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理性看待升学宴,共筑健康社会风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从何时起,随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陆续送达,每年八月中旬起,各地城乡便掀起一股“升学宴”的热潮,尤其在乡村地区,这股风气愈演愈烈,几近成为一种“标配”。海南亦不例外,升学宴之风盛行,尤以西部市县为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西部某市县,即便孩子高考仅得三四百分,连本科线都未达,也照样大摆宴席。这种现象背后,朋友们说多是为了筹集报名费,虽可理解,却令人唏嘘。更甚者,有人一天竟收到近十多张请柬,人情往来压力陡增。当地有句俗语:“去喝大学酒,千万不要问分数。”因为分数低得令人难堪,问了反倒尴尬。更有甚者,宴席办完,孩子却并未真正踏入大学校门,而是选择复读或进入技校,升学宴沦为一场“面子工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升学宴的盛行,折射出社会风气与价值取向的扭曲。在一些家庭中,即便孩子成绩平平,也执意大摆宴席,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彰显“成功”。某地曾有一名考生成绩考不到300分,家长仍大办升学宴,引发舆论哗然。有网友直言,这种行为不过是虚荣心作祟,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著名作家莫言曾回忆,自己年少时家境贫寒,父母节衣缩食供他读书。而今一些家庭却为“面子”铺张浪费,这种消费观令人痛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盲目攀比与“面子文化”不仅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也扭曲了人们对教育的认知。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而非单纯追求分数与名校。但在升学宴的热潮中,一些人将教育的目的狭隘化,认为只要孩子考上大学,无论成绩如何,都值得大肆庆祝。这种观念不仅忽视了教育的真正意义,也助长了浮躁的社会风气。某家庭为庆祝孩子考上三本院校,不惜借债数万元办宴,结果孩子毕业后就业困难,家庭陷入债务危机,这正是盲目跟风的惨痛教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频繁参加升学宴,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时间成本与人际关系压力。有人为应付各种宴请,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甚至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一位智者曾见邻居为孩子考上博士而大摆宴席,感慨道:“真正的成就不需要盛宴来证明,而是体现在日后的努力与贡献。”这种理性态度,正是我们社会亟需倡导的价值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升学宴的泛滥,我们更应倡导理性庆祝,注重教育的本质。家庭聚会、小型庆祝等方式,既能表达喜悦之情,又不失温情与节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是使人成为人,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他反对一切形式的虚荣与浮夸,主张教育应注重内在修养与实际能力的培养。某市教育局曾倡议家长和学生理性对待升学,组织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以此庆祝升学,获得广泛好评。这种庆祝方式,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大家也应呼吁社会关注教育质量,而非仅仅关注升学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才,而非追逐分数与名校光环。我们应更加重视教育的过程与结果,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能力提升。升学宴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盲目跟风只会加剧社会浮躁与功利心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理性看待升学宴,不仅是对家庭负责,更是对社会风气的净化。我们应倡导健康、理性的社会风尚,推动教育回归本质,培养更多真正具备能力与担当的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p> <p class="ql-block">文字 / 摄影 天辉艺术品</p><p class="ql-block">2025-8-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