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8.10</p> <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圣殿,现为祭祀孔子及举办礼乐活动场所。该建筑群由前厅和后院组成,前厅现为陶埙艺术馆,定期举办《诗经》吟诵及礼乐表演活动。 </p><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原为清代皇家行宫,乾隆年间改建为莲池书院,后成为莲池书院旧址。2015年9月起,前厅被改建为陶埙艺术馆,后院则恢复为祭祀场所,用于弘扬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奎画楼</p><p class="ql-block">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建筑面阔五间、高二层,采用硬山顶设计,与高芬阁相邻,共同构成莲池行宫的文化景观。 </p><p class="ql-block">“奎画”指帝王诗文书画及藏书处,“奎”为西方白虎七宿第一宿,古人认为其主掌文运,故以“奎画”美称帝王的文化成就。 </p><p class="ql-block">奎画楼曾藏有康熙御笔“龙飞”二字真迹,但1900年英法联军入侵时被焚毁。现存建筑为近年重建,一层展示莲池收藏的石像、铁炮及珊瑚化石等文物。 作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奎画楼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了解古代艺术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p> <p class="ql-block">李昰应是朝鲜半岛著名政治家。先后3次执掌朝鲜国政。1864年到1873年期间,他俨然摄政,权倾朝野,对内实行改革,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厉行锁国,克服两次“洋扰”。</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皇帝莲池书院诗</p> <p class="ql-block">乾隆曾为保定莲池书院十二景创作十二首古诗诗篇如下:</p><p class="ql-block">十二景及对应诗句</p><p class="ql-block">春午坡</p><p class="ql-block">菁莪雅化辟莲池,秀障当门春午披。</p><p class="ql-block">漫爱牡丹花富贵,濂溪爱处正宜思。 </p> <p class="ql-block">万卷楼</p><p class="ql-block">郝经贾辅迹犹著,九等五车事匪奇。</p><p class="ql-block">咨尔于中枕葄者,尊闻要在勉行知。 </p> <p class="ql-block">花南研北草堂</p><p class="ql-block">别有平台宛转廊,绯桃绿柳艳韶光。</p><p class="ql-block">若云不羡清幽好,何必颜堂曰草堂。 </p> <p class="ql-block">高芬阁</p><p class="ql-block">延楼连属贮羲文,相映罘罳瑞色氲。</p><p class="ql-block">那更名言藉司马,早应此阁号高芬。 </p> <p class="ql-block">宛虹亭</p><p class="ql-block">垂虹宛宛跨堤濆,一笠横空与半分。</p><p class="ql-block">却是清波无我见,亭桥入影总沄沄。 </p> <p class="ql-block">鹤柴</p><p class="ql-block">只宜古柏堪为柴,也许潜鱼可结邻。</p><p class="ql-block">不必禽经征故事,九皋深意缅风人。 </p> <p class="ql-block">蕊幢精舍</p><p class="ql-block">此莲池匪彼莲池,缀景聊观精舍奇。</p><p class="ql-block">若论顾名思正义,藏经应效郝经为。 </p> <p class="ql-block">藻泳楼</p><p class="ql-block">波漾风行镜里披,青蒲白芷画中猗。</p><p class="ql-block">朱栏小凭知鱼乐,正是濠梁春水时。 </p> <p class="ql-block">绎堂</p><p class="ql-block">绎堂小坐绎然思,六艺原应兼执之。</p><p class="ql-block">设使工夫艰并及,不防力守一经为。 </p> <p class="ql-block">寒绿轩</p><p class="ql-block">无碍岁寒曰有筠,春来绿色又从新。</p><p class="ql-block">池中埭上皆君子,舍此应为何等人? </p> <p class="ql-block">篇留洞</p><p class="ql-block">牝谷含虚径转幽,云浆疑自乳钟流。