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游,奥地利“萨尔茨堡”之旅。

颜昌祚

<p class="ql-block">下午3点20分左右我们自驾来到“萨尔茨堡”。没有停留,迅即开始了我们的参观、游览。照片是在“萨尔茨堡”的“萨尔察赫河”(Salzach)边拍的,河上的桥是“穆尔纳桥”(Mullnersteg)。</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萨尔察赫河”上,在“穆尔纳桥”北面的一座“铁路桥”(Eisenbahnbrucke)。</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萨尔察赫”河东岸看到的,位于河西岸的一座天主教堂。教堂名叫“圣母升天教堂”(Kirche Maria Himmelfahrt)。</p> <p class="ql-block">沿河走不多远,又看到河西岸有一座比较大的建筑,屋顶上有一个尖塔,尖塔顶上有一个十字架。这是“仁爱会女修道院”(Kongregation der Barmherzigen)。</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河东岸,走到一个位于“伊丽莎白堤岸(街)”(Elisabethkai)的教堂处,该教堂名为“萨尔茨堡基督教堂(福音教会)”(Pfarrgemeinde Salzburg Christuskirche)。</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外形很美观漂亮的教堂,但我们没有进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在教堂附近的树荫下看到一尊精美的大雕像。但美中不足的是雕像的右手姆指被人拗断了。</p> <p class="ql-block">从教堂向北,隔开一幢房子的地方,是一座“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是地图上标注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在房屋门楣上方的文字是“莫扎特音乐学院”(Mozarteum)。地址是“施瓦茨街”(SchwarzstraBe)26号。</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文化中心”外墙上的一尊铜雕像,是一个拉琴暂息的女神。</p> <p class="ql-block">另一尊铜雕像是一个手持排箫准备吹奏的女神。</p> <p class="ql-block">我们 从“施瓦茨街”走到“马卡特广场”(Makartplatz),在广场的东边隔“三一街”(Dreifaltigkeitsgasse)有一座教堂,叫“三一教堂”(Dreifaltigkeitskirche)。照片是在“马卡特广场”街上拍的。</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在教堂门前的草地上,那个棕色物体是一座雕塑,名叫“火山口”(Caldera)。</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走到附近的“米拉贝尔花园”(Mirabellgarten),</p> <p class="ql-block">“米拉贝尔花园”是“萨尔茨堡”著名的巴洛克式园林,最初由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于1606年为情人“莎乐美”建造。花园最初名为“阿尔特瑙”,1612年改名为“米拉贝尔花园”(意为“令人惊叹的美”)。后经多次改建,在18世纪经过大规模改建后形成封闭建筑群,2007年被列为“联邦古迹”。现为“萨尔茨堡市政厅”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米拉贝尔花园”是一个聚集了雕塑、喷泉、花园、迷宫在内的巴洛克式花园,充满了历史韵味和浪漫气息,是“萨尔茨堡”最受游客喜爱的游览和拍照圣地。</p> <p class="ql-block">“米尔贝拉花园”是电影《音乐之声》的取景地,典型的欧式花园。精心栽培和修剪的花草树木,令游客们感到“赏心悦目,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花园中央是一座大型喷泉,名为“四元素喷泉”(Vier-Elemente-Brennen)。</p> <p class="ql-block">在喷泉的东边是一个画廊,名为“萨德乌斯·罗帕克”(Galerie Thaddaeus Ropac)画廊。我们去时,它正在展出一位英国当代雕塑家“安东尼·戈姆利”(Antony Gormley)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环绕中央喷泉的周围,有许多希腊神话人物雕像(如代表四大元素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喷泉周围的大型雕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米尔贝拉花园”的中央喷泉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树荫下,一支由学生组成的管乐队正在排练。</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认真劲,让旁观者都感到佩服。</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我们站在“马卡特广场”街旁的一处自行车停车场,顺着“剧院街”(Theatergasse)的方向拍摄的街景。照片左边的房屋是“莫扎特故居”(Mozart Wohnhaus)。</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莫扎特故居”的那座楼房。门楣上方有块石刻,上面刻德文“Mozart Wohnhaus”。</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莫扎特故居”这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施瓦茨街”与“约瑟夫·弗里德里希·胡梅尔-街”(Josef-Friedrich-Hummel-StraBe)的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路口等候绿灯时看到的一辆载客三轮车,车上贴着多个名牌商品的广告。