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家书 血泪透笺

林子

<p class="ql-block">美篇名:林子</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4414306</p><p class="ql-block">课本:高中部分 必修下,第五单元,《与妻书/林觉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11日,春日的阳光和煦而温暖,我们一行踏进了历史悠久的三坊七巷,穿梭在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最终,我们的脚步停在了林觉民故居的门前。这座看似普通的宅院,却承载着林家感人的忠烈而又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家,满门忠烈,代代皆为义士。他们以生命为笔,以热血为墨,在历史的长卷上书写下不朽的篇章。走进故居,仿佛能听见那遥远的枪炮声,能看见林觉民等先烈们英勇就义的身影,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忠烈,何为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从小过继给叔父林孝颖,八岁丧母,由叔父抚育长大。他天资聪颖,刻苦用功,博闻强识,少年时代就立下报国大志。190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全闽大学堂,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1907年,为寻求救国真理,东渡日本留学,不久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4月受同盟会派遣,回国组织广州起义:4月27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4岁,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福建人占了23位,里面有福州十杰,这“十杰”都是文儒坊书院的学生。林觉民烈士就是这十杰之一。他为了革命年龄才二十四岁就牺牲了。催人落泪,撼人魂魄,不知教育了几代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林觉民痛心国耻,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同盟会。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等同盟会骨干举行会议,决定向海外华侨募捐购置武器,从各地革命党人挑选几百名敢死队,在广州举行大规模起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1年4月23日,黄兴在广州主持起义,林觉民等人从香港赴广州参加敢死队。因为出了内奸,清政府增兵广州,4月27日,起义开始,林觉民所在的敢死队臂缠白布,腰缠炸药,手持枪械杀入总督府,两广总督张鸣歧早已逃跑,革命军被清军包围,巷战之中林觉民腰部受伤入狱被杀,广州起义就这样失败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觉民夫妇俩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觉民和陈意映的新房也在这里,就是右面一个南北通透的房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故居展馆的一隅,最让我们动容的,却是摆放在显眼位置的那封闻名遐迩的《与妻书》。看着这封泛黄的信件,仿佛能触摸到林觉民当年写下它时那炽热而颤抖的双手,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翻涌的情感。信中的每一个字,都如同被浓墨浸染,那化不开的情感,如潺潺溪流,缓缓流淌进我的心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觉民的《与妻书》,字字珠玑,句句含情。让人在阅读中不禁泪目。每一行字,都像是他喋喋不休的牵挂,每一句话,都诉说着他恋恋不舍的分离。字字滴血,句句断肠,让人心伤不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开篇的这几句,便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击在我的心上。林觉民深知自己此去凶多吉少,却依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为理想、为正义而战。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怎能不让人动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觉民在信中,句句诉说不尽的心意,倾诉着对妻子陈意映深深的爱意与眷恋。他回忆着与妻子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那些温馨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他将对妻子的爱,升华到了对天下所有有情人的祝福,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他不得不面对生离死别。这份爱,在国难当头的背景下,显得更加深沉而伟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觉民的信内,行行喋喋不休的是牵挂。深知自己这一去,将给妻子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打击。他担忧妻子的生活,害怕她无法承受失去自己的悲痛。“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他希望妻子能够理解自己的选择,能够以天下人为念,将这份个人的悲痛转化为对大众幸福的追求。这种牵挂,超越了小家的范畴,展现出了林觉民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觉民字里行间,层层恋恋不舍透露出对与妻子分别的不舍。他想象着妻子看到这封信时的悲痛欲绝,心中满是愧疚与无奈。“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他叮嘱妻子要好好抚养孩子,希望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遗志。这种对家庭、对未来的牵挂,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真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阅读完这封《与妻书》,我的泪水早已夺眶而出。那字字滴血的文字,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我的心。正如文天祥所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觉民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舍弃了与妻子长相厮守的幸福。这种大义凛然的精神,让我想起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的这种精神,在当今这个和平年代,更显得弥足珍贵,激励着我们为了更高的理想而奋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下安稳岁月,我们鲜少经历如林觉民般生死考验。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的精神如熠熠星辰,照亮前行之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面对困难挑战,我们能否如他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值得深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出林觉民故居,阳光依然灿烂,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与妻书》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绝,“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烈,尽显忠烈之士的伟大情怀。林觉民的《与妻书》,不仅仅是一封家书,更是一首壮丽的英雄赞歌,它让我们看到了忠烈之士的伟大情怀和崇高精神。这封家书,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奋斗,让忠烈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