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天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95660387</p><p class="ql-block">课文名称:《江雪》</p><p class="ql-block">教材: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p> <p class="ql-block">柳州,这座被山水晕染、被历史浸润的城市,藏着太多古韵与故事。而提及柳州的人文脉络,柳宗元是绕不开的名字。千年前,他被贬至这片土地,以笔为刃、以心为舟,留下诸多传世篇章。</p><p class="ql-block">尤其是被小学语文课本收入的那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的孤绝意境,总让我对他被贬之地满是遐想。</p> <p class="ql-block">柳侯祠作为纪念他的所在,像一位沉默的时光使者,承载着先生的精神与柳州的过往,这份向往如藤蔓般疯长,2025年7月26日我终于踏上了探秘柳侯祠的旅程,去探寻祠中藏着的先生足迹与柳州旧韵 。</p> <p class="ql-block">走进柳侯祠,一眼就能看到那块格外引人注目的石碑。石碑上,柳宗元那首经典的《江雪》被精心镌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每一个字都苍劲古朴,仿佛带着千年前柳宗元的心境与彼时的风雪。</p> <p class="ql-block">柳侯祠原名罗池庙,始建于唐长庆二年(公元822 年),是为纪念曾任柳州刺史的柳宗元而建。柳宗元因参与 “永贞革新” 失败,被贬为柳州刺史。在任期间,他兴办学堂、释放奴婢、凿井开荒,为柳州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做出了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正如张謇所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能遗留一二有用事业,则能与草木同生而不与草木同腐。他病逝后,柳州百姓为了缅怀他的功绩,自发修建了这座祠庙。</p> <p class="ql-block">自建成以来,柳侯祠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宋嘉定年间,祠庙得到大规模修葺,并追封柳宗元为文惠侯,祠庙也因此更名为柳侯祠。明清时期,又多次对其进行修缮和扩建,使得柳侯祠的规模和格局逐渐完善。如今的柳侯祠,不仅是纪念柳宗元的场所,更是研究柳宗元文化以及唐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p> <p class="ql-block">柳侯祠的大门庄严肃穆,上方 “柳侯祠” 三个大字由郭沫若1961年到访柳侯祠时题写 ,笔力雄健,豪放洒脱,与祠庙的古朴风格相得益彰。大门两侧的对联,更增添了文化韵味,从踏入大门的那一刻起,便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现存柳侯祠为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三进制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包含仪门、中殿、后殿及附属建筑。仪门也就是前殿部分主要介绍了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及祠庙的参观游览顺序,我迫不及待地买好了票进门参观。</p> <p class="ql-block">穿过仪门,眼前的石板甬道直通柳侯祠中殿,中殿展现了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特色,采用木结构,飞檐斗拱,造型古朴庄重。</p><p class="ql-block">左右两侧是两幢厢房,厢房外墙以青砖砌就,散发着古朴而典雅的气息。左侧厢房为储藏室,大门紧闭,右侧厢房是柳侯祠资料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踏入柳侯祠陈列室,仿若推开时光之门。柳宗元铜像静坐在陈列室正中央。他身着长袍,神态专注,似在研读文卷。背景壁画“惠化长传 高柳拂天”,绘就山水与人文,一旁悬挂的题签、诗句,诉说着他的生平与功绩。773 - 819 ,岁月流转,他在柳州的德政、文学贡献,借这陈列,跨越千年,静静传递 。</p> <p class="ql-block">陈列室三个方位分五个部分展示了柳宗元的生平、政绩、文学成就以及对柳宗元的历史评价。从“永贞革新”的担当,到柳州施政的惠民,再到文学传世的璀璨,历史碎片在此拼接。