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中都遗址探秘(20250719)

心纯姿在

新的一天在蒙蒙细雨中拉开帷幕,离开内蒙古正蓝旗的大草原,我们驱车转向南方,开始回京的行程,中午到达河北省张北县,前来探访蒙元时期继和林、上都和大都之后的又一帝国都城(元朝的第三个都城)——元中都。 元大德十一年(1307 年),刚登基不久的元武宗海山下诏“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该地位于大都和上都之间的驿道上;<div>至大四年(1311 年)正月武宗去世,其弟仁宗继位后即宣布罢建中都。</div><div>“元中都” 虽然作为都城仅仅 3 年,但仍作为行宫使用多年。</div><div>至正十八年(1358 年)红巾军烧毁了中都宫阙,元中都自此成为废址。<br></div><div>元中都从建立到罢建,再从焚毁到逐渐被人们遗忘,见证了元代从鼎盛走向衰亡的过程。<div><br><div>元中都遗址公园广场,用金属丝网编织的蒙古武士威武豪迈。</div></div></div> 元中都为宫城、皇城、郭城三重城建筑形制,外城略呈方形,东、南、北城墙保存较好。宫室建筑按中轴线布局设计,以 “工” 字形中心大殿为核心、“三观两阙三门道”梁柱结构的宫城南门、奇特的 “三出阙” 角楼,体现了较高的建筑水平和皇家规制。<div><br></div><div>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景图<div>主要遗址有:皇城南门遗址、宫城南门遗址、中心大店遗址和西南角楼台遗址。</div></div> <div><div><br></div><div>皇城南门遗址:皇城南门位于皇城正南中轴线位置,城门东西两侧与夯土城墙相连,城门共三个门道。据残存遗迹推测,此门应为牌楼式城门结构。</div></div> 宫城南门遗址:位于宫城南墙正中,为元中都宫城正门。整体结构包括阙台、墩台、门道、登城马道及门内矩形广场。<div>三条门道,中门道为御道,两侧门道为臣道。</div><div>台体全部包砖,转角处立角柱石。</div><div>门道地画铺砌石灰岩条石。</div><div>残存土衬石、地袱石、门砧石、将军石、铺地石等构件,推断其为“两阙三观三门道过梁式”结构。</div> 宫城南门复原模型 走上中心大殿的步道 坡道上的花砖 中心大殿遗址:处于宫城四门连线的中心,其他建筑依南北向中轴线对称分布,坐北朝南,台基高出地面 3 米,自南而北由月台、前殿、柱廊、寝殿、东西夹室和香阁等部分组成,下层为宫殿回廊,共有 7 条上殿坡道,方便人员上下大殿。<div><br></div><div>工字型中心大殿的台基和莲花柱础。</div> 中心大殿的台基遗址中还出土了著名的“青石六阶幻方”。幻方出土于中心大殿前殿中轴线后三分之一处,推测为龙椅正下方,作为镇物,起到辟邪的作用。<div>此外,青石六阶幻方以数字的 “完美秩序” ,隐喻元中都宫城居中,皇城环绕,与幻方 “回套” 结构的呼应,强化皇权的合法性。<br></div> 大殿各处回廊外部下方布满汉白玉螭首,是元代曲阳雕刻的极品。角部螭首更是元代石雕精品中的精品。<div>角部螭首身躯前扑、头部微昂、双角贴颈、两耳后抿,双前脚用力后登,展现出一种蓄势待发的迅猛力量感,体现了游牧民族特有的气息。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现保存在河北省博物馆。</div> 中心大殿复原模型(正面) 中心大殿复原模型(侧面) 元中都宫城西南角楼遗址 宫城角台复原模型 宫城西南角台的曲尺双向三出阙形制(象征 “天子之制”),是目前考古发掘角楼的孤例,为研究元代都城建筑、城市规制以及建筑工艺等方面提供了独特的实物资料。 角楼等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形制巨大的琉璃釉陶龙、凤、海马、行什等屋脊部装饰构件和浮雕龙纹的瓦当、滴水,这些构件制作精美,色彩鲜艳,彰显了建筑的皇家性质。 从角楼上看到的宫城西墙遗址,明朝在元代基址上修建了城墙,窄的土墙是民国时期修建的围墙。 从角楼上看到的宫城南墙遗址 元武宗海山为彰显自身统治合法性,在元中都建设中刻意提升礼制规格。角楼的三出阙设计与宫城中心大殿的 “工字殿” 布局、皇城南门的牌坊式结构共同构成 “天子之制” 的建筑群,强化了都城的政治象征。<div><br></div><div>远望中心大殿基台遗址。</div> 目前作为国家级的遗址公园,园内禁止放牧种植,如此这里竟成为獾子、狐狸、野兔、野鸡等小动物的生存乐园。 <div>元中都博物馆与“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距约20公里。<br></div><div>元中都博物馆是一个以蒙元历史为叙述主线的专题性博物馆,它内设6个展厅,分“国力强盛的元朝”“各领风骚的元朝三都”“元中都考古 半部元朝史”三部分,除了将曾经辉煌、巍峨、宏伟的元中都浓缩于博物馆之外,层层递进地展示了元朝的兴衰成败的全过程。</div><div>元中都博物馆与中国蒙汉文化研究中、中国梦圆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草原文化研究中心共享一座“回”字格局的现代化建筑,可见元中都博物馆的专业与精深的科研风范。</div> 走进博物馆正门,首先看到的元中都中心大殿的复原模型,周边围绕着遗址中发掘的几十件螭首石雕和独一份的国宝文物——角部螭首。 <p class="ql-block">中心大殿复原模型</p><p class="ql-block">中心大殿是元中都宫殿主殿,采用重檐庑殿顶形式,位于宫城四门直线交点上,长约98米宽约48米。大殿建在两层汉白玉白石台基之上,顶部平面劝“工”字形。</p> <p class="ql-block">角部螭首(复制)</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元中都中心大殿遗址。是目前元代三座都城(大都、上都、中都)遗址发现的唯一一件角部螭首。</p> <p class="ql-block">螭首</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元中都遗址中心大殿</p><p class="ql-block">螭首为皇家专用建筑构件,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元中都中心大殿遗址出土的的螭首近80件,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这些螭首长约90厘米,宽约35厘米,卷鼻,张口露齿,怒目圆睁,形态各异,造型浑厚古朴,堪称元代雕刻艺术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张北,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坝上地区。所谓坝,是指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水岭,历史上多个游牧民族都是从这里南下问鼎中原,对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特别是元朝的第三任皇帝武宗海山,于公元1307年6月即位,登基不久,便下令在旺兀察都(今张北县)肇建元中都,元中都的肇建意义非同一般,它彻底改变了坝上地区的历史地位,使张北县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元朝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也促进了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的融合,今天中国的版图就是在元朝奠定的。