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岱庙“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

波波龙

<h5><p class="ql-block">泰安岱庙综述</p><p class="ql-block">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又被称为岱山,岱宗。登上泰山而不逛岱庙,就不知泰山之源头,逛了岱庙而不登泰山,就不知岱庙之深远。</p><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来到的岱庙又叫"东岳庙",主要祭祀"东岳泰山之神",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是泰山信仰的祖庭。岱庙始建于汉代,西汉就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后经过历代修缮增建逐渐形成了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并称的四大古建筑群之一。自唐代以来,这里逐渐成为国家丧葬、宗庙、祖庙之地,历代皇帝都在这里典礼拜祭,祈求国泰民安,被誉为"华夏第一神庙"。</p><p class="ql-block"> 岱庙堪称古代建筑最高规格,其内部建筑排列布局展示了儒家礼制观念,整个建筑群以一条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横向扩展。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遥参 can 亭大殿、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 kuang )殿、中寝宫、厚载门。仁安门与天贶殿之间有东西环廊联系,构成岱庙的中心封闭院落。岱庙碑碣( jie )林立,素有"岱庙碑林"之称。庙内古木参天,有古树名木200余株。</p><p class="ql-block"> 作为古代王朝的宗教中心,岱庙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众多王朝的兴和更替。虬龙盘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唐槐,建筑物与树木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处处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让我们现在就走进岱庙探寻着历代帝王封禅的足迹吧。</p><p class="ql-block">泰安岱庙,又称“东岳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泰山南麓,是古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祭祀泰山神(即东岳大帝)的重要场所,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岱庙始建于秦汉时期,最早记载为“秦即作畴,汉亦起宫”。唐代增修,宋代(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扩建天贶殿,后经金、元、明、清各代多次重修扩建,逐渐形成今日规模。</p><p class="ql-block">二、建筑布局与特色</p><p class="ql-block"> 岱庙仿帝王宫城形制建造,呈长方形,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周长约1500米,占地约9.65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 遥参亭:古代帝王祭山前的预习参拜处,明代起供奉碧霞元君。</p><p class="ql-block">- 正阳门:岱庙正门,昔日仅供帝王出入。</p><p class="ql-block">- 配天门、仁安门:皇帝更衣休憩之所,取自《论语》“德配天地”“仁者安仁”。</p><p class="ql-block">- 天贶殿:岱庙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内供奉泰山神(东岳大帝),殿内保存巨幅宋代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描绘泰山神出巡的浩大场面。</p><p class="ql-block">- 汉柏院、唐槐院:保存千年古柏、古槐,相传为汉武帝、唐代所植。</p><p class="ql-block">- 碑林:保存历代碑刻300余通,包括秦代李斯小篆碑、汉代张迁碑等。</p><p class="ql-block">三、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岱庙不仅是道教全真派圣地,更是中国古代礼制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泰山安则四海皆安”的信仰,历代帝王在此举行封禅,象征国家安定、皇权神授。</p><p class="ql-block">四、旅游攻略</p><p class="ql-block">门票与开放时间:</p><p class="ql-block">- 门票:30元/人(2025年8月信息)。</p><p class="ql-block">- 开放时间:8月7日至8月17日,8:00-19:00;8月18日至8月31日,8:00-18:30。