</p><p class="ql-block">笑予诗句非坡也,一例镌崖七字留。</p> <p class="ql-block">含沧亭</p><p class="ql-block">曲峡盈科就下行,泠泠落落若琴鸣。</p><p class="ql-block">勖哉负笈来游者,宜味沧浪之水清。 </p> <p class="ql-block">蜂巢珊瑚化石</p><p class="ql-block">此化石长85厘米,宽45厘米,高98厘米,为园中旧藏。因其表面像蜂巢,故名蜂巢珊瑚化石。经地质学家鉴定,为奥陶纪海底珊瑚化石,距今有4.5-5亿年的历史。其石质细腻,纹理清晰,如此之大在国内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莲池书院博物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辟有六个固定展览,一是莲池书院展,二是保定作家群展,三是毛泽东在保定展,四是毛泽东生平石刻画展,五是太行山根雕奇石展,六是古莲花池今昔图片展。</p> <p class="ql-block">听琴楼在响琴榭北侧,高二层,南临莲池进水渠。昔日在二楼的廊上俯听,进水渠淙淙的流水声宛若琴筑之音,悠扬悦耳,故名“听琴楼”。昔有听琴台。清代郭云丰于光绪五年(1879年)写的《莲池台榭记》说:“从假山隙径出,过洒然亭,至响琴榭。此为鸡水入池处,泉声泠泠,尘俗可涤。有台,拾级陟其巅,望郎山诸峰,时隐现于烟树迷离中。”听琴楼有一副楹联:</p><p class="ql-block">千里暮山重叠翠</p><p class="ql-block">一溪寒水浅深高</p><p class="ql-block">联句出自唐代杜牧的七律《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的颔联,对句末三字原诗为“深浅清”。用于此亦十分贴切。上联写远处的山,西望太行山,它绵长而重叠,在夕阳照射下,苍翠之色明亮可见。下联写近处的水,它清澈而冰凉,在秋风吹拂中,洁白之色深浅可分。地点有远有近,时间有季节、有时段,主体有山、有水,写刚性的苍山则突出其固化的重叠层次,写柔性的白水则突出其动态的深浅变化。此联书者为莲池书院院长张裕钊。听琴楼《荷风翰韵—古莲花池史展》。</p><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历经八百年风雨,几经兴衰,先后属于私家园林、官府园林、书院园林、行宫园林和公众园林。这里林泉幽邃、云雾苍然、藤缠古槐,绿柳垂掩,一泓碧水,锦鳞成群,荷香飘溢,碑碣林立。亭台楼阁融汇了南北造园艺术之精华,被誉为“城市蓬莱”;又因莲池书院而声名远播,名师云集、名徒辈出、名碑荟萃,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誉,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p><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历史变迁、造园艺术、园林典藏、保护传承四个部分。该展览定位准确,主题鲜明,布局合理,史料翔实,内容丰富,脉络清晰,色调稳重,展线流畅,是送给古城人民和广大游客的一道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莲池行宫十二景图</p> <p class="ql-block">河北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2年11月22日,毛泽东主席由河北省副省长薛迅陪同来古莲花池视察,对拆掉古建筑改建为新式文物库楼一事作了批评。</span></p><p class="ql-block">1952年,园林西南隅的戏楼、煨芋室、藏经楼被拆除,改建为二层新式文物库楼。同年11月22日,毛泽东主席由河北省副省长薛迅陪同来古莲花池视察,对拆掉古建筑改建为新式文物库楼一事作了批评,嘱咐把文物古迹保护好。1953年底,河北省博物馆(筹建处)迁入文物库楼办公。馆藏文物约5000件,来自冀中区文物保管委员会。1982年2月,河北省博物馆迁往石家庄。原省博物馆大楼移交保定市莲池管理处和保定市文物管理所共同使用。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原省博物馆大楼被拆除,恢复清代“莲池行官十二景”之蕊幢精舍。</p> <p class="ql-block">《莲池书院》展馆,分别展览莲池书院的沿革和基本情况,“乾、嘉、咸、同”时期的孙嘉淦、章学诚、祁韵士等名师,光绪时期的名师黄彭年、张裕钊和吴汝伦的办学特色,齐白石的《莲池书院图》、莲池书院法帖拓片、书院学生考卷,以及书院师生书法作品等展品。游客在游园的同时认识古莲花池的历史文化,名家大师故事,和书院师生作品,全面深入地了解古莲花池。这样一来将古莲花池的文化、旅游等价值发挥到最大。