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汉魏洛阳故城</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永宁寺塔遗址考古中发现的半面佛,名为泥塑佛面像,现在收藏于洛阳博物馆,是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昭君出塞铜镜,镜上首次出现了“中国”二字。现保存在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内。</p> <p class="ql-block"> 从白马寺往东走三里许的地方,公路两侧有断断续续的古老城墙,这就是著名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这座城北依邙山,南邻洛河,东至寺里碑(地名),西接白马寺。如登上邙山向南俯视,残垣逶迤,旧基密布,古城轮廓依稀可辨。</p><p class="ql-block"> 汉魏洛阳故城的前身,是公元前21世纪初期周公督建的周城。到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始,曹魏、西晋、北魏四个朝代在此建都,到现在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汉魏时期,建筑尤为豪华富丽。</p><p class="ql-block"> 经考证,这座城呈不规则的南北长方形,整个城周长为14公里(折合西晋33公里),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p><p class="ql-block"> 城的东、西、北保存较好,残高5至7米,宽约25至30米不等,至今仍很清晰。</p><p class="ql-block"> 据文献记载,东汉、魏、晋建都时,城有十二门,北魏在城西北新辟承明门,为十三门,现勘探结果事实上是十四门,对文献做了补充。</p><p class="ql-block"> 城墙每隔一百四十米,有一座军事防御工事,既所谓的“百步一楼橹”靠城墙筑有墙垛,突出墙外,城外有护城河。</p><p class="ql-block"> 城内街道四通八达,宫城内的南北二宫是主要建筑。南宫是皇帝议政的地方。汉高祖刘邦曾“置酒雒阳南宫”,《与地志》:“秦时已有南宫。”东汉正式定都洛阳时,刘秀首先到南宫却非殿(《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这说明南宫在西汉以前已经存在,东汉时又进行了全面的修葺扩建,建了北宫,南北宫有长廊相连。《文选.古诗》说:“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说明两宫建筑的门阙非常高峻。</p><p class="ql-block"> 北魏时佛教极盛,全国僧尼二百多万,佛寺三万余所,公元516年,胡太后主持修建的木质结构永宁寺塔,高九十丈,在一千多年前的北魏能建如此举世罕见的木质高塔,不可谓不伟大。</p><p class="ql-block"> 可惜,在公元532年,永宁寺为雷火所毁。在对塔基的考古中,曾发现不少文物,其中的半面佛像,那脸庞,那面容,那微笑,堪称中国古代的维纳斯。也成了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使用时间最长(近1600年)的都城遗址,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布局和"建中立极"宫城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和当时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见证了罗马使者首次访华的历史,被誉为“东洛阳、西罗马”。</p><p class="ql-block"> 汉魏洛阳故城首创南北长达10公里的中轴线(铜驼大街)和“建中立极”单一宫城制,直接影响隋唐长安、洛阳及后世都城建设,被称为“中国都城形制之源”。</p><p class="ql-block"> 汉魏故城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成为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中唯一都城遗址,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已于2025年建成并开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图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