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徐州之行次日游览了云龙山与云龙湖的山色湖光后,因酷暑难耐回酒店暂作休整。傍晚气温稍降,即前往户部山古建筑群游览。</p> <p class="ql-block">户部山是徐州黄金宝地,久负盛名。徐州古代水患频繁,宋代以来,黄河夺泗入淮,流经徐州,往往泛滥,淹没州城,户部山因地势较高而免遭覆顶之灾。户部山靠近城池,1624年,徐州户部分司署主事张璇为避水患迁往户部山上。之后有钱有势的官宦之家和富贾豪门纷至沓来,久之在户部山居住便成了富贵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故有“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住户部山”之说。</p> <p class="ql-block">户部山的古建和民居建筑群围绕户部山一周,既有北方建筑的粗犷浑厚,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灵动,体现了当时徐州工匠高超的建筑水平,是徐州科举文化、帝王文化、商业文化、军事文化、建筑文化、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的荟集地。纪念西楚霸王的戏马台景区也在户部山景区之中。</p> <p class="ql-block">戏马台亦即户部山,旧称“台山”“崇台”,再古称“南山”,位于户部山最高处。遗憾到此地已是黄昏,开放时间已过,景区闭门谢客,在路旁仰望高台上的戏马台大门,只能够拍照留念了。其他照片则只有从网上截图,以飨眼馋。</p> <p class="ql-block">戏马台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筑戏马台。戏马古台结构严谨,布局匀称,错落有致,沉雄庄重。景区内的建筑古朴典雅,端庄大气,文化氛围浓厚。</p> <p class="ql-block">因到户部山时已傍晚,古建民居多已闭门谢客。正扼腕遗憾时来到崔家大院,见可入内参观,喜出望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崔家大家因出了崔海、崔焘两位翰林,也被誉为“崔氏翰林府”。大院门朝西,院落依山势而建。至今仍存有房屋100余间,建筑面积3100余平方米,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宏大的建筑群几乎占据了户部山半个西坡,因而竟号称“崔半山”。</p> <p class="ql-block">崔氏家族世代书香门第,诗礼传家,科甲兴旺。在明清两朝,崔家共诞生了2位翰林、9位进士,以及众多为官者,如知府、同知、通判等,数量高达13人。</p> <p class="ql-block">崔家大院自清乾隆年间奠基以来,经过嘉庆、道光年间的持续扩建,形成了包括下院、上院和客屋院三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大院落。</p> <p class="ql-block">户部山民居屋面脊饰以传统徐州古建筑工艺为特色,融合了地域文化与建筑等级的双重表达,屋脊装饰形式多样。古民居屋脊等级通过脊饰造型区分。普通民居正脊多用小青瓦紧密排列的“密檐脊”形式,兼具防水与装饰功能,垂脊则常见“游脊”(又称“飘带脊”),两侧呈动态飘逸状,中间为脊身。 部分等级较高的建筑正脊采用“插花云燕”设计,以花卉与云纹图案结合,展现轻盈灵动的艺术效果 。</p> <p class="ql-block">崔焘故居等一些等级更高的建筑则采用“五脊六兽”装饰,正脊两端置吻兽,搭配骑凤仙人、海马朝阳、犀牛望月等造型,象征“喜从天降”,体现传统民俗寓意。</p> <p class="ql-block">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保存了50余座清代民居院落及明代古城墙遗址,以青砖灰瓦建筑风貌和‘城下城’叠城奇观为特色,是融合历史、文化与商业的复合型文旅地标。时值夜色降临,彩灯初放,很是精艳!</p> <p class="ql-block">这里昔日因地势低洼导致雨水倒流积滞,俗称“回流涡”,后谐音雅化为“回龙窝”。又相传乾隆帝南巡曾在此迷路折返,因而得名。街区完整保留了原有街巷肌理,成为展示徐州老城风貌的核心项目。</p> <p class="ql-block">街区里依托明代古城墙遗址建有城墙博物馆,展示“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独特地质景观,其中明代城墙遗迹距今600余年。</p> <p class="ql-block">第三日上午,游览徐州汉文化景区。景区核心区由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博物馆、汉文化交流中心(展示汉化像石艺术)、刘氏宗祠、竹林寺、羊鬼山展亭(王后陵)、水下兵马俑博物馆等两汉文化精髓景点组成。</p> <p class="ql-block">位于汉文化景区核心区的狮子山楚王陵,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楚王陵凿山为葬,结构奇特,工程浩大。