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夏日在龙口旅居,老同学带来了家乡的银丝面,德州银丝面的特点就是滑嫩、细腻。七月的天气炎热,没有出门,老伴提议吃凉面吧。做了西红柿豆角卤子,还搞了两个菜,看到菜上桌,我就想喝点酒。一瓶啤酒还没有喝完,老伴已经吃完了一碗面,就催我抓紧时间吃吧,面条都泡浮囊了,并把面条都捞到卤子盆里,这也太多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滑嫩、细腻的凉面真的很好吃😋,看到这一碗面,不仅想起上大学时候,我们仨人吃面条的情景,40多年过去了,仿佛还记得那个滋味,一碗清水面条是大学生活里最美味的食物。</span></p> <p class="ql-block">1981年我到山东矿业学院上大学,听早两年考上大学的同村老乡说,大学生每月供应粮食30斤,我父亲担心我到学校吃不饱,托人在粮管所用粮食换了50斤粮票给我带上。到学校后知道我们地矿类专业的学生是每月45斤定量,开始不够吃,慢慢地就够了。当时山东的粮食供应标准是细粮70:粗粮30,粗粮主要是玉米面,所以玉米粥、窝窝头是必须有的,每天中午食堂的面条总是供不应求,吃一次面条是很幸福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有一些教职工家属没有工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校就搞了一个服务公司,组织这些家属做一些服务学校生活的事情。在学校东门附近有一个加工面条的小店,一斤饭票+一毛钱就能换一斤半鲜面条。当时有师兄出去实习了,他们宿舍有一个简易的电炉子,师兄出发前把钥匙留给我们,我们三个人会偶尔去买面条,悄悄地在宿舍里煮着吃。吃面条是没有菜的,就放一点盐,后来昌森买了一瓶酱油,放上一点觉得味道美极了。每当面条煮好后我和友林想吃的时候,昌森总会让等等,再泡一会就泡浮囊了,显得更多一些,问题是没有油水的白面条太不出数,吃的时候饱得快,但是饿得也快啊。穷学生的生活很简单,但是过得很快乐。</span></p> <p class="ql-block">离开校园40年了,一碗面条让我回想起曾经的日子,同学四年共同走过的日子,兄弟情深终生难忘,那一碗清水面条是最美的味道。</p><p class="ql-block">一晃40年过去了,曾经朝夕相处的仨兄弟天各一方,昌森一路拼搏,企业家、政府官员、高校领导,二级教授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丽转身,继续为煤矿安全生产奋斗;友林离开校门就奔赴新疆,从基层技术员做起,一路实干成为国企高管,非常遗憾的是带队开展安全检查工作时,因公殉职;我在十年煤炭企业工作后,转入银行工作,已经开始退休生活。</p> <p class="ql-block">四十年风雨兼程,我们拼搏书写人生,用坚韧铸就辉煌。愿这份积淀成为后辈的灯塔,照亮更多前行的路。愿我们健康平安,慢慢来欣赏未来路上的美好,享受生活的宁静与温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