</p><p class="ql-block">元中都由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部分组成,是一座典型的“回字形”城郭,与元大都的形制、规模基本一致。可以说,元中都是继元大都之后,又一个尊崇周礼的典范。它继承了中国都城建设的对称原则和折中思想,突出地表现了《周礼》记载的都城规划思想,是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楷模。因此,元中都与元上都、元大都,并称为元朝的三大都城。这是元朝气魄与雄心的体现,是14世纪中国建筑史上的又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随着元的崩溃,元上都和元大都全部被农民起义军焚毀。而关于元中都的命运,在史书中却找不到任何记载。在此后700多年的岁月里,它的存废成了中国史学界的一个谜,甚至一度被讹传为辽代的牲畜交易市场一一北羊城。直到公元1998年,经过考古界的确认,才使得这座曾经气势恢宏的皇家建筑遺址重见天日。它的发现意义重大,因此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 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从元中都发现至今,又过去十年有余,元中都出土的珍贵文物展现在这里,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新审视它们时,将会发现,那些曾经被埋没了的历史,是多么地富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无穷之门”:约公元前 458 年,赵襄子为防止东胡的侵扰,保障边界安定,在代国北边张北县内野狐岭一带修建了名为 “无穷之门” 的军事要塞,用以界定疆域、显示实力、昭示后代并寄托自己远大理想。</p> <p class="ql-block"><b>第一部分,国力强盛的元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期(1271-1368),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中国的朝代,由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国号大元,1272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市),并在1279年完成了南北统一。元朝疆域辽阔,势力范图一度横跨欧亚。</p> <p class="ql-block">元朝统治者世系表</p><p class="ql-block">从忽必烈建立元朝,共11位皇帝</p> <p class="ql-block"><b>一单元,元朝的起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06 年,蒙古部落首领铁木真一举统一草原诸部,被推举为大汗,<b>建“大蒙古国”,称成吉思汗。</b>他制定军事、政治、法律等制度,创制文字,并展开大规模军事活动。</p> <p class="ql-block">(一)伟大军事家——成吉思汗</p><p class="ql-block">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又称成吉思汗,中国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元朝的奠基人。元朝建立后,被追尊为元太祖。</p> 元太祖——成吉思汗 <p class="ql-block">(二)統一蒙古诸部,挥师南下</p><p class="ql-block">蒙古早先只是北方草原一个部落的名称。自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之后,所辖各部百姓统称自己为蒙古人,“蒙古”一词于是成为当时各部共同称谓。自1211年起,成吉思汗率部两次大举进攻金,占领了金中都(今北京),武力直达黄河北岸。</p> <p class="ql-block">金武士复原图、西夏武士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三)征战西夏,大汗病逝</p><p class="ql-block">1226年,成吉思汗率兵南下进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逝。</p> <p class="ql-block"><b>二单元,西征与东西文明的交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四汗时期,势力向西扩</p><p class="ql-block">张,統治地域西到多瑙河,小亚</p><p class="ql-block">细亚和两河流域,东到朝鲜半</p><p class="ql-block">岛,南到西藏地区和南中国海,</p><p class="ql-block">北面包有西伯利亚。</p> <p class="ql-block">前四汗时期形势图</p> <p class="ql-block">回回炮(模型)</p><p class="ql-block">又名西域炮、旦石炮、襄阳炮,是一种抛石机,用于战争攻守的武器。元世祖时,伊利汗造回回炮匠阿老瓦丁赴朝,成立回回炮手军将万户府,专门生产、教授回回炮。30公斤的石弹射</p><p class="ql-block">程约140-210米,100公斤的石弹射程约40-70米。</p> <p class="ql-block"><b>(一)三次西征</b></p><p class="ql-block"><br>1、成吉思汗西征<br>1219—1225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第一次西征,攻灭了中亚大国花剌子模(地跨今土库曼、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哈萨克、塔吉克、阿富汗、伊朗等地),在阿里吉河(今乌克兰日丹诺夫北)打败了斡罗斯(即俄罗斯)和钦察联军,势力扩展到中亚地区及南俄,并把这些地区分封给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和三子窝阔台。<br><br>2、拔都西征<br>蒙古灭金后,1236年,窝阔台合汗派遗成吉思汗长孙拔都统帅由蒙古各宗室贵族长子部属组成的10多万大军发动第二次西征(也称长子西征)。蒙古军攻占幹罗斯,进军今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地,兵锋抵亚得里亚海东岸,逼近维也纳。1242年初,蒙古军在接到窝阔台去世讯息后撤幹罗斯。<br><br></p><p class="ql-block">3、旭烈兀西征</p><p class="ql-block">1252年,元期第四任大汗蒙哥在位期间发动第三次西征,派遣其弟旭烈兀进军伊斯兰世界。