载客三轮车在奥地利这样的国家来说,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萨尔察赫河”边,沿“伊丽莎白堤岸”街向南走。左边是一座公路桥,名叫“国家桥”(Staatsbrucke)。</p> <p class="ql-block">照片里,最右边的园顶塔楼是“萨尔茨堡大学教堂”(Kollegienkirche)。</p> <p class="ql-block">照片里,最右边的绿色尖顶塔楼是“方济各会教堂”(Franziskanerkirche)。在左边的是“萨尔茨堡大教堂”(Dom zu Salzburg)的一对双尖顶塔楼。照片上方是“萨尔茨堡要塞”(Festung Hohensalzburg)。</p> <p class="ql-block">这座公路桥叫“国家桥”(Staatsbrucke)。</p> <p class="ql-block">从“国家桥”沿河向西北方向走,就是“马卡特桥”(Marlo-Feingold-Steg)。这座只供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的桥,在两边护栏的铁丝网上,密密麻麻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锁,这座桥便是有名的“爱情锁桥”。</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马卡特桥”的北岸桥头沿河向南走,路边有一个五星级的酒店,名叫“萨尔茨堡萨赫酒店”(Hotel Sacher Salzburg)。</p> <p class="ql-block">“国家桥”附近的沿河街景。</p> <p class="ql-block">照片右边的钟塔楼是“市政厅”(Old City Hall),左边的绿色双塔楼是“萨尔茨堡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正对“国家桥”北面桥头的街景。照片里,左边是“施瓦茨街”,右边是“吉塞拉堤岸”(Giselakai)街。</p> <p class="ql-block">在“国家桥”上拍摄西北面的“马卡特桥”。</p> <p class="ql-block">用镜头拉近后拍摄,“马卡特桥”护栏上的众多“爱情锁”仍清晰可辨。桥后的白色双塔建筑是一座天主教堂,名为“圣马可教堂”(St. Markus Kirche)。</p> <p class="ql-block">从另一视角拍摄的“马卡特桥”。桥后面的景象是:右边的一座尖塔是“萨尔茨堡基督教堂”(福音教会);左边的一座尖塔是 “圣母升天教堂”(Kirche Maria Himmelfahrt)。</p> <p class="ql-block">在“国家桥”上看东南面的“莫扎特桥”(Mozartsteg)。</p> <p class="ql-block">在“国家桥”南面桥头,拍摄的河北岸的景象。照片上方,棕色屋顶白墙的房屋是一所修道院,名为“嘉布金修道院”(Kapuzinerkloster)。</p> <p class="ql-block">这是隔着“萨尔察赫河”拍摄的,“国家桥”北边桥头东边的“吉塞拉堤岸街”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萨尔察赫河”南岸,“萨尔茨堡”老城区的“粮食胡同”(Getreidegasse)。“粮食胡同”是“萨尔茨堡”最热闹、最繁华的购物街,毗邻大教堂。石板铺就的街道虽十分狭窄,但街道两旁的建筑完好地保留了中世纪的风格。每座建筑的立面上都清楚地写着建造年代,每家商户都有自己的精美招牌。走在这条石板路上,抬头就能看见各具特色的铁艺招牌,这正是“粮食胡同”的一道独特的靚丽风景。“粮食胡同”的9号建筑是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现在是“莫扎特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粮食胡同” 9号,是“萨尔茨堡”老城最著名的建筑,也是游客最向往的地方。莫扎特1756年出生在这里。现在这里已经改造成“莫扎特博物馆”,是奥地利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这块铭牌上面,从上到下写着:“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博物馆”,“在这所房子里,沃尔夫冈·阿马德·莫扎特,于1756年1月27日出生”。</p> <p class="ql-block">沿着“粮食胡同”向东走,来到“旧市场”(Alter Markt),也有人翻译成“老集市广场”。“旧市场”是“萨尔茨堡”历史悠久的公共广场之一,曾是13世纪的中央市场和交易中心,主要用于交易乳制品、药材、蔬菜等商品。以后逐渐演变成集市和节日庆典场所。如今已成为游客体验当地文化和生活的热门地点。</p> <p class="ql-block">市场内有一座“圣弗洛里亚诺喷泉”(Fontana di San Floriano)。该喷泉纪念碑建于1848年,以纪念罗马帝国时期的消防员鼻祖“圣弗洛里安”(St. Florian)。照片中间的白色雕像就是该喷泉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王宫广场”(Residenzplatz)的途中,路过一家酒店时,看到酒店的外墙上有一个精美的雕塑像,当即拍了下来。从雕塑的外形来看,可能是“公平女神”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王宫广场”(Residenzplatz)。这是个中央设有喷泉的16世纪的大型广场。照片左边是“萨尔茨堡博物馆”(Salzburg Museum),右边绿色塔楼处,是“萨尔茨堡大教堂”(Dom zu Salzburg)。</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王宫广场”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王宫广场”中央的“主教宫喷泉”(Residenzbrunnen)。它又被叫做中欧最大的“巴洛克喷泉”。