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木雕非遗历史渊源

浙江胡艺宝木雕工作室

<p data-pm-slice="0 0 []">开化县位于浙江省西部,衢州市西北部,钱江源头,浙皖赣三省交界处,唐武德四年(621年)古驿道开通后,成为三省经济文化交流枢纽。随着木材贸易兴起,木雕技艺逐渐萌芽。开化木雕可追源宋代今【金华】唐仲友【1135--1216年】广集工匠制木雕印书染花板,唐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手工业大发展时期,唐诗、宋词、元曲的广泛传播,需要借助印刷<b>业。</b>印刷业首先要依赖雕版刻字。因此,木雕艺人的雕刻技艺被广泛应用于印染业和印刷业,形成了一支技术娴熟、专门从事刻版印书的制版队伍。据叶德辉的《书林清话》记载,刻版印刷有婺州王宅桂林堂等32家,宋版《三苏先生文粹》,即为湖仓王氏镌印,浙江衢州龙游在元代时就有了活字印刷,至今在还保留着一套完整的木刻活字。</h3></br> <p data-pm-slice="0 0 []">明代盛行雕刻木版印书后,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木雕工艺,主要制作罗汉、佛像及宫殿、寺庙、祠堂、民居住宅等建筑木雕装饰。当时婺州书画界或文学界,如徐良甫、徐原父、王伯姬、宋濂、宋遂等都对雕刻木版有过记载。徐良甫还曾是桃花坞木刻年画著名的刻版工,可惜当时的刻版都不会注个人名字,而是店铺名。这时受东阳建筑木雕影响,并融合形成了装饰完整的手法和风格。卢宅“肃雍堂”、“都宪”木牌坊、郭宅“永贞堂”、寿塔头方氏宗祠前之旌节坊的东阳木雕装饰都较具代表性。</h3></br> <p data-pm-slice="0 0 []">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浙江木雕已闻名中国,在选材、工艺、题材、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已发展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体系。其画面构思摆脱模式复制倾向,注重对生活与大自然的观察揣摩,品类有建筑装饰和家具陈设。</h3></br> <p data-pm-slice="0 0 []">开化木雕也是中国浙江三雕其中之一,开化木雕至今保存最为完整,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马金霞山村古建筑群,古村落民以郑、汪两大姓氏为主。据《郑氏宗谱》载,宋皇皇佑四年(1052年),三国东吴大将开国公郑平后裔淮阳令郑慧公继祖志乔迁丹山,至元丰癸亥(1083年),律公因洪水毁村而迁居丹山对岸,因见霞蒸丹山、紫气氤氲,故名霞山,迄今有951年的历史;另据《汪氏会修宗谱》载,唐越国公汪华后裔六一公汪菘捕猎经此,因霞峰脚下多肥田,故定居于此,取名霞田,至今已近千年。开化霞山共有明清、民国建筑361幢,总面积29342.96平方米,基本集中在霞山村、霞田村和石柱村,其中,霞山村有古建筑212幢,其中保存完整的有108幢;霞田村有古建筑32幢。</h3></br> <p data-pm-slice="0 0 []">据郑氏,汪氐史记马金古建,郑氏裕昆堂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天启,崇祯,清乾隆,清光绪历代都扩建行为,上世纪70年代遭遇大火,2015年改建为文化礼堂。爱敬堂始建于1445年,明,清两朝多次重修,最近重修是民国1896年,2011年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永锡常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427年毁,次年重建,1513年遭火焚后从原址向右2米重建,清代、民国初期曾多次修缮。汪氏宗祠(槐里堂):始建于1280年,1335年遭兵焚,1589年重建,1822年扩建,1861年毁伤大半,1862年复修,1858年太平军入境遭毁,1874年重修,1903年重修至1917年毕,此外,近代以来可能还有其他小规模修缮,2005年被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后,应也有相应保护修缮措施。</h3></br> <p data-pm-slice="0 0 []">霞田汪氏为越国公汪华的后裔,木雕以儒、道、佛、玄为主要元素;而霞山村居民为三国东吴大将开国公郑平后裔,木雕以三国故事为主,</h3></br> <p data-pm-slice="0 0 []">屋内梁架、牛腿等木构件雕工精细,形象生动。开化木雕文物古迹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霞山汪氏宗祠(含启瑞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爱敬堂、永锡堂、这足以说明开化木雕当时的水平与风格。传统的开化木雕属于装饰性雕刻,以平面浮雕为主,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层叠雕,彩木镶嵌雕、圆木浮雕等类型,层次丰富而又不失平面装饰的基本特点,且色泽清淡,不施深色漆,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 </h3></br> <p data-pm-slice="0 0 []">嘉庆、道光年间,江南浙派木雕进入了鼎盛时期。数百名木雕艺人应召到京城从事皇宫雕饰。作品风格形式由简朴向繁华、由粗犷向精细转变,并借鉴绘画和其他姐妹艺术的长处,丰富题材内容,改进雕刻技艺,出现了着意模拟绘画笔意、讲究作品诗情画意的“画工体”木雕流派。这一风格受李渔《芥子园画谱》的影响颇大。在民间出现了大兴木雕嫁妆之风,“十里红妆”随处可见。 [3] </h3></br> <p data-pm-slice="0 0 []">明清时期,江南成立工匠帮,特别是“东阳帮”招集江南各地匠人建筑群体的流动,行雕于省内外各地,参与了徽州部分建筑的雕刻工程,据霞山郑氏宗谱记载,“聘徽匠二十余人”营建宗祠,浙江大学建筑系团队认为,霞山木雕的东阳特征主要通过徽商雇佣的东阳工匠间接传入。其木雕风格的变化是徽匠吸收东阳技法的结果 ,部分地方学者发现,霞山现存老木匠的“杖杆放样”口诀中,混杂东阳“鲁班经”术语(如“三分垂花、五分挂落”),</h3></br> <p data-pm-slice="0 0 []">推测存在东阳匠人短期授艺的可能。例如开化匠人郑利岳制作竹马骨架时,采用东阳“五头抱一头”的打坯技法,与其父传授的徽派工艺形成对比,另据东阳木雕史记载,清末民初东阳木雕艺人,马凤郁,马有章,葛岩林,刘明火等少数木雕师傅广泛行雕于浙江省各县市及省外,曾有东阳木雕艺人在衢州开化,江山,常山,行雕,与当地师傳合作共建修复得以续承,在合建共修其间,开化地方木雕大木作很好的吸收了东阳木雕技法如“多层叠雕”,又保留地方“高浮雕”雄浑,如牛腿雕刻分2-6层,展现空间纵深。至今保留着大量融合体,为开化木雕地方风格的打下良好的基础,汪氏宗祠(清光绪-民国重修,戏台木雕百余人像,融合镂空、深雕、浮雕,被誉为“浙西木雕之最”为代表,形成 “层次繁复、题材世俗、形成了开化地方木雕的“东阳技法”  正如霞山郑宅牛腿所展现的“刀笔相生,物我合一“如今散落在开化个村落那种60岁70岁,80岁的老匠人口述他们还在流传。年轻的雕花匠人以为数不多了,</h3></br> <p data-pm-slice="0 0 []">如今还在传承做的,开化芹阳办胡兴财出生(1973)年,自1999年十月创建的开化胡艺宝木雕工作室至今有25年,在2021年被评为开化木雕非遗项目,2022年为非遗传承人,现在正积极整理材料为申报市级非遗乃至省级非遗工作做好准备。</h3></br> <h3>1999年时胡兴财工作照片</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VGV7c7cYSX7ZBm7AlNUw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