1258年初,蒙古军攻陷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灭亡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期,之后又侵入叙利亚。</p><p class="ql-block">忽必烈即位后,命旭烈兀统领阿姆河以西直至密昔儿(埃及)之统,建立伊利汗国。</p> <p class="ql-block"><b>(二)东西文明的交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战争多,交通发展,商业、旅游也发展,民族流转迁徙,物质和文化交流空前高涨,促进了东西方农业、手工业和文化的发</p> <p class="ql-block">六六幻方</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元中都遗址中心大殿</p><p class="ql-block">又叫六阶幻方,上面刻有古印度一阿拉伯数码,蕴含精炒的数学原理,一般放在房基下,用来防灾辟邪,在古代被视为神秘之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六幻方简介</p><p class="ql-block">此幻方是六六方阵,纵横都是六个古阿拉伯数字。六六幻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原理,在古代被视为奇妙的神秘之物,被压在房基下,作为辟邪、防灾的物品。目前已知,全国出土六六幻方仅两种,这里展出的是出土于元中都遗址青石材质的六六幻方。另一种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铁质。幻方石板是我国数学上应用阿拉伯数字的实物记录,也是十三世纪中西交流频繁的重要物证。</p><p class="ql-block">1、每行、每列及两条对角线上的六个效之和都是111。</p><p class="ql-block">2、第一行和第六行六个数字的平方和是相等的,都是3355;第一列和第六列也是如此,六个数字的平方和都等于3103。这是这块“六六幻方”非常独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3、“回整幻方”。去掉“六六幻方”最外一层数字,剩下部分是一四阶幻方,其每行、每列及两条对角线上的4个数字之和都是74。</p><p class="ql-block">4、上述四阶幻方内的正方四、对方四、中方一、角方一、周方二;中长方二、斜长方二、角长方四;梯形六;平行四边形十四等各数字之和均为74。</p> <p class="ql-block">元舞乐俑(复制)</p><p class="ql-block">元</p> 窝阔台汗即位庆典、旭烈兀汗在沙弗尔罕、花剌子模王摩诃末之死 <p class="ql-block">蒙元形势图</p><p class="ql-block">自西向东分别为:钦察汗国、伊尔汗国、察合台汗国和元帝国</p> <p class="ql-block">三单元,迁都燕京 改国号大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67年,改筑中都新城于旧城东北,1271年改国号大元,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今北京市),并定都于此。从此元朝政权便成为中国历史上承袭宋、金之后的又一个王朝。</p> <p class="ql-block"><b>四单元,征服诸国 实现统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13世纪始至1279年,元王朝先后征服西辽、西夏、金、吐蕃、大理、南宋,完成了统一大业。</p> 壁画中的西夏皇帝 <p class="ql-block">瓷香炉</p><p class="ql-block">元</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张北镇</p><p class="ql-block">钧窑,口沿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直耳,腹部雕刻贴有兽面纹饰。通体施青釉,釉汁肥厚润泽,造型浑厚,具有典型元代工艺风格。</p> <p class="ql-block">五单元,元王朝的巨大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一统格局,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许多边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元朝中央政权管辖之下。这些边疆地区归附之后,和中原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原传统文化远播边疆各地,边疆各族的文化也相继传入中原,丰富了各民族间的文化内涵,由此呈现出来的多元文化相生共存,又各绽姿彩的时代特色,对民族融合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社会影响。</p> 元朝疆域图(1330年) 元代官吏图 元代壁画中的蒙古贵族像 <p class="ql-block"><b>(一)完善管理机构和制度</b></p><p class="ql-block">元初政治多沿袭金制,忽必烈行“汉法”,吸收了中原传统制度,并创立起蒙汉杂糅的二元体制。</p> <p class="ql-block">元王朝在保留并沿袭前代某些统治制度和政策的基础上开创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特别是行省制度的建立,一直影响至今:全国划分为中书省、直辖区、11个行中书省,以及总制院 (1288年更名为宣政院 )管辖吐蕃(今西藏)地区。</p><p class="ql-block">中央机构:</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中书省: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枢密院:执掌军事;</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御史台:负责监察;</p><p class="ql-block">地方行政机构:</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行中书省:受朝廷委派的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简称。</p> 元朝行政区划图 <p class="ql-block"><b>(二)优容宗教、多民族共处</b></p><p class="ql-block">元朝是一个民族成份众多的多民族共处社会,民族融合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又实行着民族压迫政策,以蒙古族为国族,将全国居民分为四等人,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包括契丹、女真、高丽等族)和南人(即南宋遗民)。蒙古人和色目人在很多方面享有特权。元朝实行宗教优容政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各种宗教自由发展,并且享受多种实惠特权。