古籍、文物、场景复原,让这位千年前的文人政治家,不再是史书中的名字,而是鲜活的、带着温度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触摸文字里的风骨,感知岁月沉淀的精神,敬意与思索并行,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场心灵与先贤的对话 。</p> <p class="ql-block">中殿正上方匾额写有“雄深雅健” 四个金色大字,是韩愈对柳宗元文学作品风格的评价。中殿矗立着柳侯祠的镇祠之宝——荔子碑,因碑文首句“荔子丹兮蕉黄”得名。该碑集韩愈的文章、苏东坡的书法、柳宗元的事迹于一石之上 ,三位同属“唐宋八大家”,因此又有“三绝碑”的美誉。荔子碑刻于宋嘉定十三年(1220) ,1995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中殿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幅巨型壁画。左边壁画描绘了“永贞革新”公元805年“二王八司马”事件。壁画还展现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间,创作《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大量优秀诗文作品,为成为“唐宋八大家”奠定基础,以及之后被召回京城又任柳州刺史的经历。</p><p class="ql-block">右边壁画——“柳州惠政”:描绘了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间最具代表性的四大政绩,即打井取水、兴办文教、种柑植柳、解放奴婢。</p> <p class="ql-block">穿过中殿,就踏入柳侯祠后殿区域。眼前,宽阔的甬道延伸向远方,两侧绿草如茵,树木成排,古朴的香炉在甬道中间静静伫立。</p><p class="ql-block">苏轼曾叹:“柳宗元,罗池庙,至今血食犹未已。”千年后,我站在柳侯祠的香炉前,看青烟袅袅升起,恍惚间竟分不清,这供奉的究竟是一位文人,还是一种不灭的孤愤。</p> <p class="ql-block">沿着殿旁两条碑林长廊慢慢观赏,一面面石碑有序排列,碑文或记史事、或录诗文,静静诉说着往昔。这些碑文历史悠久,涵盖了从唐宋时期直至民国之前的一千多年,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柳侯祠后殿隐于绿意间,飞檐翘角,古韵悠然。石阶通幽,青草如茵,偶有游人驻足,似在与千年前的贤德对话,后殿正中门楣的显眼位置,挂着几块匾额。“福四民”“正色寒芒” “魂归河东”几个金色大字,概括了柳宗元的政绩与傲骨,透着岁月沉淀的韵味,抬头望去,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大殿中央有一尊柳宗元三彩陶塑像。殿堂正中的玻璃柜里,金丝绒衬着一块残碑,名为“龙城石刻碑”。原碑出土于明朝天启三年,因文首有“龙城柳”而得名,一同出土的短剑上有与其相同的铭文,所以又称“剑铭碑”,据传是柳宗元所书,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位于柳侯祠最后方的柳宗元衣冠冢,是后人缅怀这位伟大文学家、思想家的重要纪念地。冢旁的小径蜿蜒,青石板错落有致,漫步其间,能感受到一种宁静与悠远。每年都有众多游客、学者慕名而来,在衣冠冢前凭吊先贤,汲取文化养分,感受柳宗元的精神魅力。</p> <p class="ql-block">柳宗元刘蕡先后贬谪柳州,“以德化民,以礼齐民”,并称“唐二贤”。贤良祠内,刘蕡铜像端坐,他手持书卷,神情肃穆。从唐代直言进谏,到获毛主席赞 “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蕡 ”,让人驻足间,触摸千年前的文人气节 。</p> <p class="ql-block">柳侯祠内的讲堂,是传播文化、传承思想的重要场所,传统的中式建筑,飞檐翘角、青砖黛瓦,与柳侯祠整体古朴典雅的风格相统一。讲堂的存在,使柳侯祠从单纯的纪念场所,发展为集纪念、教育、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阵地。</p> <p class="ql-block">暮色漫过柳侯祠的飞檐时,终于读懂《江雪》里那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原来那不是孤绝,是他在柳州的岁月里,以一身傲骨对抗世事寒凉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走出祠门,江风拂面,似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静穆,却更见他在寂寥中播撒的温暖——正如这柳州的山水,始终记得那个“独钓”者,如何用一生,钓起了一方百姓的春天。</p><p class="ql-block">此访,是与历史的对话,“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愿这份文化滋养,长留心间,待他朝再访,仍有新悟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