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办好职业技术大学远比鼓励创办福耀科技大学类掐尖民校要好得多

北师大居民

<p class="ql-block">国家办好职业技术大学远比鼓励创办福耀科技大学类掐尖高校要好得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赛道上,我们始终面临着一个关键选择:是将资源更多投向少数“掐尖”高校,还是扎根大地办好职业技术大学?福耀科技大学这类以培养顶尖科技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固然重要,但从国家发展的全局与长远来看,办好职业技术大学更能夯实民族复兴的根基,其战略意义远非“掐尖”高校可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职业技术大学是实体经济的“压舱石”,直接对接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期,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然而,技能人才“用工荒”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却日益凸显:一方面,企业招不到能精准操作精密设备、解决生产一线技术难题的工匠;另一方面,不少普通高校毕业生因缺乏实践技能,在就业市场屡屡碰壁。职业技术大学以“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为核心,将课堂搬进车间,让学生在真实生产场景中掌握过硬技术,这种“量身定制”的培养模式,能为产业升级直接输送“即插即用”的人才,这是“掐尖”高校难以替代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职业技术大学是教育公平的“平衡器”,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成才梦想。“掐尖”高校的本质是通过筛选优质生源打造“金字塔尖”,其资源倾斜往往加剧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优质师资、科研经费向少数学校集中,而更多普通学生被挡在“精英教育”的门外。职业技术大学则打破了“唯分数论”的成才单一路径,它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那些擅长动手实践、热爱技术创新的青年,为他们提供通过技能成就人生的机会。在江苏某职业技术大学,一名高考成绩平平的学生通过三年精密模具设计实训,毕业后进入航天企业成为技术骨干,其薪资甚至超过部分名牌大学毕业生。这样的案例证明,职业技术大学能让每个孩子都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希望,这正是教育公平最生动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职业技术大学是创新驱动的“孵化器”,蕴含着原始创新的草根力量。有人认为,“掐尖”高校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实则不然。历史上,许多改变世界的发明都诞生于生产一线:瓦特改良蒸汽机源于对煤矿抽水机的改进,爱迪生的电灯实验离不开无数次的工匠式试错。职业技术大学扎根产业前沿,学生与教师常年接触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种“问题导向”的创新往往更具实用性。广东某职业技术大学的教师团队与当地家具企业合作,研发出新型环保板材切割技术,直接为企业降低成本30%,这种“接地气”的创新,正是我国产业链韧性的重要来源。相比之下,“掐尖”高校的科研往往聚焦理论前沿,其成果转化链条更长,难以快速响应产业的即时需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并非否定福耀科技大学这类高校的价值,顶尖科技人才对于突破“卡脖子”技术至关重要。但必须清醒认识到,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不能只有“塔尖”的璀璨,更需要“塔基”的坚实。职业技术大学培养的百万级技术技能人才,是产业升级的“筋骨”,是教育公平的“基石”,是创新驱动的“末梢神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办好职业技术大学,需要政策层面的“真金白银”——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办学;更需要社会观念的转变,让“技能成才”与“学术成功”拥有同等的社会尊重。唯有如此,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为民族复兴培养出既有人尖、更有塔基的人才队伍。(作者:A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