</p> <p class="ql-block">“主教宫喷泉”(巴洛克喷泉)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以“主教宫喷泉”为背景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王宫广场”的喷泉北边,向广场的东北方拍摄的景象。照片右边是“萨尔茨堡博物馆”,左边是“萨尔茨堡圣诞节博物馆”(Salzburger Weihnachtsmuseum)以及“圣迈克尔教堂”(St. Michael Kirche)。照片中央可以看到稍远处的“莫扎特广场”(Mozartplatz)以及广场上的“莫扎特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莫扎特广场”上的“莫扎特雕像”。这座雕像是由“萨尔茨堡”的民众捐款,于1842年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卡皮特尔广场”(Kapitelplatz)。广场上立着一个现代雕塑:一个直径约5米的大型金色圆球,球体上面站着一个人。地图上标注的名称是《金球艺术项目“Sphaera…”》。</p> <p class="ql-block">该雕塑由德国当代雕塑家“斯特凡·巴尔肯霍尔”(Stephan Balkenhol)创作,于2007年落成。</p> <p class="ql-block">这个相当前卫的现代艺术雕塑,跟周围有着百年历史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如隔壁的“萨尔茨堡大教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慕名而来参观的游客很多,已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的热门地标。</p> <p class="ql-block">在“卡皮特尔广场”南面有一个“卡皮特尔喷泉”(Kapitelschwemme)。它始建于1695年,最初是为当时的皇家马厩建造的蓄水池。</p> <p class="ql-block">喷泉中间立有海神“尼普顿”(Neptune)的雕塑。“尼普顿”手执三叉戟,脚踩鱼尾葵和海马背。他脚下的海马喷着水,好像是刚从海水中冒出来。</p> <p class="ql-block">电影《音乐之声》曾把这座喷泉作为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卡皮特尔广场”的北边比邻“萨尔茨堡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我们要去山上的“萨尔茨堡要塞”参观,于是来到“卡皮特尔喷泉”西边的“要塞巷”(Festungsgasse),向南走,来到一个叫“要塞铁路”(FestungsBahn)的车站。</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通向中世纪城堡“萨尔茨堡要塞”(Festung Hohensalzburg)的“要塞铁路”车站</p> <p class="ql-block">随拍的“要塞铁路”车厢内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车厢内满是上“萨尔茨堡要塞”游览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即将到达山顶车站。</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山顶观景台上向西拍摄的“萨尔茨堡”市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这是向北边偏西方向拍摄的“萨尔茨堡”市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面一张照片拉近以后拍摄的“萨尔茨堡”市的景象。最近的三个绿色塔楼是“萨尔茨堡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这是向北方向拍摄的“萨尔茨堡”市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这是向东北面方向拍摄的“萨尔茨堡”市的景象。“萨尔察赫河”上靠左边的一座桥是“莫扎特桥”(Mozartsteg),右边的桥是“卡罗林大桥”(Karolinenbrucke)。</p> <p class="ql-block">这是向东方向拍摄的“萨尔茨堡”市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这是向东方向拍摄的“萨尔茨堡”郊区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萨尔茨堡”老城区的西北面。</p> <p class="ql-block">“萨尔茨堡”老城区的北面。</p> <p class="ql-block">“萨尔茨堡”老城区的东北面。</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萨尔茨堡”要塞的观景台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萨尔茨堡要塞”的城堡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登上前往“要塞城堡”的阶梯。</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要塞城堡”的阶梯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要塞城堡”上随拍的“萨尔茨堡”城市风景。</p> <p class="ql-block">在“要塞城堡”上随拍的“萨尔茨堡”城市风景之二。</p> <p class="ql-block">在“要塞博物馆”展室中陈列的大炮。</p> <p class="ql-block">这个身着甲胄的“战将”雕像,是由木偶剧团创始人“安东·艾克教授”(Professor Anton Aicher)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雕刻的。</p> <p class="ql-block">在“要塞堡垒”射击口旁陈列的大炮。</p> <p class="ql-block">这是“雷纳大公”(1827-1913)的半身雕像。