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开谈地名㊹|城步地名由来

地名传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中国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用于识别、命名和交往的独特文化。</p><p class="ql-block">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彭雪开教授,有“当代徐霞客”之誉,现任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是原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开设“彭雪开谈地名”专栏,畅谈“中国政区地名由来”系列话题,敬请关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步境域,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活动居住。自古为南楚与南百越相交之地,“五溪蛮”先民生息于斯土,唐宋以来逐渐为苗、侗、瑶等族繁衍居住,明代后汉族大量迁入。因境域地处资水与沅水上游交界之尾,自秦代以来,常依水系划分政区而分属之。历有南城(诸葛城)、武攸、白沙砦、城步寨、城步之称谓。武攸、城步为县级政区,余为军事城堡,地名历史文化深厚可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城,军事城堡。共和国《城步苗族自治县志》载:“三国蜀建兴三年(225年),在巫江之滨筑南城,为城步筑城之始。遗址在今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南隅。”《读史方舆纪要》等载: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武侯征九溪十八峒,路经于此,筑土城巫江之上,名曰南城,“亦名诸葛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城,历代州、省县志皆有载,又有遗址尚存,当可认定。但为诸葛亮所筑,则值得商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一,南城并非诸葛亮所筑。《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建兴)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建兴三年春,其“南征”之地为“南中地区”,即越巂、益州、永昌、牂牁四郡,包括今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地域。起因是后主建兴元年(223年),益州郡(今云南晋宁)、永昌郡、越巂郡(今四川西昌)、牂牁郡(今贵州西部)等土酋等相继叛蜀。其时刘备刚去世,政权不稳,加上魏、吴威迫,形势严峻,辅佐后主的诸葛亮,欲争取和平解决,但遭拒绝。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分三路南征,深入不毛,渡泸水(今金沙江)进入南中腹地,进逼益州郡,并七擒孟获,使其归心不叛。至当年秋天,“南征”取得胜利。由此可见,诸葛亮南征,并未亲到今湖南境内,何谓筑“南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二,“南城” 应为蜀汉牂牁太守马忠所筑。《三国志·马忠传》:建兴三年(225年),亮入南,拜忠牂牁太守。郡丞朱褒反。马忠率军平定朱褒叛乱,当为诸葛亮“南征”一部分,为三路大军之东路。马忠极有可能在平定朱褒叛乱后,“征九溪十八峒”,其中包括今湖南与贵州交界处的“五溪”地区,率军驻今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巫水南岸,“筑土城巫江之上,名曰南城,又曰诸葛城。”因奉蜀丞相诸葛亮之命筑城,故曰“诸葛城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攸,古县名。《湖南古今地名辞典·武冈县》:“武攸县,《隋书》载,大业十三年(617年),罗川令萧铣据巴陵立梁国。萧铣析邵阳县置武攸县,属长沙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更名为武冈县。”共和国《武冈县志·大事记》亦有同载。萧铣置武攸县,县治今城步苗族自治县城儒林镇。辖境约今武冈、洞口、新宁和城步诸县。因此之故,武攸县设置,可视为今城步置县之始。共和国《城步苗族自治县志·县城》:“隋末,萧铣置武攸县于此,系今境内首次设县。”这是可信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攸,县级政区地名。武,多指军事。本义“止戈为武”。攸,字出甲骨文,本义为水流悠远。武攸,当为以武运长久之意得名。然而,这仅是凭空愿景而已。萧铣置武攸县立建州后,当年降唐,被唐高祖李渊“诏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攸得名,与当时今湖南割据局势,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萧铣于巴陵(今岳阳市区)称梁王后,割据今邵阳一带,次年称帝,迎都江陵,割据长江中下游。《新唐书·列传第十二· 萧铣》载:唐武德三年(620年),镇守长沙大司马董景珍之弟,欲作乱,事泄被诛,景珍惧,欲降唐高祖,铣遣张绣攻景珍,景珍溃败,被部将所杀。萧铣忌张绣之功而杀之。于是,大臣旧将疑惧,后多叛铣。唐武德四年(621年),庐江王瑗由,黔州刺史田世康,皆合兵攻铣。铣统辖之地将领,献城而降。为挽败势,萧铣析邵阳县置武攸县,复建兴县,置建州辖武攸、邵阳、建兴三县。当年又更武攸县为武冈县,县治迁今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属邵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旧唐书卷四十》载:邵州,武德四年“领邵陵、建兴、武冈三县。七年,省建兴入武冈,省邵陵并邵阳。”《新唐书·地理志》亦有同载。其时,武冈为原武冈移借地名,县治于原武攸县治(今城步苗族自治县城儒林镇),历400余年。五代时武冈县为楚王马殷所据,属湖南道武安军敏州。宋初,武冈县又迁治于今武冈城关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沙砦,军邑地名。《宋史·地理四》:“武冈军,崇宁五年,以邵州武冈县升为军。