个冬天,那天中午要到市里参加一个教研活动。车上人不多。我坐在紧挨后门售票台的座位上,回头看看小杨正在看着一本厚厚的《现代汉语》。我主动搭讪:“看这专业书打发时间还不如看看小说?”小杨笑着说马上要考试了,抓紧时间复习。他告诉我,他一边上班,一边参加汉语言文学专科自学考试。由于专业相同,我们找到了共同语言。以后凡是坐车遇到他卖票,我都挤到他边上,去跟他聊聊学习上的事,他很谦虚,我们挺聊的来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5路车上不见了他的踪影,一打听,说他调到汽车公司团委去了。若干年后,我有次公干去汽车公司,告知我接待的是公司党委副书记。一打照面,哈哈,居然是当年的小杨。寒喧过后自然聊到了当年的5路车,当年的小镇。小杨书记显得成熟而干练。想必当年在5路车上边工作边学习的经历,为他蓄积了成长的能量。时代不负奋进者!</p> <p class="ql-block">  5路车的前世今生,折射出小镇与时俱进的嬗变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市里的公交规划调整很大,唯独5路车基本线路未改。小镇与5路车情深缘厚。尽管后来又有一班6路车经停小镇,但小镇人还都钟情于5路车。</p><p class="ql-block"> 感恩一路驰行的5路车,让小镇人早早的走入了外面的世界,吮吸了新生活的气息,链接了高速发展的密码。日复一日,这个“移动的平台”承载着小镇一代又一代人的求学、经商、干事创业的梦想,一路欢歌,一直相伴。</p> <p class="ql-block">文中配图为网络下载,谢谢作者。</p><p class="ql-block">昵称:王立武</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4976624</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8月1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