</p><p class="ql-block">1918年、1952年毛泽东两次到古莲花池,并给出“莲池有名,是因为有莲池书院,莲池书院当时在全国是很有名的”高度评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成名后曾言“我是从《莲池》里扑腾出来的,没有《莲池》就没有我的今天。”而《莲池》这本保定市文学期刊,办公地就设在古莲花池。</p> <p class="ql-block">清嘉庆十八年(1813 年),直隶总督那彦成将珍藏的褚遂良《千字文》、颜真卿《千福碑》、怀素《自叙帖》、米芾《虹县诗》、赵孟頫《蜀山图歌》、董其昌《云隐山房题记》及《书李白诗》等7 种真迹和旧帖,镌刻在 38方石头上,定名为《莲池书院法帖》,赠送给莲池书院,成为莲池碑刻的发端。</p> <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中有醒目的“龙飞”二字,据专家考证,“龙飞”二字是清康熙帝在16岁时写的。康熙登基之后,因为其年龄幼小,所以由顾命四大臣辅政。当时的辅政四臣之一鳌拜独揽大权,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16 岁那年,巧妙设计铲除了鳌拜,国家大权才真正回到自己手里,“龙”终于可以自由腾飞了……他心情欢快无比,信手写下“龙飞”二字。</p><p class="ql-block">所谓“龙飞”,典出《晋书·应贞传》中“位以龙飞,文以豹变”,意思是“天子之大位,似飞龙在天;慈惠之文德,如豹纹般绚丽”。可见,此二字非常符合康熙当时的心境。</p><p class="ql-block">“龙飞”二字悬挂在莲池行宫后,时任直隶总督那苏图,遍寻巧匠将“龙飞”二字摹勒于石,然后请拓工精拓,再装裱成幅,分赏给直隶官员。得到者莫不如获至宝,莲池行宫“龙飞”刻石遂名满天下,并成为“镇园之宝”。</p> <p class="ql-block">响琴与听琴楼是一组以声景为主题的古园林建筑小品,位于古莲花池西北角入水口处。它分别由响琴榭、响琴涧、响琴桥和听琴楼组成。响琴榭的顶部宛若扬琴之形,三面围以低平栏杆,满城的一亩泉水和鸡居泉水奏出高山流水之曲。登听琴楼俯视响琴,聆听那清越激扬的弦音,富有诗情画意,游者至此,领略其妙,无不击掌叫绝。</p> <p class="ql-block">响琴榭联</p><p class="ql-block">两忘琴意与己意</p><p class="ql-block">四顾山光与水光</p><p class="ql-block">此联为清代江西新城陈希祖所撰。陈希祖(1765-1820),江西新城人。字敦一,号玉方,乾隆进士,官至浙江道观察御史。著名书法家,清代齐学裘《见闻随笔》称:“国朝书家自张得天司寇(张照)、刘石庵相国(刘墉)而外,无有伦比。”</p><p class="ql-block">响琴榭在君子长生馆北侧,下有响琴涧,鸡水即由此注入莲池北塘。有响琴桥横卧在响琴涧上,与榭相望,涧中流水町咚成韵,如响琴奏呜,悦耳怡情。联语写尽了四顾山水,忘情两意的陶醉。此联为行书,流丽端庄。</p> <p class="ql-block">绿野梯桥</p><p class="ql-block">这座老桥是全园保存下来的年代最久远的桥樑了,它始建于元代,用汉白玉砌成,下有三孔拱洞,主拱上面的吞水兽头造型古朴、刀法耝犷。除桥面和两边栏杆系解放后修复过,其余桥身仍是几百年前的原始建筑,它架设于南塘东侧沟通了南北两岸的通道,为了保护这园内稀有古建筑,现在这座桥已从两端封闭起来,禁止来园的游人从该桥通行了。</p> <p class="ql-block">小方壶和小蓬莱处君子长生馆的南北。因这一带清静幽雅,宛如仙境,故以神话中的东海仙山“方壶”“蓬莱”命名。传说东海有三岛,名为瀛洲、蓬莱、方丈,其中的“方丈”又叫“方壶”,是神仙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小蓬莱在君子长生馆之北。匾额“小蓬莱”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晚号猿叟(一作“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道)人。清代诗人、书法家。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历充广东乡试考官、提督,视学浙江,擢四川学政,后被罢官。晚年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苏州扬州诸书院,提携后进颇多,博涉群书,于六经子史,皆有论述。</p><p class="ql-block">小蓬莱门联</p><p class="ql-block">石展地衣三药径</p><p class="ql-block">锦围天柱十花墙</p><p class="ql-block">书者是清代的成亲王永瑆。此联摘自北宋诗人郑侠《幽居》诗颔联,用在此处十分贴切。</p><p class="ql-block">小蓬莱地邻响琴涧,幽静如仙境。