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地位之尊崇一时无二。</p> <p class="ql-block"><b>(三)正式管辖西藏</b></p><p class="ql-block">元代,西藏正式纳入国家版图,元王朝对西藏的具体施政,进一步推动了西藏和内地经济、政治和文化科技的全面交流发展,促进和繁荣了包括了藏族、蒙古族在内的统一的、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1、建立管辖机构</p><p class="ql-block">忽必烈即位后,封八思巴为帝师兼任宣政院第一任长官。宣政院,“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元朝廷在现青海、四川藏区设立“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和“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在西藏设乌斯、藏、纳里速•古鲁 •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有都元帅、宣抚、安抚、招讨等使。</p> <p class="ql-block">2、政教合一制度的起源</p><p class="ql-block">当时把前后藏分为十三个万户,万户以下各级官员多由当地僧俗首领担任,由帝师或宣政院荐举,而后由皇帝任命,这是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起源。在中央,宣政院地位与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平行;在对西藏地区治理时,其职能则相当于皇帝控制下一个特殊的行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西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p><p class="ql-block">此外,元廷还在西藏设置驿站,调查户口,征收赋税,屯成军队。从元朝开始,西藏地区已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p> <p class="ql-block"><b>(四)科技、贸易、交通与文化事业发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科学技术</p><p class="ql-block">元王祯所著《农书》是中国农学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反映出元代极高的农业科技水平。《四元玉鉴》是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的数学论著,他提出的消元解法比西方早300年。</p> 元代人材辈出,涌现大量杰出人物,如耶律楚材、刘秉忠、伯颜、赵孟頫、黄公望及郭守敬等人。<div><br></div><div>郭守敬(1231-1316)具有世界影响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伯颜(1237-1295)元著名武将,忽必烈时期的重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秉忠(1216-1274)参与)参与元初很多重大事项决策,曾监筑开平及大都两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公望(1269—1354)元著名画家,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画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耶律楚材(1190—1244),成吉思汗、窝阔台的大臣,契丹族,极受信任,元代立国规制制均由其奠定。</p></div> <p class="ql-block">2、文化艺术</p><p class="ql-block">元代的文化艺术也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各族人民在文学、艺术、史学、哲学等方面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即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p> 元朝绘画 <p class="ql-block">3、交通贸易</p><p class="ql-block">在元朝统治下,东西方交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达景象。中国与欧洲开始有正式的使臣往来。大批商人与传教士来华,中国与海外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范围空前扩大。元朝还拓展海域,开辟了从福州、泉州到地中海的航线,为后世郑和下西洋开创了道路。</p> <p class="ql-block"><b>第二部分,各领风骚的元朝三都</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元王朝曾经建立过三座都城,給后人留下了一条迁徙的空间轨迹。1256年,忽必烈在开平建上都。1267年,又在燕京建大都。1307年,元武宗海山在旺兀察都建中都。这条软迹记录了一个王朝向南推进和皇位争夺的历史,三座都城也以各自的辉煌书写了一个民族兴衰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b>一单元,塞上都城——上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上都,位于现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金莲川草原上,正蓝旗以东18公里处。随着蒙古势力进入中原地带,忽必烈于公元 1256年令兴建蒙元第二座都城——上都,历时三年建成,初名开平府,忽必烈继位后改名为上都。每年的夏季,元朝皇帝都要带领臣僚来此避暑,处理政务。元上都采取了三重城墙,但不完全相套,建筑采用离宫别馆式布局风格,整体也不是中轴对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蒙古民族传统习俗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时人称上都“工巧之极,技术之佳”,令人莫心悦目。</p> 上都平面布局示意图 <p class="ql-block"><b>二单元,王朝定都“汗八里”——大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元朝統治者建立了上都和大都两个都城。公元1264年5月,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建大都(今北京),</p><p class="ql-block">1276年大都基本建成,自此以大都为正都,上都为夏都,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即“两都”制。