墓中出土了金、银、铜、铁、玉、陶等各类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国内出土的一件玉片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金缕玉衣、镶玉漆棺、玉卮、金腰带扣等,工艺精绝、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位于楚王陂西侧的300米远的汉兵马俑博物馆内的汉兵马俑是继西安秦兵马俑后的又一重大发现。作为楚王的陪葬品,象征着卫戍楚王陵的部队。这四千多件汉俑是用写意的手法,将汉代军旅中士兵们的思想、神态和情感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座汉兵马俑博物馆是在原址上就地修建的主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主馆内形态各异的兵俑整齐的排列在六条俑坑中,犹如一支威武雄壮的地下部队。</p> <p class="ql-block">汉兵马俑馆北侧100米(狮子潭内)新建有国内唯一的水下兵马俑博物馆。该馆为两个方形桷斗状建筑,借鉴汉代屋顶建筑形式,呈四坡面。展出的是复原的俑坑和精心修复的兵马俑。</p> <p class="ql-block">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集中出土地。徐州的汉画像石与南京的六朝石刻、苏州的明清园林并称为“江苏三宝”。汉文化景区内的汉画像石博物馆位于狮子潭水面东侧的汉画像石长廊全长约300米,是国内第一座以“汉画像石文化体验”为主旨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馆内收藏涵盖汉代社会生活全景,包括宴饮、乐舞、车马出行等场景,展现了汉代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徐州画像石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包括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等内容,包含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是汉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部汉代史。</p> <p class="ql-block">徐州汉文化馆以汉代画像石、武备实物及文化展陈为核心,与汉墓、汉俑共同构成“汉代三绝”(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系统呈现汉代政治、军事、社会生活及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馆内展出来自徐州及周边地区的汉画像石精品,内容涵盖神话传说、农耕狩猎、车马出行等,被誉为“石头上的汉代史诗”。</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的刘氏宗祠建于2007年,据说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刘氏宗祠。刘氏宗祠建筑为汉代风格,屋顶重檐四坡,雄伟壮观,展现了汉代建筑的风格与神韵。祠内有主祀汉高祖白色浮雕,四周挂有刘氏血缘分布播迁、汉代刘姓明君和名臣画像等。</p> <p class="ql-block">竹林寺是中国第一比丘尼道场。我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法师是徐州人,生于西晋末年(公元291年),24岁出家,70岁圆寂。徐州人民为纪念其功绩,东晋永和年间在东郊狮子山上修建了竹林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历史。文献记载,明清时期的竹林寺顺山而建,规模宏大,为徐州八大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徐州之行的收官景点是宝莲寺。宝莲寺是徐州蟠桃佛教文化景区的主要景观,是弥勒菩萨的道场。寺外菩提圣莲广场、蟠桃胜境山门、天龙八部(须弥山)广场与通天阁一道形成了蟠桃佛教文化景区的中轴主线。</p> <p class="ql-block">宝莲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先称龙华寺,后名洪峰寺、红莲寺,清乾隆年间,定名宝莲寺。原是中国第一座有印度风格的寺庙,其祖师法显大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西行取经归来的高僧。解放前夕,徐州宝莲寺荒废。2009年开始重修,历时近四载落成,寺内“八殿、两阁、一院”,建筑特色尽显盛唐风格。</p> <p class="ql-block">宝莲寺最高建筑通天阁坐北朝南,背依蟠桃山主峰凤凰顶,为仿唐式外三内五结构,阁体建筑经典雅致。阁体高57.6米,代表56.7亿万年之后弥勒下生成佛,接替释迦牟尼的位置,人称未来佛,加上宝顶总高度为59.88米,为当下国内最高的佛阁。 阁内供奉弥勒菩萨真身—天冠弥勒佛,像高39.88米,是国内现最高室内佛像。佛像以印度弥勒为原型,头戴天冠,身披璎珞饰物,身材修长,衣冠飘逸。佛像下是莲花宝座,莲花宝座下有一地宫,供奉了一颗观音的真身舍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