它极力渲染庭院中花草之多样来表现其幽雅之意境:路面有青苔,可见人迹罕至;遍植药草,暗示仙人以此救死扶伤;天柱是支天之柱,定非凡界,且围以锦缎,更非人间可比拟;藤萝满墙,尤显环境之清幽。</p><p class="ql-block">据传,清末朝鲜大院君李昰应被囚禁于保定时曾下榻于此室。今为《毛泽东在保定的足迹》展室。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一生曾6次来到保定,其中2次来到古莲花池,留下了光辉的足迹。1918年10月6日至10日,毛泽东同蔡和森、萧子升从北京专程到保定安排湖南省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事宜,看望在育德中学学习的李维汉、李富春等湖南同学。10月7日,毛泽东与湖南的老乡一起游览了古莲花池。</p><p class="ql-block">1952年 11月22日,毛泽东由时任河北省副省长薛迅陪同,来古莲花池视察,沿湖走了一圈,对古碑刻和原莲池书院作了评论,说古莲花池有名是因为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代是很有名的。当时,他还对拆掉古建筑改建为新式文物库楼一事作了批评,嘱咐把文物古迹保护好。</p> <p class="ql-block">君子生长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君子长生馆,元代汝南王张柔开凿,君子长生馆有寓“君子之德,与世长存”之意。为同治莲池十二景之一。</span>位于北塘西岸正中,背西面东,与东岸的水东楼相望。它是一座歇山五脊庑殿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有卷棚抱厦三间,抱厦前有平台,台基延伸入池中,四周有明廊环绕。此处可赏荷,可钓鱼,故清代文人又称它为“钓鱼台”。门额悬“君子长生馆”五字赢,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国时期河北省省长王树常题写。</span></p><p class="ql-block">南向五楹:</p><p class="ql-block">莲香入座清,笔底当描成这般花样</p><p class="ql-block">湖水连天净,眼前可悟到斯道源头</p><p class="ql-block">欧阳凝祉。抱厦檐柱联:</p><p class="ql-block">堂开绿野园辟华林俯仰千秋留胜迹</p><p class="ql-block">地接瑯嬛山邻宛委师承百世起人文</p><p class="ql-block">撰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作者李景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绿野,唐代宰相裴度有私人别墅“绿野堂”。华林,东汉、三国有华林园,为宫苑。莲池为元代张柔开凿,后为张柔副将乔维忠的私人园邸,清代曾做皇帝的行宫。“留胜迹”非常准确。下联鄉環,指“鄉擐福地”,那里是神仙洞府。宛委,指宛委山,《吴越春秋》说禹登宛委山得金简王字之书。下联说,莲池是学子福地,文明渊薮,培养文人学者的好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正间门柱联:</p><p class="ql-block">花落庭闲爱光景随时且作清游寻胜地</p><p class="ql-block">莲香池静问弦歌何处更叫思古发幽情</p><p class="ql-block">撰于1931年,作者朱焕彪。</p> <p class="ql-block">莲池书院专题展</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人中最后人</b></p><p class="ql-block">刘春霖(1872-1942年),字润琴,号石云,河北肃宁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秀才 入保定莲池书院学习十载,师从古文学家吴汝纶。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中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甲辰科状元,成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自称“第一人中最后人”。他曾赴日本学习法政,历任资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高等学堂监督、保定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民国以后任袁世凯内史、徐世昌秘书,并兼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后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自治筹办处处长等。