</p> <p class="ql-block"><b>(一)元大都</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大都,突厥语读作“汗八里”(Khanbaliq,意即“汗”),是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始,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时的元朝国都,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西北部。作为元朝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大都的设计构想除了吸收草原旧制外,还充分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的传统,这一点是另一座草原都城——上都所无法比拟的。元大都是体现《周礼 考工记》规划思想最为彻底的一座都城,把封闭式里坊制变为开放式的街巷制,四通八达的棋盘式街道打破了隋唐城市规划中坊的消极作用,体现出新的城池规划理念。</p> <p class="ql-block"><b>(二)元朝的“两都巡幸”</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公元 1276年,大都基本建成后,忽必烈确定上都、大都两都制以后,元朝皇帝岁时巡幸,春夏北巡上都,秋冬南居大都,实行了“两都”制。由于元朝皇帝岁时巡幸,上都和大都互沩政治中心或留都。</p> 元朝天子两都巡幸路线图 <p class="ql-block"><b>三单元,新建第三都——中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德十一年(1307),即位不久的元武宗下令:“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元中都的布局规划和建筑特点与蒙古帝国时期的都城和林相去甚远,而与作为中原传统都城典范的大都相似点最多,无论是三套城垣配置、中轴对称的布局特征,还是三出阙角楼、工字殿的建筑风格等均是一脉相承。中都也具有本身的特点,如中都大朝正殿 1 号台基位于宫城的几何中心,这一点比元大都更合乎《周礼•考工记》的都城规划原则。所以说,中都建设以模仿大都为主,也吸收了上都因素,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p> <p class="ql-block">元中都宫城遗址航拍图(2009年)</p> <p class="ql-block">元中都遗址航拍图(2013年)</p> <p class="ql-block">元中都宫城遗址航拍图(2013年)</p> 中心大殿、南宫门、西南角楼 <p class="ql-block">元中都宫城中心大殿复原结构图、元中都宫城南宫门复原结构图</p> <p class="ql-block">元中都宫城南宫门复原效果图</p> <p class="ql-block">元中都宫城中心大殿复原透视图</p> <p class="ql-block">元中都宫城推测复原乌瞰图</p> <p class="ql-block">元中都宫城角楼复原结构图、元中都宫城角楼复原效果图</p> <p class="ql-block">哈刺和林,又称和林,位于今蒙古国境内,是13世纪蒙古帝国的首都,为第二代大汗窝阔台 1235年所建立。由于蒙古帝国的强盛,成为当时世界著名的城市。和林城是蒙古统治者吸收汉文化因素而建的早期都城,虽然建筑完全是汉族式样,但布局没有对称性,较多的保留了草原民族风俗。随着元朝的灭亡和蒙古诸部的分崩离析,这座当年蒙古帝国繁荣的中心城市也逐渐湮没在一片茫茫的草原之上。</p> <p class="ql-block">哈刺和林遗址鸟瞰、哈刺和林宫殿遗迹</p> <p class="ql-block">哈剌和林遗址发掘现场</p> 哈刺和林遗址发掘现场 <p class="ql-block">哈刺和林遗址发掘现场、哈刺和林遗址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哈剌和林遗址发掘现场<br></p><p class="ql-block">哈刺和林遗迹:柱础</p><p class="ql-block">哈剌和林遗迹:瓷片</p><p class="ql-block">哈剌和林龟趺</p><p class="ql-block">哈剌和林遗址发掘现场</p><p class="ql-block">清朝在哈刺和林遗址上修建的额尔德尼召</p> <p class="ql-block">元朝三都平面布局示意图</p><p class="ql-block">上都平面布局示意图、</p><p class="ql-block">大都平面布局示意图、</p><p class="ql-block">中都平面布局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元朝三都比较简表</p> <p class="ql-block">元中都宫城建筑格局秉承了自隋朝以来形成的宫殿基本格局,以“前朝后寝”、“三朝五门”为布局原则。中心大殿居于全宫之几何中心,正对宫之四门,其十字轴线、四出四门、殿居中央之布局的严整程度是传统礼制建筑格局完全应用于宫殿建筑的孤例。</p> 元中都角楼复原模型 <b>第三部分,中都考古 半部元朝史</b><div><br><div>元武宗海山早年于西北捍边十年,战功卓著,1304年被封为怀宁王,赐金印。1307年登帝位,是蒙元帝国第七位统治中<br>国的皇帝。在他登基后,立即下诏在旺兀察都(今张北)建立<br>新的都城——中都。这座中都城,在其50年的存世间见证了元<br>朝中、后期皇帝之间血雨腥风的政权更送,直至元王朝的消<br>亡,充分证明了“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之说,也足见中都在元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元中都城位于今河北省张北县慢<br>头营乡,与当时的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元大都(今北京)齐名。元中都的考古发现,为元代历史、宫廷史研究及多学科学术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例证,因此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br></div></div> <p class="ql-block"><b>一单元,元武宗海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武宗(1281-1311),名海山(1307-1311在位5年)。元世祖忽必烈曾孙,元成宗铁穆耳之侄,母兴圣皇太后答己,蒙古弘吉刺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元武宗海山</b></p><p class="ql-block">元武宗在西北捍边十年!屡建战功!并拥有属于自己的强大武力。他登基称帝及逝世之后,还一直保持着对元王朝的巨大影响。</p><p class="ql-block">1、战功卓著 武宗继位</p><p class="ql-block">1307年,元成宗逝世,皇位无直接继承人,宫廷内发生了一场争夺帝位的斗争。