</p><p class="ql-block">交通方式:</p><p class="ql-block">- 公交:泰山火车站乘3、4、6、15、24、33、36、39、45路至“岱庙站”下车即到。</p><p class="ql-block">- 自驾:导航至“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岱庙”,景区周边有地下停车场,2.5元/30分钟,封顶40元/天。</p><p class="ql-block">游览建议:</p><p class="ql-block">- 建议游览时间:2-4小时。</p><p class="ql-block">- 推荐路线:遥参亭 → 正阳门 → 配天门 → 仁安门 → 天贶殿 → 汉柏院 → 碑林 → 东御座。</p><p class="ql-block">- 讲解服务:建议租用电子导览机(30元/次)或扫码语音导览(25元/次),也可请导游(160-200元/次)。</p><p class="ql-block">五、周边与登山提示</p><p class="ql-block"> 岱庙是登泰山的起点,从岱庙北门步行约2公里至红门,即可开始徒步登山之旅。</p><p class="ql-block">岱庙不仅是一座古建筑群,更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亲历千年封禅盛典,感受中华文明之厚重。</p></h5> <h5><p class="ql-block">祥符碑</p><p class="ql-block"> 宋祥符碑位于岱庙内配天门西南侧的唐槐院门前,全称《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立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是岱庙现存最早的龟驮碑。碑文记录了自唐玄宗至宋真宗期间,为泰山神累加封号的经过,对宋真宗封泰山、谢天书之事大加吹捧。</p><p class="ql-block"> 读过宋史的朋友此刻是不是想要轻蔑一笑了,没错,宋真宗祥符元年这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大典完全就是一场闹剧,而起因就是著名的"澶( chan )渊之盟"。当时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进犯宋朝边境。在宰相寇准( kou zhun )的力劝下,宋真宗赵恒亲至澶州督战。虽取得军事上的优势,但宋真宗赵恒无心再战,于是与辽订立和约,每年向辽纳贡,史称澶渊之盟。泱泱大朝在打了胜仗的情况下,还要年年向"蛮夷"辽国进贡,终归是很没面子的事。大臣对宋真宗说只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找回脸面,但自古以来,封禅需要政通人和、"天人相应"等诸多条件,宋真宗不够格。为了达到目的,在真宗赵恒的授意下,君臣自导自演了一出"降天书"以示祥瑞的闹剧。甚至为了怕别的大臣阻挠自己封禅泰山这样的"大功业",真宗居然不惜向自已的大臣行贿。自宋真宗破了规矩以后,后世的君主们不再认为封禅是神圣之事,曾经的旷世大典也就此尘封于历史长河之中。祥符碑碑阴"五岳独宗"四个大字是明代万历年巡抚张允济和巡按王立贤题书的,因此祥符碑也被称为五岳独尊碑。如今,无数岁月过去,辽、宋之争归于尘土,澶渊之盟也已成为中华历史上的过眼云烟,只有树立在祥符碑默默诉说着那次荒唐又可笑的封禅大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5> <h5><p class="ql-block">宣和碑</p><p class="ql-block"> 汉柏院门外的宣和碑全称是"宋宣和宇文粹中修庙碑",也就是常说的"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立于北宋徽宗宣和六年。宣和碑高9米多,重达四万余斤,是岱庙内体量最大的一通石碑了,由于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整个碑需要仰望。碑是一整块巨石雕凿而成的,碑阳由宋代翰林学士宇文粹( cui )中撰文, chao 朝散 da 大夫张漴 chong 奉敕书并篆额的。当时的宋徽宗谕旨,要求这个碑必须是岱庙中最大的,无论是高度、厚度或重量,都要超过岱庙中所有的石碑,并且,给泰安的知县规定了石碑的规格和竣工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从宣和碑所记载的内容看,它追溯泰山祭祀的历史,叙述了自徽宗重修岱庙增设宫殿、庙宇,描述了徽宗时的太平盛世。但是我们都知道宋徽宗在书画艺术方面的成就甚高,作为皇帝就差点事了,宣和碑所立第二年,金兵攻打北宋,并直逼汴京,徽宗见势危急,将皇位禅让给太子钦宗。而后靖康元年,金兵兵临城下,逼宋议和。次年靖康二年金兵再次攻打宋朝,攻克汴京,徽、钦二帝都被俘掳而去,也就是说立碑后的三年北宋就灭亡了。今天作为后人再来看这块碑着实让人唏嘘。</p><p class="ql-block">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宣和碑碑阴"万代瞻仰"这四个字直径有1.2米,是岱庙里最大的字了。这是明万历十六年由山东巡抚李戴和巡按吴龙征题的。</p></h5> <h5><p class="ql-block">天赐殿</p><p class="ql-block"> 穿过仁安门岱庙的主体建筑,天贶( kuang )殿就立于我们眼前。天贶殿创建于宋代,采用中国古代建筑最高规格营造。