刘春霖一生淡泊名利,颇具民族气节,工书法,尤精小楷,于小学有独到见解。他始终感念莲池书院的培育之恩,不仅多次返校讲学,还捐资重修古莲池公园,为《重修古莲池公园碑记》书丹。1942年,刘春霖在北京病逝,归葬于保定中鲁岗村。2011年,迁葬至保定东风公园,建状元亭予以纪念。</p> <p class="ql-block">莲池书院为雍正十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奉诏而建。建于素有“城市蓬莱”之称的古莲花池园内,并以莲池冠名院。莲池因书院而著名,书院因莲池园林秀美,聚引学子,弘扬教化而声播四方。书院是清代直隶最高学府,是传播传统儒家支化,培育文品双馨的封建士人的官学化教育机构,深受清廷重视,乾隆皇帝四次莅临书院,赐匾题诗勉励师生。光绪年间,在张裕钊等大师主持下,改革教学体制,创新教育理念,开设古学,提倡实学、新学,接纳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反对科举制度,开展中外学术交流,开一代新风,享誉全国,声振东瀛。书院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停办,历经170年历史。</p><p class="ql-block">莲池书院是一所典型的官学化的教育机构。它适应清王朝统治的需要而建立,为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培养人材,是一所颇具规模和广有影响的书院。封建统治者极其重视它,从皇帝到总督、藩、臬,无不牢牢地控制着它。知识分子向往着它,通儒名士无不以主讲于此为荣,莘莘学子对它也都仰慕影从。它始终处于科举附庸的地位,培养学生科举得第是其办学方向,但是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办学特色。</p> <p class="ql-block">乾隆巡幸莲池书院</p> <p class="ql-block">孔孟、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p> <p class="ql-block">王任重题</p> <p class="ql-block">“小方壶”取自“方壶胜境”,是以人们想象中的仙山楼阁为题材而建造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君子长生馆的南配房。因这一带清静幽雅,宛如仙境,故以神话中的东海仙山“方壶命名。匾额“小方壶”三字是清代书法家梁同书(晚年号山舟)于1810年(庚午)所书。</span>其楹联:</p><p class="ql-block">竹静似闻苍玉佩</p><p class="ql-block">松寒欲傍绿荷衣</p><p class="ql-block">意为:竹林寂静得似乎可以听到绿色玉佩因相互撞击而发出的极低微的声响;松树冷清得想去靠近碧绿的荷花,相互做个伴儿。如果说匾额是对此处的比喻,赞其仙境般美轮美奂,那么楹联则是对小方壶及周围景致的具体描写,灵动又富有生机。楹联的落款人是成亲王永瑆,乾隆的第十一个儿子。他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乾隆四家。</p><p class="ql-block">这里曾为著名作家徐光耀的办公地点,小说《小兵张嘎》就是这里创作完成的。现为保定作家群展馆。室内有被誉为“荷花淀派”的保定作家群成就展,介绍了孙犁、梁斌、李英儒、孔厥、袁静、徐光耀、刘流、冯志、邢野、李克、韩映山、申跃中、周渺、赵新、铁凝、陈冲、谈歌、阿宁、邢卓、郭湛芳、李景田、薛勇等72位四代作家的生平与创作成果。</p> <p class="ql-block">沙枣树 100年</p> <p class="ql-block">保定作家群</p> <p class="ql-block">保定作家群是河北乃至全国的重点作家群体,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保定作家群在古城保定丰厚的历史文化沃土的滋养、哺育下诞生、成长,同时也以她辉蝗的文学创作成就使古城文化在新的历史时代发扬光大,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p><p class="ql-block">保定作家群孕育于抗战时期以保定为中心的冀中根据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逐步形成。梁斌、孙犁、徐光耀、李英儒、刘流、邢野、李克、袁静、孔厥等,都是经过战火洗礼的作家,他们先是战士,后是作家,先有生话,后有作品。他们和人民群众一起经受了战争、离乱和生死的考验,在烽火岁月中成长起来,从火热的根据地生活中汲取丰富劳养,这种经历使他们的创作同时代风云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他们的作品表现出雄峻悲壮、清新隽永、感人至深的特点,成为“燕赵慷慨悲歌”的最佳演绎。