成宗皇后与忽必烈之孙呵难答(成宗堂弟)结盟,企图夺取帝位。但是,他侄儿海山的母亲与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后来的元仁宗)在自己一派大臣支持下,抢先一步发动了宫廷政变。经过协商,帝位由海山继承,作为回报,海山封其弟为皇太子,从而结束了这场帝位争夺的风波。1311年正月,海山于大都玉德殿病逝,在位五年,年31岁,谥仁惠宣孝皇帝,蒙古语尊号日曲律汗,葬蒙古起辇谷诸帝陵。</p> <p class="ql-block">2、武宗施政与诏建中都</p><p class="ql-block">武宗海山即位后仅十天,就下诏建立中都。又实行了货币改革,发行“至大银钞”,并推行增收盐税,解除酒禁,提高酒、粮税率等一系列新政。</p> <p class="ql-block"><b>(二)中都城的营建</b></p><p class="ql-block">1307年,元武宗海山即位,即下诏在旺兀察都创建中都。历时13个月宫城告竣,后诏创宫城角楼、皇城和外城。元中都南去大都(今北京)265公里,北距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195公里,成为与大都、上都齐名的都城和皇室避暑、游猎的胜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中都城的工程浩大<br></p><p class="ql-block">《元史•武宗本纪》载:仅至大元年增授中都城施工的两批卫军工役人数,已超过两万人,总施工人员当以数十万计。其工程之巨大,可见一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都城的规制完整</p><p class="ql-block">元中都遗址由宫城、皇城、郭城组成,平面呈“回”字形,是我国传统都城“三重城”建制。宫室建筑按中轴线布局设计,左右对称。</p><p class="ql-block">角楼占地很大,角台最大宽度为 16米,经三级缩折后与城墙相接,双向三出阙的墩合形制,递落式屋顶组合的三重子母阙,增加了角楼的空间变化,并采取高等级的筒板瓦和琉璃瓦剪边、脊饰龙吻与走兽形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中都宫城推测复原总平面图、武宗诏创的角楼<br></p> <p class="ql-block"><b>(三)元武宗为何新建中都</b><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前,元王朝早已建有哈刺和林、上都、大都三座都城,并确立了大都、上都的“两都巡幸”制度。元王朝已经有了三座都城,武宗为何又要另建中都城呢?</p> <p class="ql-block">1、地理环境优越</p><p class="ql-block">水草丰美,气候凉爽,禽兽众多,宜于避暑游猎,曾是辽、金时期皇家游幸的胜地。</p> <p class="ql-block">2.战略形势重要</p><p class="ql-block">位于两都之间,通和林,达西域,连漠北,控中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地处位置适中</p><p class="ql-block">位于两都巡幸西还之捺钵西路孔道上,近靠隆兴上郡,物资供给有保障。</p> <p class="ql-block">4、受多京制影响</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如辽、金等均实行多京制,这应是缘于适应生活、生产、战斗的需要,并确保他们与草原的血脉贯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5、海山个人因素</b></p><p class="ql-block">武宗久处京师权力圈之外,他急于确立自己的政治中心,以摆脱上都、大都那些前朝旧贵族们的制约,并便于与草原上的力量保持联系。</p> <p class="ql-block"><b>四)武宗逝世、中都則遭罢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大四年(1311)正月,武宗在大都病逝,仁宗(武宗之弟)即下令“罢建中都”。元中都从建立到废止不足五年时间,但作为行宫仍沿用多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仁宗为何罢建中都</p><p class="ql-block">仁宗对武宗肆意挥霍不满,为扼止国家财力衰场。平息民怨,继位不久便下令罢建中都。</p><p class="ql-block">2、中都罢建后仍作行官使用</p><p class="ql-block">仁宗“罢城中都”后,这里仍作为行官使用,后任英宗、泰定帝、文宗、顺帝等多位皇帝都曾到此巡幸、议政、作佛事等。中都在存续的五十年间,曾经阅尽繁华,也曾血溅朝廷,上演过兄弟相残争夺帝位的惨剧。</p> <p class="ql-block"><b>(五)武宗之后残酷的帝位争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仁宗继位之后,毁弃了与其兄海山的约定,未将帝位传给海山之子和世球,而是传位于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刺——即英宗。从此开始了一系列残酷而血腥的帝位争夺斗争。而处于上都与大都之间的中都,见证并亲历了这一幕幕惨剧。</p> <p class="ql-block">“南坡之变”</p><p class="ql-block">1323年,元英宗硕德八刺(元武宗之侄)被权臣铁失、也先帖木儿等弑杀与南坡店,史称“南坡之变”。南坡之变后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即位。</p> <p class="ql-block">“天历之变”</p><p class="ql-block">1328年,泰定帝病逝后,拥立泰定帝之子天顺帝阿刺吉八的上都派和拥立元武宗次子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大都派,展开了两都间的帝位争夺战争,即两都之战,最终元文综夺取帝位,史称“天历之变”。</p> <p class="ql-block">“旺兀察都”事件</p><p class="ql-block">1329 年,元文宗图帖睦尔在旺兀察都迎请前来继位的哥哥元明宗和世瑓(元武宗长子),宴会上文宗用毒酒害死明宗,嗣后在上都复位,史称“旺兀察都”事件。</p> <p class="ql-block"><b>(六)皇权争夺 王朝衰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成宗死后到顺帝妥欢帖睦尔即位,短短的二十六年间(1307—1333),元王朝在三代人中相继更换了九位皇帝。特别是至治三年(1323)权臣铁失发动“南坡之变”弑杀英宗硕德八剌之后,皇权争夺愈加惨烈。自此,一个曾经强悍无比、庞大的帝国迅速衰败。</p> <p class="ql-block">红巾义军 烧毁中都城</p><p class="ql-block">权力争夺、自相残杀、政治腐败、统治无能,造成了元末各种势力的崛起。至正十八年(1358),红巾军一把大火,便将这座演绎半部元王朝历史的空荡都城变成了废墟,埋藏于荒烟蔓草间。