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艾肯泉是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花土沟镇莫合尔布鲁克村的一处独特地质景观,蒙古语称“艾肯布拉格”,意为“源头泉”。其形成与青藏高原北缘的深大断裂及含水层倾斜密切相关,泉眼直径超过10米,深度超过1千米,水温常年保持在30℃左右,喷涌高度可达半米。</p> <p class="ql-block">从空中俯瞰,泉眼与喷涌的泉水形成类似瞳孔的螺旋状地貌,呈现红褐色沙石与碧绿泉水的强烈色彩对比。晨雾中的泉眼如仙境般梦幻。 </p> <p class="ql-block">黑独山是位于中国青海省茫崖市冷湖镇的一处独特雅丹地貌景区,因其黑色砂石覆盖的山体与荒漠戈壁形成强烈对比,被誉为“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于2025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黑色砾岩经风蚀形成“泼墨山水画”般的肌理,山体尖锐棱角分明,与黄褐色戈壁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洞窟分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p> <p class="ql-block">敦煌位于甘肃省的西部,从自然地理的位置上说,正处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处。这里南接青海,西连新疆,自汉代以来一直就是中西交通的枢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为抵御匈奴,设敦煌郡作为边防哨所。自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后,作为西陲重镇的敦煌,成为沟通中原和西域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沿线的商业中心,以及各种民族与文化交汇的场域。其中,佛教文化和艺术在内的中西文明在这里交汇、碰撞,这是敦煌石窟艺术产生的历史根源。</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月牙泉位于敦煌城南5公里,沙山主峰海拔1715米,月牙泉呈新月形,平均水深3-5米。</p><p class="ql-block">沙脊如刃的鸣沙山因石英砂摩擦发出鸣响,月牙泉则因独特地形和地下潜流千年不枯,形成‘沙不掩泉’奇观。</p><p class="ql-block">汉代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1994年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5年晋升5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选址于祁连山与黑山间最狭窄的山谷地带,形成『河西咽喉』的天然屏障,成为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核心军事枢纽。其『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的防御体系,体现了古代『围地则谋』的军事哲学。 </p><p class="ql-block">关城历经168年建设,至嘉靖十八年(1539年)形成完整防御体系。清代因商路功能转型为贸易关卡,晚清更成为中俄贸易口岸,见证从军事堡垒到经济枢纽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作为明长城西端起点和丝绸之路重要关隘,承载着六百余年的军事防御与多元文化交融历史,其关城建筑体系与典故传说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总面积50平方公里,距张掖市区40公里。其地貌形成于1.35亿年至6500万年的白垩纪“红层”,经流水与风力侵蚀作用塑造而成,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并获评“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全球最美外景拍摄地”等称号。</p> <p class="ql-block">祁连山大草原横跨中国甘肃省与青海省交界处,属于典型的高海拔草原。</p> <p class="ql-block">在那遥远的天际,祁连山如画中仙境,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