他1827年出生于“米兰”,是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兄弟的儿子。1852年,他成为第59步兵团的指挥官。1913年他去世后,根据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的命令,该步兵团将永远保留他的名字。因此,驻扎在此“要塞城堡”里的兵团,由此得名“雷纳兵团”。</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萨尔茨堡要塞”里的天主教堂,叫“圣乔治教堂”(Kirche St. Georg)。该教堂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其建筑历史可追溯至17世纪。教堂虽小,却拥有欧洲最著名的管风琴之一。也是电影《音乐之声》里修女与上校结婚场景的拍摄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萨尔茨堡要塞”里的庭院。</p> <p class="ql-block">要塞庭院中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萨尔茨堡要塞”的庭院里留影。</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萨尔茨堡要塞”的另一面的观景台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萨尔茨堡要塞”的观景台上看到的,“萨尔茨堡”的郊区风貌。这是这个方向的远景。</p> <p class="ql-block">同方向的近景。</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视角的远景。</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视角的近景。</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拍摄的远景。</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拍摄的近景。</p> <p class="ql-block">从“萨尔茨堡要塞”回到“卡皮特尔广场”。</p> <p class="ql-block">旅友们在“卡皮特尔广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穿过“王宫广场”(又叫“主教广场”),向西边走,路过“旧市场”,</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楚尔弗斯特街”(ChurfurststraBe)向西走,来到“西格蒙德-哈夫纳-街”(Sigmund-Haffner-Gasse)。照片所示为:在“西格蒙德-哈夫纳-街”上向北面看,左边的“Hotel”是一家四星级酒店,名为“大象酒店”(Hotel Elefant);当中的尖顶钟楼是“市政厅”(Old City Hall);右边的“Windsor”是一家服装店,名为“萨尔茨堡温莎商店”(Windsor. Store Salzburg)。</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西走,来到“大学广场”(Universitatsplatz),这里有一座教堂,名为“萨尔茨堡大学教堂”(Kollegienkirche)。</p> <p class="ql-block">“萨尔茨堡大学教堂”是一座天主教堂,建于1707年。这座教堂现在是萨尔茨堡最大的教堂,与“萨尔茨堡大教堂”规模相当,是巴洛克建筑的杰作,享有国际声誉。大学教堂的室内设计为纯粹的白色,没有绘画。这座教堂后来成为德国南部许多教堂参照的典型。</p> <p class="ql-block">沿着“大学广场”(Universitatsplatz)街向西走,</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大学广场”街与“赫伯特-冯-卡拉扬-广场”(Herbert-von-Karajan-Platz)的交汇处。在“赫-冯-卡拉扬广场”的南边,即在照片的左边有一个隧道口,叫“西格蒙德门”(Siegmundstor)。该隧道穿山而过,直达西面的山脚。</p> <p class="ql-block">在“赫伯特-冯-卡拉扬-广场”的南边,还有一个喷泉,叫“马喷泉”(Pferdeschwemme),喷泉旁有一座骏马雕塑,喷泉后边的墙上有11幅关于马的各种形态的画。</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间的“黄色楼房”是“萨尔茨堡玩具博物馆”(Toy Museum Salzburg)。它是在“公民医院街”(Burgerspitalgasse)上。</p> <p class="ql-block">“玩具博物馆”隔壁是一座天主教堂,它的全名为“圣·布拉修斯公民医院教堂”(Burgerspitalkirche St. Blasius)。这是一座建于11世纪的古老教堂,教堂规模不大,而且门关着,有着一种独特的宁静气氛。</p> <p class="ql-block">教堂钟塔下面的外墙边,有一尊耶稣受难雕塑。十字架顶端刻有拉丁文缩写:I.N.R.I. ,意思是“拿撒勒人耶稣,犹太人的君王”。</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公民医院街”与“粮食胡同”(Getreidegasse)的交汇处,顺着“公民医院街”向东南方向拍摄的街景。照片中间的尖塔钟楼是“圣彼得大学教堂”(Stiftskirche St. Peter)。照片上方是“萨尔茨堡要塞”。</p> <p class="ql-block">我们又来到游客熙熙攘攘的“粮食胡同”,</p> <p class="ql-block">来到一家名叫“中国楼”的餐馆享用晚餐。</p> <p class="ql-block">晚餐后,我们再次来到“萨尔察赫河”畔,在夕阳下观赏美景。这是在“马卡特桥”的南岸桥头处,照片中,靠左边的一幢楼房是一家五星级酒店,名叫“萨尔茨堡萨赫酒店”(Hotel Sacher Salzburg)。</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是,在“马卡特桥”上看东边的“国家桥”。