</p> <p class="ql-block">元末农民战争形势图</p> <p class="ql-block"><b>二单元 故都迷失 讹传北羊城</b><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年的战争割据和史料的缺失,元中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辽、金时期交易牲畜的场所“北羊城”,上世纪八十年代,还以“北羊城”遗址树立了保护碑。</p> <p class="ql-block"><b>三单元,调查研究 再现元中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地处偏远,人迹罕至,中都遗址虽然湮没于战乱之中,但却幸运地成为元朝大都、上都、中都三都中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破坏最少的元代都城遗址。1998年,经河北省、张家口市及张北县文物工作者的联合考古发掘,发现长期以来被称作“北羊城”的这片遗迹,竟然是人们百寻千觅、在历史烟云中迷失了700年的元中都古城。该遗址的揭示,震惊了文物、考古界,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一)历史的信息</p><p class="ql-block">人们在这片长期被称作“白城子”或“北羊城”的地方,看到遍地闪烁着黄绿色琉璃的建筑构件碎块,以及修路时出土的汉白玉螭首、石柱础等文物时,不得不对白城子是“北羊城”,这个被传为辽金时期牲畜交易场所的说法生出诸多疑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调查与认证</p><p class="ql-block">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国家、省、市、县的文物史志工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典籍文献并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白城子”是否就是消失已久的元中都进行了论证,得出了“北羊城”就是元中都的结论,对元中都进行了科学的认定。张北文史爱好者尹自先实地踏察后,从史学角度首次考证出“白城子”就是元中都。</p> <p class="ql-block">(三)故都的再现</p><p class="ql-block">经过科学的挖掘,人们发现这座中都故城的宫城城垣保存完好,地上残高3到4米;皇城城垣呈土垅状,残高1米。宫城内大殿基址及地面上的 27处建筑遗址亦保存完好,充分显示出规模宏伟的中都都城风貌。</p> <p class="ql-block"><b>四单元,考古精品 壮丽中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中都由内、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组成,即宫城、皇城、外城,外城周长12万米,面积约900万平方米。元中都的宫室建筑按中轴线布局设计,以皇城主体宫殿群为中心,该中心平面呈“工”字形,地表有大量琉璃瓦当、滴水和花砖等建筑构件残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雄伟、壮丽的中都城</p><p class="ql-block">自 1998年考古发掘以来,探明了建筑形制。已挖掘出“工”字形中心大殿、“三出阙”角楼和南宫门,出土了大批石、陶、木、砖雕等建筑构件及铜、铁、骨器。其中较完好的汉白玉螭首雕工技艺精绝,数量惊人,堪称元代雕刻精品。</p> <p class="ql-block">(二)完美的形制</p><p class="ql-block">经过考古发掘,文物工作者惊喜地发现,遗址保存相当完好:遗址由宫城、皇城、外城组成,并呈“回”字型相套,是中国传统都城“三重城”建制,宫城内呈露在地面上的27处原建筑基址保存较完好。宫城“三观两阙三门道”梁柱结构的南门,奇特的“三出阙”角楼,为考古、古建、史学界提供了多学科、难得的研究实证,并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人们的欣赏需求。</p> <p class="ql-block">(三)壮丽的宫殿</p><p class="ql-block">元中都宫城内的核心建筑为中心大殿,位于四门连线的交点上,宽大开阔。进入大殿有三条道路,中间是正对宫城南门的御道,两侧应为文武百官上殿的臣道。大殿东西两侧各有两条斜坡踏步,各自正对宫城的东西二门。御道的斜坡上铺着方形龙纹砖,其余为花纹砖。宫城内尚有 20余处其他各类宫殿建筑遗址,保存均较完好。</p> <p class="ql-block">1、巍峨的中心大殿</p><p class="ql-block">中心大殿遗址南北长约98米,东西宽约48米。大殿建筑在平面呈“工”字形的台基之上,台基变化较多,前角两折,后角三折,中间束腰,形成极为壮观的建筑平面。从大殿遗迹来看,大殿由丹階、前殿、中殿、后殿和庑组成,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大殿遗址东西两侧各有长 190米、宽30米的建筑遗迹,从地表上观察,各建有五座建筑,似为东西两宫。</p><p class="ql-block">宫城内突出地面,明显可见的建筑遗址尚有20余处,它们均呈左右对称分布,位于中轴线两侧。</p> <p class="ql-block">2、深广的后宫</p><p class="ql-block">大殿北部约50米处,还有一组东西长150米、宽约20米的建筑群,上有四座建筑基址,似为后宫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蒙古包宫苑</p><p class="ql-block">在东北角与西北角两组建筑之间,为大片空白地带,与大都的宫城形制有相似之处。根据蒙古族的生活习惯,这里可能是当时搭设蒙古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四)精美的装饰</p><p class="ql-block">经过3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石、玉、木、砖雕及陶、瓷、铜、铁和骨器等,其中汉白玉角台螭首,堪称元代雕刻极品;前殿东步道南侧的砖雕象眼,亦为同类作品中所罕见。</p> <p class="ql-block"><b>五单元,一座中都城 半部元朝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中都从开建到罢建,总共经历了四年左右时间,且在罢建时,尚有一小段城郭未能竣工。