这些不朽的红色经典作品,曾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民族静放和国家建设事业中英勇奋进,百折不抗。</p><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莲池书院,保定作家群还培育出了铁凝、莫言等这些大作家。</p> <p class="ql-block">这些写冀中平原,写保定古城,写抗日战争题材的小说。在县中上学的时候,从图书馆里一本一本地借,一本一本地读。那时候,可以用“如饥似渴”四个字形容。课余时间、中午、晚上卷不离手,有的章节是反复读,名言名句认真摘录。</p> <p class="ql-block">昆阆院</p><p class="ql-block">在小方壶之南。取义于传说中神仙的居所--昆仑山阀苑。为小型庭院,南面是客厅,东、西、北三面为庑廊。张裕钊、宫岛大八师生纪念碑即在北廊正中。</p><p class="ql-block">门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雅居天子名园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莲月清风客梦诗</span></p><p class="ql-block">此联为赵品光撰于1996年腊月,赵品光,四川省岳池人。笔名千河,号北蜀散人。</p><p class="ql-block">当代书法家赵逢明于1996年书丹。赵逢明,(1934-2011),字子午,号听琴屋主,河南安阳人。</p> <p class="ql-block">蕊幢精舍</p> <p class="ql-block">蕊幢精舍原为佛寺,“蕊幢”指佛家建筑中的“绀宫碧殿”,即清净庄严的佛寺,“精舍”则指修行场所。该建筑群包含佛殿、藏经楼及僧人生活区,整体布局体现了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哲学思想。 </p><p class="ql-block">蕊幢精舍位于古莲花池西荷塘南侧,原为清代莲池书院附属建筑。咸丰九年(1859年),莲池书院院长黄彭年夫人刘尹玉绘制《蕊幢精舍》图,展现了其作为行宫十二景之一的独特风貌。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被拆除,2008年恢复为行宫时期的蕊幢精舍。 </p><p class="ql-block">蕊幢精舍前悬挂楹联:</p><p class="ql-block">绀宇清严镜水深</p><p class="ql-block">闲房幽寂竹阴森</p><p class="ql-block">由莲池书院院长张叙撰写,描绘了佛寺清幽与莲池的融合之美。 </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p><p class="ql-block">藏经楼即莲池书院博物馆内收藏的《大清三藏圣教真经》<span style="font-size:18px;">共724函7240 卷</span>。这部佛教经典总集由清代雍正帝敕令编修,历时六年完成,共收录自佛教传入中国至雍正年间的历代重要佛经译本及僧人著作,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p><p class="ql-block">《大清三藏圣教真经》是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古代文化及中外交流的重要文献。其中包含《大唐西域记》《佛国记》等研究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也是中国唯一完整的佛教经典总集。</p><p class="ql-block">藏经楼的对联:</p><p class="ql-block">芳诵旃檀,深熏释藏七千卷</p><p class="ql-block">函尊榆欓,兼备佛陀一片心</p><p class="ql-block">由直隶总督方观承题写。</p> <p class="ql-block">保定古琴艺术馆 九疑琴社</p> <p class="ql-block">绎堂</p><p class="ql-block">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位于南塘南岸,原为习射场地。其名称源于《礼记·射义》中“射之为言者,绎也”的典故,意为通过射箭陈述志向。 </p><p class="ql-block">绎堂为坐西朝东的平房三间,前有抱厦,后有浅廊。这里原是习射的场地。清朝是游牧民族以“马上得天下”建立起来的政权,因此十分重视骑射技艺,清初保定知府李绅文重修古莲花池时即在此建有射圃。那么后来为何不叫“射圃”而叫“绎堂”?</p><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中说:“《礼》云:‘射之为言者,绎也。’