县三:武冈,中。有山塘一砦。熙宁六年(1073)废白沙砦,置关硖(峡)、武阳、城步三砦。”这表明熙宁六年(1073)前,已于境内置白沙砦。砦,古文通寨。共和国《城步苗族自治县志·大事记》:“宋熙宁六年(1073),撤白沙寨(砦,今威溪白沙村),置城步寨(今城步苗族自治县治儒林镇),始用城步之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步,何以名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同治《城步苗族自治县志》释为:“城步者,水陆凑会之名。城者,言有古城也;步者,水陆之凑会也。”文中“水陆凑会”,当指今城步苗族自治县城儒林镇(即宋城步砦),是水陆交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步苗族自治县城儒林镇(即宋城步砦),虽南临沅江上源巫水,但在宋之前,水陆交通并不便利。一是县境内《古道歌》言及城步至广西桂林官道时,有详载。城步通往外界之驿道,可谓艰难险阻,步步惊心。二是共和国《城步苗族自治县志·交通邮电》所言:“城步历史上有‘楚南极边’之称,地域荒僻,陆路交通极为不便……,仅巫水可撑排筏下洪江,运输全靠肩挑背负,民生艰难。”以上并非虚言。由此推断,三国蜀国于此“水陆凑会”处筑城,但交通不便当为史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步,何以名之?最有可能是为纪念蜀相诸葛亮派大将牂牱太守马忠开拓“五溪” 之功,而在水陆交汇处筑城,并形成“埠”(码头)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古文中多指都邑。《诗·邺风·静女》《墨子·七患》《说文·土部》,皆释为都邑。而城步之“城”,当指马忠所筑之南城。清同治《城步苗族自治县志》:“城者,言有故城也。”因地处“水陆凑会的黔峰西麓,巫水北岸”,故又名“故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步,字出甲骨文,字形如人之双足在地上行走之状。本义为行走。亦通“埠”即行船之码头,古文中“步”“埠”可同音通假。最早见载于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瓜步在吴中,吴人卖瓜于江畔,用以名焉。吴中又有鱼步、龟步;湘中有灵飞步。”柳宗元《永州铁炉步志》亦释为此义。清代翟灏《通俗·地理》:“俗谓问渡处曰埠头。据诸书当作步字,而《宋史》皆从俗作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以上推断,城步原作城埠,因三国蜀马忠所筑城后,此处始有船运码头与外界联系,故名城埠。约在北崇宁五年(1106年),因城埠与城步可通假,故书为“城步”。清道光《宝庆府志》云:“步者,水陆凑会之名;城者,言有故城也。”应是符合“城步”本义的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因土地兼并加剧,官府欺压苗民,导致“难以控管。”明朝在城步寨境内设置守御千户所,属茶陵卫,驻军1100余人。为节制五峒及绥宁大水洞苗民,于洪熙元年(1425年),“摄土款以制苗瑶”,在城东南隅,设置城步巡检司,派驻流官(实行外地官员轮换制),驻扎“弓兵”,管理苗、瑶、峒寨。弘治七年(1494年),又在城西南隅增设千户所,驻军数百人。《明史·地理五》宝庆府“城步,府西南。本武冈州之城步巡检司。弘治十七年改置县,析绥宁县地益之,而迁巡检司于县东北之茅坪铺,寻又迁山口,后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置城步苗族自治县,隶宝庆府,治今县城,当以城步寨为名,并沿袭至今。清乾隆三年(1738年)城步苗族自治县改隶靖州,六年(1741年)复隶宝庆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步置县后,境内苗、瑶民数举义兵,反抗官府欺压,均被官兵镇剿。之后又置寨头巡检司(清乾隆六年,更名横岭巡检司)、黄桑营、城步新寨、长安营、江头巡检司,管控苗、瑶民。清乾隆六年(1741年)置长安营后,苗、瑶民义举不见史载。自此书院始兴,教化始行,苗、瑶民与汉民安居其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清、民国后,县名不易,县治不迁,县域略分,归属数改,始成现域。共和国成立后,因之。1956年改设城步苗族自治县,县治儒林镇。境内民族团结和谐,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旧貌无识。今儒林镇成为城步苗族自治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聚集中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境内地处湘南丘陵山地西部。山地纵横,沟壑交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河溪纵横,主要河流有沅江支流巫水、资水干流上游赧水。山上多松、杉、竹、樟、茅、杂等。经济林有油茶、油桐、漆树等。有银杉、钟萼木、香果树、冷杉、银杏等珍木。林副产品有松脂、玉兰片、猕猴桃、板栗等。中草药有天麻、黄连、五倍子等。珍稀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麝、穿山甲等,并有黄鹂、锦鸡、白鹇、相思鸟等珍禽。溪涧中有大鲵。矿产有金、铜、铁、锰、滑石、瓷土、辉绿岩、钾长石等。市、县公路通各乡镇及林场。善饲牛、羊、猪、家禽等。虫茶为名产。有中国南方规模庞大的现代化南山牧场。名胜古迹有白云洞、白水洞瀑布、孔圣庙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出品</b>/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新湖南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p><p class="ql-block"><b>策划</b>/周小雷 廖义刚</p><p class="ql-block"><b>执行</b>/张 咪 刘韵霞 龙子怡</p><p class="ql-block"><b>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b></p><p class="ql-block"><b>本期特别鸣谢城步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