但是这座中都城却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中都城发现的意义,不仅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探讨中华民族的形成道路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国际学术研究,尤其是北亚历史的发展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的存在还向学术界提供了更广泛的研究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元中都对元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元三都的建立和发展,展示了元王朝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的轨迹,元中都则承载了元王朝发展的半部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中都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元中都历史地位重要,不仅因为它是元三都之一,而且是元代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元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中都地处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接地带,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交通线上,在地理、经济、军事上均占有重要位置,对元中都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2、一座中都城 半部元朝史</p><p class="ql-block">元中都地位的重要性,还在于元武宗海山及其家族史与元王期历史的交融。武宗海山与其弟仁宗及后代,产生了七位皇帝,元朝的诸帝之中,海山家族就占了一半。仁宗之后,相继入统的英宗、泰定帝、明宗、文宗、顺帝等元朝诸帝多曾到中都巡幸、议政、欧猎或参修佛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为研究元代宫廷史提供了实证资料</p><p class="ql-block">在元朝不足百年的历史上,元中都在其存世的50年间,既见证了元朝中后期天灾人祸、兵连祸结的社会现实,也见证了为争夺帝位而不惜喋血宫廷的一幕幕权力之争,一部元中都的历史折映了蒙元王朝兴废存亡的发展进程。这正是: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p> 元武宗及其家族七位皇帝世系图表<br> 元中都宫廷宴舞场景 <p class="ql-block">(二)元中都是蒙古民族延续、发展的纽带</p><p class="ql-block">元朝从草原扩张、发展,建立了统治中国的王朝。但是,在它被明王朝取代之后,并没有像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政权灭亡那样,整个民族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蒙古民族仍然能够保持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同样不能否认,中都就如同人体的心脏一般,始终保持着蒙古民族与草原的血脉联结、搏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中都具有中国古代都城的比较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1、中都具有都城的基本建制,已经建成使用</p><p class="ql-block">中都具有都城的基本建制,已经建成使用。至大元年(1308),立中都留守司兼开宁路都总管府之后,再设虎贲司、光禄司、银冶提举司及中都万亿库等官署,完善了都城的管理机构,使中都成为元代除大都和上都之外的第三大都城。</p> <p class="ql-block">2、它有都城的基本规制</p><p class="ql-block">中都城由宫城、皇城、郭坡(外城)组成,呈回字形相套,是中国传统都城“三重城”的建制。中都城作为行官时,早已具备完善的使用功能;它的宫殿系统早已完工,最后未完成的只是回形三重城部的一段;元中都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元代历史、对探讨元中都的兴废及元三都(即上都、大都、中都)的比较研究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对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元代都城的形制,提供了新的实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为多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例证</p><p class="ql-block">中都城涵盖了古代城市规划、古代建筑学、雕刻艺术、琉璃艺术等诸多学科的成就,考古收获极为丰厚,为跨学科考古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例证。</p> <p class="ql-block"><b>六单元,遗址保护 加强管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3年,元中都遗址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河北省文物局、中国元史研究会、张北县人民政府联合召开元中都学术研讨会之后,开始加大对元中都遗址的保护力度,成立了元中都遗址管理处,并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对元中都透址进行了规范化管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监测、管理</p><p class="ql-block">为做好元中都遗址的日常保护和监测工作,根据《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巡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国家和省文物局的要求,遗址相关的保护部门制定了明确的《元中都遗址监测方案》,监测目标是:“根据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元中都遗址的实际情况,建立遗产地有效的监测体系,为文物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信息,为提高遗产地科学、有效保护管理的总体目标服务。”元中都遗址面积:东西宽 2900x南北长 3110,面积约为900 万平方米。确定了保护区的范围,包括遗址区和保护区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二)退耕、植树、生态保护</p><p class="ql-block">监测内容包括文物本体保存状况、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自然、人为变化、周边地区开发对本体的影响、游客承载量等。同时,该《方案》对监测项目、组织保障、技术保障及监测记录的技术标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元中都遗址皇城内 1140亩土地全部退耕</p><p class="ql-block">2、对皇城实行了围栏保护,2010年又重新围栏</p> 野狐岭大战(1311年) 走出元中都博物馆,天还淅淅沥沥地下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