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车队我的车(14)

洪光

<p class="ql-block">关中厂里的“爱心组”</p><p class="ql-block">封闭的厂区给职工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有些职工家里遇到老人祝寿、儿女定亲这类情况就很麻烦。到县里的饭店太远,很多人还吃不惯辣椒。在家里做吧,厨艺太差,拿不到台面。这时候李耕夫等几位厨艺高手就自愿组成了一个“厨师班子”。谁家有了这方面的需求,他们就前去帮忙。只要你备好食材,确定开饭时间,就可以放心等待了。几位厨艺高手分工明确,有切菜的、有上灶的,伴随炒勺叮叮当当响声,一桌可口的饭菜就摆上餐桌,可以尽情享用。几位大厨看着他们高兴的样子,心里也是美滋滋的。这种免费的服务持续了很久,特别受欢迎。有一年大王的儿子患了急性黄疸性肝炎住院。恰巧李耕夫的女儿也得了这个病,两个孩子住在了一个病房。大王出车不能按时给孩子送饭,李耕夫就多做一些,分给两个孩子吃。他的厨艺好,孩子们吃的特别开心。出院之后两个孩子成了好朋友,两家也成了好兄弟。</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另一个爱心小组也诞生了。有些东北搬迁的职工考虑子女大了,面临成家的问题,就从东北带了一些木材过来,留给孩子们打家具。可是,有了木材却找不到合适的木工。当地的木工手艺不错,可惜不会做现代家具。厂里几个会木工手艺的师傅自愿组成了一个家具制作小组,提供免费服务,解了职工的燃眉之急,大王也是其中的受益着。那次去固原救灾,在粮库看见那两块核桃木跳板,大王打心里喜欢,最后生产队长答应卖给他一块。后来去太白拉木材又买了一根红松木,应该可以打几件家具了。他找到那几位师傅约了时间,就在家里等他们过来。没过几天,几位师傅如约而至,他们看了一下木料,非常满意。唯一不足的就是这些木料全是六公分的厚板,要把它们裁成木方很费时间。大王说:我明天拉去木材厂给锯成木方吧?几位师傅看了看木材,觉得那样浪费,还是我们根据使用情况随时从上面一点点往下锯吧。真是自家兄弟才能如此精打细算,大王很感动。师傅们根据木料大体算了一下可以打几件家具。让大王去准备水胶、五层胶合板、纤维板等。</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是开工的日子,早上大王把水胶块泡在水里,晚上下班把胶熬好备用。几位师傅吃过晚饭,带着他们的工具过来了。厂里真是藏龙卧虎,这些机械工人搞机加是行家,干起木工活,各个都是把好手。有人划线、有人下料、有人开榫凿卯,麻利的很。一个晚上一个衣柜的框架就立了起来,看的大王两口子乐的嘴都合不拢。将近半个月时间,几位师傅帮他们做了一个三开门的衣柜、五屉柜、写字台、两套单人床头、折叠小饭桌、两把小椅子和一个小板凳。空旷的房间被家具挤得满满的。师傅们精打细算,用核桃木加工成边条镶在家具的四周,增加了立体感。最后的一道工序就是刷油,大王小时候看别人做过,他想自己完成。他去化工商店买回来砂纸、颜料、刷子、油漆等。每天下班自己就细细打磨、上色、刷油漆。家具的侧面刷成栗子皮色、正面是奶白色、配上棕红色核桃木镶边,一件件家具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谁看了都说好。有了这些家具方便多了,所有的衣服都有了新归宿;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单人床,高兴地在上面蹦来蹦去,家里变得干净整洁。这一套家具陪伴他们从西北到东北二十多年。后来退休后返回北京,无法携带送给好朋友继续使用。一套家具,凝聚了工厂师傅们的情谊;凝聚了那些帮助他购买木料的关科长、生产队长的情谊;也凝聚了大王的辛勤付出。工人阶级无私、质朴、友爱、互助的精神深深融入大王的血脉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