刚才在讲祥符碑时我们讲过宋真宗自导自演了一出"降天书"以示祥瑞的封禅闹剧,做戏要做全套的道理真宗也明白,因此为了纪念天书下降人间的神圣事迹,次年宋真宗在就泰山修建了这座天贶殿,答谢上天。"天贶"就是天赐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到,天贶殿黄瓦覆顶,是采用了"九五"之制的重檐庑殿,过去只有皇宫大殿才有资格建成这样,这也让我们看出天贶殿地位的不凡。天赐殿不仅形制大,名声更大:它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统称为我国三大宫殿式建筑。在这三大宫殿式建筑中,宋代的天贶殿的建筑年代最为久远。</p><p class="ql-block"> 天贶殿里供奉的是东岳大帝,他身着衮( gun )袍,手持圭板,俨然帝君,龛上悬清康熙皇帝题"配天作镇"匾,意思是天神地神相配合作镇天地之中。与此相对的明间大门内上悬乾隆皇帝题"大德曰生"匾,意思是:地的最大恩德是为宇宙和人类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环境。在殿内的东、北、西三面墙壁上绘有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相传为宋代所绘。画中描绘的是泰山神出巡的浩荡场面,所谓"启"就是出发,"跸"则是回宫。壁画中泰山神乘坐四轮六马玉辇( nian ),左右为炳灵王与延禧真人护驾;辇前有双轿抬着仙人陪行,文武百官簇拥前后;有仪仗队、乐队和威风凛凛的卫队,共计人物697个;此外还有麒麟、大象、骆驼和背负法器宝瓶的神兽狮子、摇旗的夜叉以及抬着的猎物等;又有山川殿阁、茂木密林、水榭亭廊……整幅图画场面浩大,气势恢宏。据说《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其实是宋真宗根据自己封禅泰山的景象为蓝本创作的。岁月荏苒我们今天回头看"澶渊之盟"已远不是什么奇耻大辱和不平等条约,毕竟它开创了宋辽边境百年和平局面,加速了汉和契丹的民族融合,反倒是天书封禅,这个被宋真宗寄予厚望的挽尊之举,却成为了他一生最大的政治污点。</p></h5> <h5><p class="ql-block">扶桑石</p><p class="ql-block"> 来岱庙可千万不能忘了去摸福气呀,在岱庙天贶殿前小露台上,伫立有一块玲珑石,石头凹凸有致,上有很多空洞,石头的下部有明嘉靖年间山东巡抚沈应龙题刻的"扶桑石"三个字。扶桑,是神话中的树木,后世用来指代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乾隆当年来岱庙时,曾写诗称这块扶桑石为"介石"。</p><p class="ql-block">扶桑石的北面有一株"孤忠柏",民间传说武则天怀疑其大臣谋反,将其杀害,大臣的忠魂不散,便来到东岳大帝前状告武则天,从而化为孤柏。自明代中期开始,围绕扶桑石和"孤忠柏"形成"摸福"的习俗,传说只要蒙住双眼,以扶桑石北侧的凹洞为起点,围着它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然后闭着眼向前走,去摸与扶桑石正对的柏树,如果能准确地摸到,泰山神便会赐予"福气"。蒙着眼绕着石头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大多数人早就转得头昏脑涨,不辨方向,迷迷糊糊了,所以老百姓又习惯的叫扶桑石为"迷糊石"。</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人们把这块石头当成幸福的象征,凡来泰山的人,都会来摸摸扶桑石,传递平安祝福。所以石头中间由于人们的触摸形成有一层厚厚的包浆,光滑锃亮,招人喜爱。</p></h5> <h5><p class="ql-block">东御座</p><p class="ql-block"> 我们顺着直行就来到了目前泰山上下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乾隆行宫﹣﹣东御座。它过去叫迎宾堂,创建于元代,是达官贵人暂时休息的地方。清代康熙年间在这里增建了"三茅殿",祭祀三茅真人。清乾隆三十五年拓建时改为驻跸( zhu bi )亭,成为御用行宫。东御座整体建筑群保存完整,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配殿组成,正殿、配殿、大门之间以环廊相连。</p><p class="ql-block"> 东御座正殿是帝王召见群臣的场所,我们看到正殿正中放置了龙椅,上悬"勤政亲贤"匾,两侧镌刻有楹联,上联是:唯以一人治天下;下联是:岂为天下奉一人。这幅楹联原本是雍正皇帝亲题镌刻在故宫养心殿的一对漆红圆柱上的,后来被乾隆复制到泰山行宫,可见乾隆对泰山的重视。他一生曾十次到泰山祭拜,其中六次登上泰山玉皇极顶,留下140多首咏颂诗、130多块碑碣( jie ),是中国古代帝王中到泰山祭祀次数最多、留下诗篇最多、碑碣最多的一位皇帝。每次到泰山祭祀,乾隆都要带去丰厚的祭器。据记载乾隆御赐泰山岱庙祭器30多次,祭器数量多达300多件。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东御座里的镇山三宝:"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这三宝,葫芦瓶可欣赏它的美,沉香狮子可以闻它的香,温凉玉圭可触摸它的温度,可以说是珠联璧合。除了泰山三宝,东御座中还保留了当时的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古木家具和各种大理石花饰挂屏。而东西配殿则为乾隆皇帝与泰山陈列展室。</p></h5>