义取诸此。”原来,这是按《礼记·射义》中的意思命名的。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绎堂》中说:“绎堂小坐绎然思,六艺原应兼执之。设使工夫艰并及,不防力守一经为。”</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还曾为绎堂赋诗三首,分别是:</p><p class="ql-block">蓬矢桑弧识举男,一身六艺备应谙。今人何不如古也?臂病当兹倍觉惭。</p><p class="ql-block">射义分明绎义陈,昔年亦此试躬亲。当前弧矢原仍备,即目翻增愧是真。</p><p class="ql-block">学射坦然有绎堂,上文于武讵宜忘?向年曾也连命中,默对树侯愧不遑。</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绎堂已不复存在,直隶总督讷尔经额(1784—1857年,字近堂,费莫氏,满洲正白旗人)在《莲花池增修射堂记》碑文中说,“于池南宽敞处重辟一区,为校阅五营兵技之所”,取名为射堂。现在的绎堂是2008年在道光二十六年的射堂遗址上按行宫时绎堂的图样重建的。</p><p class="ql-block">正门楣上悬挂有“绎堂”匾,为直隶总督方观承书。门前抱柱上挂有一副对联:</p><p class="ql-block">鱼贯而登觇舍矢之如破</p><p class="ql-block">比耦而立咏敦弓之既坚</p><p class="ql-block">绎堂这组景观还包括驻景楼、不如亭和红枣坡。</p> <p class="ql-block">不如亭位于古莲花池南岸的山坡上,为六角攒尖顶亭式建筑,是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绎堂”组景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亭名取自《论语》“吾不如老农”的典故,光绪五年(1879年)由原名“苍然一形”更改而来,体现了儒家谦逊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六幢亭始建于光绪七年(1881年),由当地学子在莲池书院内寻得宋、辽、金、元四代六尊经幢后修建而成,现藏于红枣坡上。 </p><p class="ql-block">六幢亭内的经幢均为古代文物,最早可追溯至辽金时期。光绪六年(1880年),莲池书院学子在保定周边古刹中寻得这些经幢,后由书院院长黄彭年组织运至书院并建造亭子保护。 </p><p class="ql-block">六幢亭为四角攒尖亭,结构古朴简洁,内藏的经幢石臼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反映了古代宗教与园林艺术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竹烟槐雨之居是寒绿轩南的一个院落,名称取自宋代吴文英《梦窗词·数日西风》“绿水暂如许,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的意境。“竹烟槐雨”状写的,是初秋七月,凉风乍起,竹林烟笼,槐树花落的冷清寂寥景象。匾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书写。其联:</p><p class="ql-block">瘦影在窗梅得月</p><p class="ql-block">凉云满地竹笼烟</p><p class="ql-block">意为有一抹瘦削的影子附丽在窗纸间,是梅枝获得月亮映射的结果;有一片凉爽的云团铺满于地面上,乃竹林受到烟雾笼罩而形成。此联由外地引入,用于竹烟槐雨之居也十分贴切。上联写寒冬月夜的腊梅,它在近旁,当明月升起之后,腊梅干瘦的身影便被月光投射到窗纸上;由于腊梅一般是在严冬开花,而且是先开花后长叶,而此时既无花更无叶,因此是“瘦影在窗”。下联写寒冬白昼的竹林,它在竹烟槐雨之居的较远处,竹林在寒冬依然枝繁叶茂,适于烟雾停留,而云是水汽,况在寒冬,因此说“凉云满地”。</p><p class="ql-block">联语撰者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清代书法家王文治重书。米芾(1051一1107年),北宋时书画名家。徽宗时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曾在襄阳居住,又称米襄阳;后人因其举止“癫狂”,又称之米巅。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以擅长画烟云著称,其传世作品有《云山烟雨图》《溪山烟雨图》《江南雨图轴》等。</p> <p class="ql-block">寒绿轩,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寒绿轩景区还包括轩南之小院(竹烟槐雨之居),轩北之“岩榭”及绿野梯桥。