</p> <p class="ql-block">“马卡特桥”栏杆铁丝网上的各式各样的“爱情锁”。</p> <p class="ql-block">在“马卡特桥”上看到的“国家桥”南岸桥头及南岸风景。</p> <p class="ql-block">在“马卡特桥”的北边桥头上,远看“萨尔茨堡”老城区。</p> <p class="ql-block">将上面同一视角的风景拉近拍摄的老城景象。</p> <p class="ql-block">在“马卡特桥”西边、北岸的河边,遥看“萨尔茨堡”的老城区。照片左边是“马卡特桥”。</p> <p class="ql-block">将上面同一视角的风景拉近拍摄的老城景象。</p> <p class="ql-block">我们结束了在“萨尔茨堡”的参观旅游。为节省时间起见,决定乘车离开,驶往下一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我们按计划沿“150”号公路转“E55”号公路,再转“162”号公路。</p> <p class="ql-block">夕阳照耀下的公路边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在夕阳西下中,向南行驶。</p> <p class="ql-block">公路旁,在夕阳阴影中的奥地利村镇。</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162”号公路的“奥伯舍夫”(Oberscheffau)地段。公路旁边的一家餐馆。店名叫“拉默克劳斯”(Lammerklause)。</p> <p class="ql-block">旁边是一家旅馆(Pension)。</p> <p class="ql-block">公路边的指路牌,标示路旁的岔路是“沃林温克尔”(Wallingwinkl)路。</p> <p class="ql-block">夕阳余晖照射在山岭上,这种景象对我们生长在沿海地区的人来说,是难得一见的。</p> <p class="ql-block">在夕阳的光辉照耀下,公路旁的草场仿佛被分割成金黄和草绿两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162”号公路的“皮赫尔”(Pichl)路段。</p> <p class="ql-block">前面,我们的车即将来到一个村镇。</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162”号公路上的“阿布特瑙”(Abtenau) 小镇。照片右边是“克龙赖夫建筑公司”(Kronreif Bau)。左边是一个加油站,名为“埃尼”(eni)。“埃尼”是一个由中国浙江银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持有的品牌。</p> <p class="ql-block">这座尖顶钟楼是“阿布特瑙”镇上的一座天主教堂,名为“阿布特瑙教区教堂”(Pfarrkirche Abtenau)。</p> <p class="ql-block">“162”号公路呈西北到东南方向,穿镇而过。在镇中心,“162”号公路旁有一家“萨尔茨堡储蓄银行阿布特瑙分行”(Salzburger Sparkasse-Abtenau)的机构。</p> <p class="ql-block">在镇上,与“162”号公路的一个交汇路口,这座三层楼房是一家保险公司,名称是“维也纳市政保险公司”(Wiener Stadtische Versicherung AG…)。</p> <p class="ql-block">这是出镇的一段路。</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162”号公路的“菲施巴赫”(Fischbach)路段。</p> <p class="ql-block">路旁的山峦、森林,草场和农舍在夕阳光的照射下,映照出一种奇妙的景象。真是一幅美丽的风景油画。</p> <p class="ql-block">路旁的一处乡村聚居点。</p> <p class="ql-block">乡间聚居点实际上就是一个村落,区别仅是大小而已。</p> <p class="ql-block">森林边的草场和乡村民居。</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这座建筑,是“约瑟夫·普拉尼斯数控与制造技术”(Josef Praniess CNC & Fertigungstechnik)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再往前走,就是“162”号公路与“166”号公路的交汇处。接下来我们就要沿“166”号公路的“林登塔尔”(Lindenthal)路段前行。</p> <p class="ql-block">“166”号公路“林登塔尔”路段,公路旁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166”号公路旁的茂密的森林和植被。</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车驶入“166”号公路的“莱滕豪斯”(Leitenhaus)地段。</p> <p class="ql-block">在一家民居的墙上有着“伊索利尔有限责任公司”(Isolier Gesmbh)的标识。</p> <p class="ql-block">夕阳的余晖始终伴随着我们。</p> <p class="ql-block">我们终于驶入了“166”号公路的“安娜伯格”(Annaberg)地段。</p> <p class="ql-block">这时夕阳的余晖已经只在山顶上徘徊。</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车驶进“安娜伯格”镇。在地图上“安娜伯格”镇的全名是“拉姆河谷的安娜贝格”(Annaberg im Lammertal)。</p> <p class="ql-block">“166”号公路是由南向北穿过“安娜伯格”镇的主干道。</p> <p class="ql-block">照片右边是一家旅馆,名字叫“客栈老板”(Postwirt)。</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我们今晚下榻的旅馆,名为“马提尼”(Martini)。6月30日晚我们曾在这里住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