</p><p class="ql-block">寒绿轩在红枣坡之东北。面阔五间,高敞西向。轩前种竹数百竿,寒绿森森。轩名取义于宋代欧阳修《刑部看竹效孟郊体》诗句“竹色君子德,猗猗寒更绿”。中国有以植物的某种特性比照人品格的传统,此处以竹色“寒更绿”来比拟人在越是艰险的时候越是坚韧不拔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寒绿轩联:</p><p class="ql-block">藜火光联书案月</p><p class="ql-block">笔花香泛墨池云</p><p class="ql-block">意为藜火燃尽继以月光照明来描述刻苦读书;生花之笔的香气浸入墨汁之中用以书写,形容文章生动美妙,道尽读书的甘苦兴味。此联由外地引入,用于寒绿轩为宜。清代,此地为莲池书院南园,作为“课士谭燕之所”。</p><p class="ql-block">此联的撰者钱陈群(1686─1774年),字主敬,浙江嘉兴人,清朝大臣。康熙六十年,进士,上谕及前事,改庶吉士,授编修。五迁右通政,督顺天学政。今联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保定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吴占良重书。</p> <p class="ql-block">岩榭</p> <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既具有皇家行宫园林的风韵,又融合了中国南北园林建园艺术的风格与精髓,形象地反映了元、明、清各时期园林的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含沧亭桥</p><p class="ql-block">含沧亭桥是南北向横跨在北塘另一条通向南塘的水道上的,这种形式的建筑,在古代被称作“廊桥”或“桥廊”。</p> <p class="ql-block">保定古莲花池:一池碧水写千年</p><p class="ql-block">【半部保定史】</p><p class="ql-block">1227年汝南王张柔凿池植荷,乾隆赐名"莲漪夏艳",1900年浴火重生。3.2万平方米园林凝结元代遗韵与明清行宫规制,珍藏北方最早书院文脉。</p><p class="ql-block">【造园五绝】</p><p class="ql-block">春午坡:太湖石间百株魏紫姚黄,再现东坡牡丹诗境</p><p class="ql-block">藻泳楼:歇山顶倒映绿藻漂游,榫卯咬合36柱承古韵</p><p class="ql-block">含沧亭:沧浪歌随流水穿石,濯缨濯足见春秋哲思</p><p class="ql-block">万卷楼:1236年藏书阁石基,见证北方公共图书馆雏形</p><p class="ql-block">莲池书院碑廊:乾隆三十五年墨拓札记,定格桐城派掌教挑灯批卷场景</p><p class="ql-block">【建筑密码】</p><p class="ql-block">君子长生馆五间抱厦临水,传统榫卯复现行宫气度</p><p class="ql-block">宛虹亭12米飞檐刺破荷影,"翘昂造"榫接营造纵深</p><p class="ql-block">篇留洞藏四首乾隆御诗,假山叠石暗合苏轼诗韵</p><p class="ql-block">【活的书法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莲漪夏艳"牌坊(黄绮)、园名匾额(徐世昌)、"濯锦亭"木刻(直隶总督署),三步一匾皆是真迹。</p> <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门前的石狮子被称为莲池石狮。 </p><p class="ql-block">莲池石狮位于保定市古莲花池正门前,是保定古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石雕作品。古莲花池原为明代官府花园,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为莲池书院,石狮作为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元素,承载着保定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p><p class="ql-block">这两只石狮造型庄严威武,作为古代官府衙门的守门兽,其雕刻工艺体现了传统石狮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采用蹲踞式姿态,基座刻有凤凰与牡丹图案,符合“三王狮”的造型标准(兽王、鸟王、花王组合)。 </p><p class="ql-block">根据清代官制,官府石狮发髻数量与官员品级相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